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九 (10)
卷九 (10)
1. 身癢
【綱】仲景曰。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目】趙嗣真曰。蟲行皮中狀者。即太陽症言身癢是也。久虛者。以表氣不足。津液不充於皮膚。使腠理枯澀。汗難出也。若謂虛則當補。畢究陽明受邪。為病邪可補乎。如活人用朮附湯、黃耆建中湯輩。皆收汗藥。則榮衛鬱閉。邪無從出。內熱發矣。何況又無吐利胃虛等症。
病不在裡。但皮膚中表氣虛乏。理宜和解可也。莫若借用合半湯。或有熱者。柴胡桂枝湯。庶幾甘辛之劑。可以和其榮衛。通行津液而解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陽明病通常會發汗,但反而沒有汗的情況,患者覺得身體像蟲子在皮中爬一樣,這是由於身體虛弱已久所致。
趙嗣真說,像蟲子在皮中爬一樣的感覺,其實就是太陽病症狀中的身體發癢。由於身體虛弱,表氣不足,津液無法滋潤皮膚,導致腠理乾燥,難以出汗。有人認為虛則應該補,但陽明病是外邪入侵,補藥能治外邪嗎?就像用朮附湯、黃耆建中湯等收汗的藥,會讓榮衛氣機閉塞,邪氣無處可出,反而會導致內熱。何況患者也沒有吐瀉、胃虛等症狀。
病不在內,只是皮膚表氣虛乏,應該以和解之法治療。最好使用合半湯,如果有發熱的情況,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甘辛藥物可以調和榮衛氣機,促進津液流通而解表。
程郊倩曰。此胃熱協寒邪而鬱於肌膚之症也。言久虛者。明所以不能透出肌表之故也。
方中行曰。陽明主肌肉。腠理開。宜多汗。故以無汗為反也。無汗則寒勝而腠理秘。所以身如蟲行狀也。
魏荔彤曰。如蟲行皮中狀者。此邪熱欲出表作熱作汗。而正氣衰弱不能達之也。所以胃亦不能成實也。明以久虛。治者欲其熱透表。必令其汗透表。然陽明已成里症。且中氣虛。又無發汗法。惟有清其熱。補其虛而已。但此汗非發汗也。亦非解肌也。乃補虛清熱。兩解表裡。
喻氏謂如人參白虎湯是也。此症言胃虛熱則可。言胃寒則無據。太陽篇病將入里成胃實。多言胃未成實。不可遽下。合此可知病初傳入陽明。亦多在經而不歸腑。不可遽謂除下法無他治也。
白話文:
程郊倩認為,這是胃熱與寒邪共同作用,鬱積在肌膚的病症。他說,久虛者,說明了為何寒邪無法透出肌表的原因。
方中行指出,陽明經主宰肌肉,腠理開闔,應該多出汗。因此,無汗就是反常現象。無汗意味著寒邪勝過正氣,腠理閉塞,所以患者身體像蟲子爬行一樣。
魏荔彤認為,像蟲子爬行在皮中的樣子,說明邪熱想要發散到肌表,引起發熱出汗,但正氣虛弱,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因此,胃也不能正常運作,說明久虛。治療此症,應該讓熱邪透出肌表,讓患者出汗,但陽明經已經發展成里症,而且中氣虛弱,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只能清熱補虛。這種汗不是發汗,也不是解肌,而是通過補虛清熱,同時疏解表裡。
喻氏認為,像人參白虎湯這樣的藥方可以治療這個病症。他說,這個病症可以說是胃虛熱,但說胃寒則沒有根據。太陽篇提到,病邪將要進入里,形成胃實,大多數情況下,胃還沒有完全實,不能輕易下瀉。結合這個觀點,可以知道疾病剛開始傳入陽明經時,也大多是在經脈中,沒有進入臟腑,不能輕易說除下法是唯一治療方法。
2. 身重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陽明病,脈象遲緩,雖然出汗,卻不畏寒,身體必然沉重,呼吸短促,腹部飽滿還喘不過氣,並且有潮熱現象,這種情況,除了要解表之外,還可以攻裡。手腳微微出汗,代表大便已經硬結,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出很多,稍微發熱又畏寒,代表外感還沒解,體內熱氣不潮,不能使用承氣湯。如果肚子很大很脹,排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瀉得太多。
陽明病,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飽滿還喘不過氣,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惡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則會躁動不安,神志恍惚,甚至胡言亂語,如果再加上燒針治療,必然會驚恐不安,煩躁不安,睡不著覺。如果使用瀉藥治療,則會導致胃中空虛,客氣上逆,心煩意亂,舌苔厚膩,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
【目】成無己曰。身重之由。有風濕。有風寒。有風寒濕俱見。有火逆。有易病。有三陽合病。雖所得不一。然悉屬三陽。非但若身疼兼有裡寒也。壞病有矣。寒則無之。識者鑑之。
