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三 (2)
卷三 (2)
1. 身疼
張元素曰:經言表邪盛,脈浮而緊,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況身疼皆系表邪未盡;此又加人參、芍藥、生薑以益血,何也?予曰:表邪盛則身疼,血虛則身亦疼。其脈浮緊者,邪盛也;其脈沉遲者,血虛也。盛者損之則安,虛者益之則愈。仲景凡言發汗後,以外無表症,里無熱症,止余身疼一事而已;若脈稍浮盛,則為表邪未盡解。今言脈沉遲,此血虛致然也。故加三味以益血。
【綱】仲景曰: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清便自調。身體痛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目】柯琴曰:寒邪在表而妄下之,移寒於脾,下利完穀,胃陽已亡,身疼未除,是表裡皆困。身疼猶有表邪也,然當舍表而救里。里症既瘥,表症仍在,救表亦不容緩。身疼本麻黃症,而下利清穀,腠理之疏可知;必桂枝湯和營衛而痛自解。故不曰攻而仍曰救。救表仍合和中也。溫中之後,仍可用桂枝湯,其神乎!下利而腹尚脹滿,即伏清穀之機;先溫其里,不待其急而始救也。里和而表不解,可專治其表;故不曰救而曰攻。吐利是臟腑不和,非桂枝湯所治;止後而身痛不休者,是營衛不和,非麻黃湯所宜和解其外;惟有桂枝之法消息其宜,更有小與之法也。
【綱】仲景曰: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寒冷所致也。問曰:值天陰雨不止,風濕相搏,一身盡疼,法當汗出而解。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解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風濕俱去也。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面色如熏黃。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傷寒與中風家,至七八日再經之時,則邪氣都在裡,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數多,復身體痛,煩,不能自轉側者,風濕相搏也。煩者,風也;疼者,濕也。經曰:風則浮虛。脈經曰:脈來澀者,為病寒濕也。不嘔渴,里無邪也。脈得浮虛而澀,身疼煩,知風濕俱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以散表中風濕。李杲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者,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升麻、藁本、蒼朮治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也。麻黃復煎湯,治陰室中汗出,懶語,四肢困倦乏力,走注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升浮,而躁熱汗出,一身疼痛。蓋風濕相搏也。以麻黃髮汗。
白話文:
張元素說,醫書上說,表邪旺盛,脈象呈現浮而緊的狀態,就會導致身體疼痛,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況且身體疼痛都是因為表邪還沒完全解除。這裡又加入人參、芍藥、生薑來補益氣血,是為什麼呢?我認為,表邪旺盛會導致身體疼痛,氣血虛弱也會導致身體疼痛。脈象浮緊,代表邪氣旺盛;脈象沉遲,代表氣血虛弱。邪氣旺盛就應該用瀉法來使之平復,氣血虛弱就應該用補法來使之恢復。張仲景說,凡是提到發汗之後,如果體表沒有表症,體內也沒有熱症,只有身體疼痛的,如果脈象稍微浮盛,就表示表邪還沒完全解除。現在說脈象沉遲,這是因為氣血虛弱造成的,所以加入這三味藥來補益氣血。
【綱要】張仲景說,傷寒病用瀉法治療,之後持續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並且身體疼痛,這時應該先處理體內的問題,之後腹瀉自然會停止;身體疼痛的,應該先處理體表的問題。處理體內問題用四逆湯,處理體表問題用桂枝湯。如果腹瀉、腹脹、身體疼痛,應該先溫暖體內,再處理體表。溫暖體內用四逆湯,處理體表用桂枝湯。如果嘔吐、腹瀉停止,但身體疼痛仍未解除,應該用桂枝湯來調和體表。
【細目】柯琴說,寒邪在體表,卻用瀉法治療,會把寒邪轉移到脾胃,導致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表示胃的陽氣已經耗損。身體疼痛還沒有解除,表示體表體內都有問題,身體疼痛仍是表邪的表現。但這時候應該捨棄治療體表而先治療體內,等體內的問題解決後,表症還在,治療體表也不容拖延。身體疼痛本來是麻黃湯的適應症,但現在卻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可見身體的毛孔疏鬆,必須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氣,疼痛自然會解除。所以不用「攻」而用「救」,救表仍然要兼顧調和。
溫暖體內之後,仍可以使用桂枝湯,這不是很神奇嗎?腹瀉且腹脹,這表示還有潛在的腹瀉危機,所以要先溫暖體內,不要等到腹瀉嚴重才開始治療。體內調和後,體表問題還沒解決,就可以專門治療體表,所以不用「救」而用「攻」。嘔吐、腹瀉是臟腑不和,不是桂枝湯的治療範圍,等嘔吐、腹瀉停止後,如果身體疼痛仍未解除,表示營衛不和,不適合用麻黃湯來治療,應該用桂枝湯來調和,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用加減的桂枝湯來治療。
【綱要】張仲景說,病人全身疼痛、發熱,在傍晚時加重,這叫做風濕病,這種病是因為流汗後吹風,或是長期受寒引起的。
有人問,如果遇到陰雨連綿,風濕侵襲,導致全身疼痛,依照醫理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但醫生說可以用發汗,發汗後病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回答說,發汗,如果汗出的很多,風濕就會一起被排出。濕氣引起的病,會有全身疼痛、發熱、面色呈現黃色的狀況。
傷寒病七八天後,如果遇到風濕侵襲,導致身體煩躁疼痛,無法翻身,沒有嘔吐也沒有口渴,脈象呈現虛浮而澀,這時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如果病人大便乾硬,小便正常,就去掉桂枝,加入白朮來治療。
【細目】成無己說,傷寒或中風的病人,到了七八天後,邪氣大多在體內,身體應該不會有疼痛感。現在已經過了七八天,反而又出現身體疼痛、煩躁、不能翻身,這是風濕侵襲的表現。煩躁是風邪的表現,疼痛是濕邪的表現。醫書上說,風邪會導致脈象浮虛,醫書上說,脈象澀,是寒濕的表現。沒有嘔吐、口渴,表示體內沒有邪氣。脈象呈現虛浮而澀,加上身體疼痛煩躁,可以判斷是風濕都在體表。使用桂枝附子湯來驅散體表的風濕。
李杲說,風濕侵襲,導致全身疼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防風、升麻、藁本、蒼朮來治療。等病好後,就不要再服用,因為這些祛風藥會損耗元氣,反而加重病情。麻黃復煎湯,可以治療陰部出汗、懶得說話、四肢困倦無力、遊走性疼痛,這是下焦有伏火,無法上升散發,導致煩躁、發熱、出汗、全身疼痛,這是因為風濕侵襲造成的,可以用麻黃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