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 (1)
卷十 (1)
1. 循衣摸床
【綱】仲景曰。太陽中風。以火發汗。邪風被火。兩陽相熏。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但頭汗出。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
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怵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目】許叔微曰。有人病傷寒。小便不利。日晡潮熱。手循衣縫。兩手撮空。直視喘息。醫見之皆走。此誠惡候。得之者十中九死。仲景雖有症而無法。但云脈弦者生。澀者死。已經吐下。難以下藥。謾且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脈弦者。庶可治。與小承氣一服。而大便利。諸疾漸退。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中風,用火來發汗,邪風遇火,兩陽互相薰蒸,就會導致身體發黃。陽氣盛則容易鼻出血,陰虛則小便困難。只有頭部出汗,口乾舌燥,或者便秘。時間長了就會神志不清,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呃逆、手腳躁動不安、抓衣摸床等症狀。如果小便順暢,就可以治療。
傷寒,如果經過嘔吐或瀉下後,症狀沒有緩解,且便秘,持續五到六天,最長可達十多天,每天下午發作潮熱,不畏寒,獨自說話,像是看到鬼一樣。如果病情嚴重,發作時不認識人,沿著衣服摸床,驚恐不安,微喘,直視,脈象弦細者可以活,脈象澀者就會死。如果只是發熱神志不清,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服用一劑後大便通暢,之後就不要再服用。
許叔微說,有人患傷寒,小便不利,每天下午發作潮熱,手沿著衣服縫摸索,兩手空握,直視喘息,醫生看到這種情況都會逃跑。這是非常不好的徵兆,十個人中九個人會死。張仲景雖然有記載這種症狀,但是沒有治療方法,只說脈象弦細者可以活,脈象澀者就會死。已經經過嘔吐和瀉下,很難再服用藥物,只能盡力救治。如果大便通暢,並且脈象弦細,那麼也許可以治療。給予小承氣湯一劑,如果大便通暢,其他症狀就會逐漸減輕。
脈且微弦。半月愈。或曰。下之而脈弦者生。此何意也。余曰。金匱云。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承氣湯主之。余嘗觀錢仲陽小兒直訣云。尋衣領及捻物者。肝熱也。此症在金匱列於陽明部。蓋陽明者胃也。肝有熱。淫於胃經。故以承氣瀉之。且得弦脈。
則肝平而胃不受克。此所謂有生之理。讀仲景論。不能博通諸方書以發明隱奧。不可也。
王好古曰。許學士作循衣撮空。是肝熱。風淫末疾。此論誠當。然莫若以為肺熱之邪。其人必妄言亂語。難經云。肺邪入心為譫語也。
趙嗣真曰。此條分三截看。自起句至如見鬼狀一截。是將潮熱譫語不惡寒不大便列為現症。下又分兩截。以辨微劇之殊。微者但發熱譫語。但字為義。以發熱譫語之外。別無他症。用承氣。日一服利止後服。見其熱輕。猶恐過下也。若劇者起至澀者死。此熱極危症。不可不決其生死。此陽熱已極。若脈弦為陰未絕。猶可下之以復其陰。脈澀為陰絕。不必藥矣。
白話文:
脈象微弱而弦緊,半個月後病況好轉。有人說,如果瀉下後脈象仍然弦緊,病人就會活下來。這是什麼意思呢?我說,《金匱要略》記載,病人喜歡摸衣服、胡亂抓取東西,驚恐不安,輕微喘氣,直視前方,脈象弦緊的就會活,脈象澀滯的就會死,用承氣湯治療。我曾經看到錢仲陽的小兒直訣,說病人喜歡摸衣領和捻弄東西,是肝火旺盛。這種病症在《金匱要略》中屬於陽明經病,因為陽明經屬胃,肝火旺盛,侵入胃經,所以用承氣湯瀉下。如果脈象弦緊,就說明肝火平息,胃經不再受克,這就是所謂的“有生之理”。讀仲景的書,不能廣泛參考其他醫書來闡明隱晦之處,是不行的。
王好古說,許學士把“循衣撮空”歸因於肝火,認為是風邪侵襲造成的疾病,這個說法非常合適。然而,不如把這種病症理解為肺熱之邪,病人必定胡言亂語。難經記載,肺熱入心就會造成譫語。