魏荔彤曰。潮熱二字。原兼汗出而言。太陽發熱汗出。自是汗。陽明大熱汗出。自是潮。潮者。潮潤。汗者。汗漫。各有意象。諺謂潮濕即此。乃由熱氣薰蒸。鬱悶而作潮濕者。熱也。濕既潮矣。無不兼熱。不兼熱則寒濕矣。方喻謂潮熱在申酉戌三時燥氣盛行而作。誤也。潮熱若必於此三時至。
不又為少陽之病乎。不幾為太陽如瘧狀乎。何取於陽明也。他條曰。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詳蒸蒸之意。潮熱之義可見。蓋三日發汗不解。必發汗不如法。乃表症轉屬於里而蒸蒸發熱也。太陽發熱。自表而入里之熱。陽明發熱。自里而出表之熱。太陽汗出而熱。
白話文:
一個人說:「身體沉重的原因,可能是風濕、風寒,或是風寒濕都存在,也可能是火逆、容易生病,或是三陽合病。雖然造成的原因不同,但都屬於三陽病症,不只是像身體疼痛伴隨內寒一樣簡單。有嚴重的病症,卻沒有寒症,明白的人應該能辨別。」
魏荔彤說:「潮熱兩個字,原本就包含著汗出。太陽病發熱出汗,就是汗;陽明病大熱出汗,就是潮。潮指的是潮濕潤澤,汗指的是汗水漫溢,各有其意象。俗語說潮濕,就是這個意思。潮濕是因為熱氣薰蒸,鬱悶而產生的,是熱症。潮濕既然是潮濕,就一定伴隨著熱,不伴隨著熱就是寒濕。有些人說潮熱發生在申酉戌三時,因為那時燥氣盛行,這是錯誤的。如果潮熱一定要在申酉戌三時才出現,那不就是少陽病了嗎?不就和太陽病像瘧疾一樣了嗎?為什麼要歸屬於陽明病呢?其他地方說:太陽病三天,發汗不解,蒸蒸發熱,屬於胃病。仔細體會蒸蒸的意思,就能明白潮熱的意思。因為三天發汗不解,一定是發汗方法不當,表症轉移到裡,所以蒸蒸發熱。太陽病發熱,是從表入里的熱;陽明病發熱,是從裡出表的熱。太陽病出汗發熱,是從表入里的熱。」
汗自汗。熱自熱。陽明汗出而熱。熱揣之有似汗。汗揣之有似熱。大約其熱經胃腑鬱悶而出。與在表衛疏自出之汗。形狀迥異。黏滯濕膩。著於衣被必黏。按之手足如蒸。此乃汗熱二症各為一症。以此驗胃熱。洵要訣也。觀此而三時作熱之非明矣。脈經云。沾汗者。即潮熱也。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
白話文:
汗液本身就是汗液,熱本身就是熱。陽明經的汗是伴隨著發熱的,熱氣像是汗液,汗液像是熱氣。這種熱氣大多是因為胃腑鬱悶而發出,和表衛層的汗液截然不同,黏膩濕潤,沾到衣服被褥上就會黏住,按壓手腳就好像蒸氣一樣。這說明汗和熱是兩種不同的症狀。以此來判斷胃熱,的確是關鍵。由此可見,三時作熱並不是真正的發熱。脈經說,沾汗就是潮熱。
【目】成無己曰。腹滿身重難轉側。口不仁譫語者。陽明也。針經曰。少陽病甚。則面微塵。此面垢者。少陽也。遺尿者。太陽也。以陽明症多。故出陽明篇中。三陽合病。為表裡有邪。若發汗攻表。則燥熱益甚。必愈譫語。若下之。表熱乘虛內陷。必額汗肢冷。自汗出者。三陽經熱甚也。
張元素曰。身重難轉側者。下後血虛。津液不榮於身也。身疼不能轉側者。風濕搏於經。而里無邪也。故二湯各有所主。
鰲按。太陽少陽少陰。皆有身重。然非三經主病。故專列款於陽明。其餘諸款有特見於一經者亦從此例。有二經並舉。三經並舉者。則以其款在三經二經中。俱為主病之故。閱者以意會之可也。如身重難轉側。為陽明主病。因列陽明經。其太陽少陽少陰。雖亦有身重難轉側症。
而不但不於三經中各舉此款。並不煩贅於陽明經者。以所主為重也。其他各經各款皆然。可以類推。
白話文:
成無己說:肚子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不仁、說胡話的人,是陽明經的病症。針經裡說:少陽病症嚴重,臉色就會變得灰暗,臉上出現污垢,這也是少陽經的症狀。遺尿是太陽經的病症。因為陽明經的病症比較多,所以這段內容就放在陽明篇裡。三陽經同時生病,是表裡都有邪氣,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表症,就會加重燥熱,病情會更嚴重,還會加劇胡言亂語的症狀。如果用瀉下之法治療,表熱會趁機乘虛而入,導致額頭出汗、四肢冰冷。自汗出,是三陽經熱氣過盛。
張元素說:身體沉重難以翻身,是因下焦血虛,津液不能滋養身體。身體疼痛難以翻身,是風濕之邪侵犯經脈,而裡邊沒有邪氣。所以兩種湯劑分別治療不同的病症。
鰲按:太陽經、少陽經、少陰經都有身體沉重的症狀,但這不是三經的主要病症,所以特別放在陽明經裡。其他的一些病症,如果只屬於某一條經脈,就按照這個例子處理。如果同時屬於兩條經脈,或者三條經脈,就根據該病症在三條經脈或兩條經脈中都屬於主要病症的情況來處理。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推斷。就像身體沉重難以翻身,是陽明經的主要病症,所以放在陽明經裡。太陽經、少陽經、少陰經雖然也會有身體沉重難以翻身的症狀,但並不屬於三經的主要病症,所以沒有在三條經脈中分別列出,也沒有重複在陽明經中列出,這是因為主要病症是更重要的。其他各經各款也是一樣,可以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