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九 (7)

回本書目錄

卷九 (7)

1. 心下逆滿硬痛(附心痛)

【綱】仲景曰。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目】吳綬曰。凡心下滿者。正在心之下。胃之上也。此自滿而非下之所致。若因下早而心下滿者。此為痞氣。另有條也。凡心下滿者。以手按之揉之。則散而軟者。此虛氣也。不發熱者。木香和中湯。發熱者。小柴胡湯黃芩。減人參一半。加姜炒黃連枳實各一錢。若按之汨汨有聲者。

此有停水也。若按之硬痛者。有宿食也。若不按而痛。其人喜忘者。蓄血也。各有本條。宜詳審而治之。凡少陽脈弦口苦。發熱。心下滿者。小柴胡加枳實、黃連各一錢。

王肯堂曰。有不因汗下而心下滿者。經曰。邪氣在胸。心滿而煩。飢不欲食。當吐之。又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此言屬臟者。宿屎在臟也。不令發汗。二者一用吐。一用下。因其邪之高下也。又有不可下者。即首條是也。是邪在表裡之間。留於心下。

未全入腑。故戒不可下也。有因汗下後。心下滿而微痛者。又有下後。心下硬滿。成結胸與痞者。皆宜詳考之。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無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者。小柴胡湯。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成無己曰。傷寒五六日。邪氣在裡之時。若大下後。身熱去。心胸空者。為欲解。若大下後。身熱去而心結痛者。結胸也。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虛煩也。結胸者。熱結胸中也。為實。是熱氣已收斂於內。則外身熱去。虛煩者。熱客胸中也。未結而實。散漫為煩。是以身熱不去。六七日為欲解之時。以熱為虛煩。故云未欲解也。以梔豉湯吐除之。

王肯堂曰。身熱不去四字要玩。結胸而身不熱。知熱在表。故可用大小陷胸湯丸以逐下之。今熱仍在表。故宜越之也。成注未透。

2. 懊憹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而譫語。若加燒針。心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懊者懊惱。憹者鬱悶。鬱郁然不舒暢。憒憒然無可奈。比之煩悶而甚者也。由下後。表中陽邪乘虛內陷。鬱而不發。結伏於心胸之間。故如是也。本條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及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即是陽氣內陷。為諸懊憹也。其治法或吐之。或下之。

【綱】仲景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邪熱鬱於胸中。當須吐之。以湧其結熱者也。

柯琴曰。虛煩。陽明之壞病也。便從梔豉湯隨症治之。猶太陽壞病。多用桂枝湯加減也。首句雖兼汗吐下。而大意單指下後言。以陽明病多誤在早下也。反覆二句。切肖不得眠之狀。為虛煩二字傳神。此火性搖動。心無依著故也。心居胃上。即陽明之表。凡心病皆陽明表邪。故制梔豉湯以越之。

鰲按。因虛煩故不得眠。因不得眠。故反覆顛倒。因反覆顛倒故心中益覺懊憹。數語形容盡致。當作一氣讀。總由陽明火熱之邪上炎。搖動心君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魏荔彤曰。胃之實不實。仍以熱之在裡在外為驗也。如陽明表邪所變之熱。已全入里。而潮熱。濈然汗出。此宜作胃實而言下。如所變熱。未全入里。乃以為胃實而遽下。則其外仍熱。究不能隨下藥而盪滌。於是雖熱而不潮。手足雖溫而無汗。即不致如太陽誤下成結胸。

而懊憹不食。但頭汗出。其鬱熱之氣。為陰寒之藥所格。俱凝塞於胸膈之上。病症昭然矣。但病仍帶表。既不可再下。且已入里。又不可復發汗。故用梔豉表裡兼治也。

鰲按。此與上條。皆下後變症。上焦之熱未除。故心中懊憹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目】許叔微曰。此二條。是邪熱結於胃中。當須攻之以滌其內熱者也。

魏荔彤曰。前既以小承氣試之。又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明矣。可用大承氣攻之。勿疑懊憹而煩。為胃虛而不敢用。以坐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