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頭眩鬱冒

【綱】仲景曰:太陽病,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邪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復下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目】成無己曰:眊為眼花,眩為眼黑。眩也,運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謂眩運者,有謂眩冒者。運為轉運之運,世謂頭旋者是;冒為蒙冒之冒,世謂昏迷者是。

少陽病目眩,以少陽居表裡之間,表邪所傳,漸行於里,表中陽虛,故時時目眩也。二陽並病,或眩運眩冒者,以少陽與太陽並病,故眩者責其虛也。

傷寒有起則頭眩與眩冒者,皆汗吐下後所致,是知其陽虛也。故針經曰:上虛則眩,下虛則厥。眩雖為虛,而風家亦有眩者,風主運動耳。陽明中風,亦有頭眩。諸如此者,皆非逆也。及其諸逆發汗,劇者,言亂目眩,必死之症也。

吳綬曰:太陽中風,頭眩頭搖者,脈浮弦而急也。羌活神術湯加天麻、防風之類。若血虛頭眩,四物湯加人參、天麻。痰火上攻,加黃芩、竹瀝。內傷勞倦,陰虛頭眩,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天麻、防風、蔓荊子。下焦元氣虛脫作眩,人參養榮湯,或大建中湯加天麻。

易老曰:頭旋目黑,非天麻不能除,故必加之。

鰲按:妄汗下,亡津液,致表裡俱虛,而其陽邪仍在,故表裡不解而成冒。冒者如物矇蔽,欲汗之兆也。故汗出冒自解。

妄吐下後而表陽虛,因致起則頭眩。又復妄汗而經絡虛,因致一身振搖也。

吐汗下三者齊備,致脈微而虛煩,則眩冒動惕,皆虛煩之所發也。此亦半夏瀉心湯之症。

汗多亡液,不轉屬陽明而成痙,因有頭面動搖口噤反張等症。其時胃家津液未乾,故變見者,仍是太陽表症,如頭項強急等也。當滋陰以和其里,勿用溫藥。炙甘草湯主之。

【綱】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

【目】成無己曰:郁為鬱結而氣不舒,冒為虛冒而神不清。鬱冒之來,皆虛熱而乘寒也。

金匱云: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

又曰: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堅。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即此觀之,鬱冒為虛寒可知矣。

白話文:

頭眩鬱冒

【綱】張仲景說,太陽病如果用攻下的方法治療沒有好轉,反而又發汗,這樣就會導致表裡都虛弱,病人因此出現昏冒的現象。這種昏冒的狀況,通常出汗後就會自然好轉,因為出汗可以使邪氣和解。如果裡證還沒有解除,那麼之後可以再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傷寒病,如果用過催吐或攻下的方法後,會感到心下脹滿、氣往上衝到胸口,起身時就會頭暈目眩。如果脈象是沉緊的,再發汗就會導致經絡躁動、身體顫抖,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傷寒病,如果使用催吐、攻下後又發汗,導致虛煩,脈象非常微弱,經過八九天後,會出現心下痞硬、脅下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頭暈目眩、經脈跳動的情況,時間久了會導致痿症。太陽病,如果發汗太多,也會導致痙病,脈象沉而細、身體發熱但腳是冷的,頭部和後頸僵硬,有時頭部發熱、臉色發紅、眼脈發紅,只有頭和臉搖晃、突然口噤、背部向後反張,這些都是痙病的症狀。

【目】成無己說,眊是指眼睛昏花,眩是指眼前發黑。眩,有運轉的意思;冒,是指昏冒。這三個詞的症狀很相似,有人說眩運,有人說眩冒。運是轉運的意思,就是世俗說的頭暈;冒是蒙冒的意思,就是世俗說的昏迷。少陽病會出現目眩,是因為少陽位於表裡之間,表邪傳入時,會逐漸侵入到裡,導致表中陽氣虛弱,所以會時常感到目眩。兩陽病同時發作,也會出現眩運或眩冒的情況。這是因為少陽和太陽同時發病,所以頭暈的症狀多是虛弱導致的。傷寒病中,有起身時頭暈或眩冒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發汗、催吐、攻下等治療後導致的。由此可知,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陽氣虛弱引起的。《針經》中說,上方虛弱就會頭暈,下方虛弱就會手足厥冷。頭暈雖然多為虛弱所致,但風邪也會導致頭暈,因為風邪主運動。陽明中風也會出現頭暈,這些情況都不是病邪逆亂所導致的。如果病邪逆亂,發汗後病情加劇,出現胡言亂語、頭暈目眩等症狀,就是必死之症。

吳綬說,太陽中風,出現頭暈頭搖的情況,脈象是浮弦而急的,可以使用羌活神術湯,並加入天麻、防風之類的藥材。如果是血虛引起的頭暈,可以使用四物湯,並加入人參、天麻。如果是痰火上炎引起的,可以加入黃芩、竹瀝。如果是內傷勞倦、陰虛引起的頭暈,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川芎、天麻、防風、蔓荊子。如果是下焦元氣虛脫引起的頭暈,可以使用人參養榮湯或大建中湯,並加入天麻。

易老說,頭暈目眩,如果沒有天麻就無法去除,所以必須加入天麻。

鰲按,亂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會耗損津液,導致表裡都虛弱,但陽邪還存在,所以表裡都無法解除,而出現昏冒的情況。昏冒就像被東西遮蔽一樣,是即將要出汗的徵兆,所以出汗後昏冒就會自然解除。亂用催吐或攻下的方法後,導致表陽虛弱,就會引起起身時頭暈。如果又亂用發汗的方法,導致經絡虛弱,就會引起全身顫抖。如果催吐、發汗、攻下三種方法都用過,就會導致脈象微弱、虛煩,這樣引起的頭暈目眩和經脈跳動,都是虛煩引起的。這種情況也適用半夏瀉心湯治療。

如果發汗太多而耗損津液,卻沒有轉為陽明病,反而出現痙病,就會出現頭面搖晃、口噤、背部反張等症狀。這時,胃裡的津液還沒有完全耗竭,所以出現的症狀仍然是太陽表的症狀,例如頭部和後頸僵硬。應該用滋陰的方法來調和內部,不要用溫熱的藥物,可以使用炙甘草湯來治療。

【綱】張仲景說,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出現頭部和後頸僵硬疼痛,或者頭暈目眩,有時像胸部結塊,心下痞硬,應該針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位。如果遇到寒邪侵襲,就會導致手腳冰冷,昏冒不仁的症狀。

【目】成無己說,鬱是指氣機鬱結而不舒暢,冒是指虛弱導致神志不清。鬱冒的發生,多半是虛熱和寒邪同時作用造成的。《金匱要略》中說,剛生產完的婦女會有三種疾病,一是痙病,二是鬱冒,三是大便困難。生產後失血過多,又發汗,加上寒邪侵襲,就會導致鬱冒。又說,產婦出現鬱冒,脈象微弱、嘔吐、無法進食、大便堅硬,這是因為血虛導致氣機逆亂,氣機逆亂必然導致昏冒。昏冒要解除,必須大量出汗。由此可見,鬱冒是虛寒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