趙嗣真說,這段話可以分為三部分來看。從開頭到“如見鬼狀”這一段,是把潮熱譫語、不惡寒、不大便列為現症。下面又分為兩段,用以辨別病情輕重。病情輕微的,只是發熱譫語,“但”字指僅僅如此,除了發熱譫語以外,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承氣湯,每天服用一劑,症狀好轉後就停止服用,觀察其熱症減輕,還是擔心瀉下過度。如果病情嚴重,從“起至澀者死”,說明熱症已經非常危重,不能不決斷生死。這是陽熱已經極盛,如果脈象弦緊,說明陰氣還沒有絕,可以用瀉下藥來恢復陰氣。如果脈象澀滯,說明陰氣已絕,就不用藥了。
王肯堂曰。循衣摸床。危惡之候也。有二症。一由太陽中風。以火劫汗。因成壞病。捻衣摸床。此則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一由陽明裡熱之極。循衣摸床。此則脈弦者生。脈澀者死也。
鰲按。樓全善云。嘗治循衣摸床數人。皆用大補氣虛之劑。惟一人兼瞤振。脈代。遂於補劑中略加桂二分。亦振止脈和而愈。此亦偏治之法耳。由於偶中。未可奉為科律也。恐醫者見樓氏之語。遽或效尤。以致殺人。故特識於此。閱者不可忽也。
白話文:
王肯堂說:病人不停地摸衣摸床,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由於太陽中風,用火來逼出汗,造成病情加重。病人摸衣摸床,如果小便順暢,就會活下來;如果小便不順暢,就會死去。第二種是由於陽明經裡的熱氣達到極點,病人摸衣摸床。如果脈象是弦脈,就會活下來;如果脈象是澀脈,就會死去。
鰲按:樓全善說,他曾經治療過好幾個摸衣摸床的病人,都用大補氣虛的藥方。只有一個病人同時出現眼球震顫、脈象代脈的症狀,於是他在補藥中加了兩分桂枝,震顫和脈象也跟著恢復正常,病人因此痊癒。這也是一種偏方,因為是偶然碰巧才有效,不可奉為治療法則。恐怕有些醫生看到樓氏的說法,就立刻效仿,反而會害死病人。所以特別在此提醒大家,讀者不可忽視。
2. 自汗
【綱】仲景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目】王肯堂曰。衛氣者。護衛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邪氣干之。若不能衛固於外。由是津液妄泄。濈濈然潤。漐漐然出。不因發散而自汗出也。傷風則發熱自汗。中暍則汗出惡風而渴。風濕甚則汗多而濡。言風與暑濕為邪。皆令自汗。惟寒邪傷榮而不傷衛。
是以膚腠閉密。汗不出也。始雖無汗。及傳入里而為熱。則榮衛通。腠理開。亦令汗自出矣。自汗又有表裡之別。虛實之異。若汗出惡風及微惡寒者。皆表未解。宜發散。至於漏不止而惡風。及發汗後而惡寒者。表虛也。宜溫之。此皆邪氣在表。若汗出惡風寒者。此表解里病。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陽明病發熱出汗,這是熱氣外溢,不會發黃。
王肯堂說,衛氣負責保護皮膚,使腠理緻密,防止津液外泄。邪氣入侵,如果衛氣無法抵禦,就會導致津液外泄,汗液不停地流出。這並不是因為發散而引起的汗出,而是因為衛氣不足。傷風會發熱自汗,中暑會汗出惡風且口渴,風濕嚴重則汗多且濕潤。風、暑、濕邪氣都能引起自汗,只有寒邪傷及榮氣而不傷衛氣,才會使皮膚腠理緊閉,汗液無法排出。
雖然一開始沒有汗,但當病邪傳入里而發熱時,榮衛相通,腠理疏鬆,也會導致自汗。自汗又有表裡之分,虛實之別。如果汗出惡風或微惡寒,說明表症未解,需要發散。如果汗液不停地流出並且惡風,或者發汗後惡寒,說明表虛,需要溫補。這些都是邪氣在表的情況。如果汗出惡風寒,說明表症已解,病邪已入里,需要針對里症治療。
下之則愈。如本條及陽明發熱汗出急下之條是也。自汗雖常症。或汗出發潤。如油如珠。著身不流。皆不治。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潤。漐漐然一時汗出。熱已身涼。乃為佳兆。
魏荔彤曰。陽明病。本應發熱汗出。則太陽傳入之邪。發越於外。故胃津內耗。而邪熱在胃漸實。雖能成胃實之正病。卻無發黃之變病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土中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一日自止。此為陽明病。傷寒轉屬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汗出身熱。不惡寒。便硬譫語者。宜承氣湯。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病情往下走,就會好转,就像本條以及阳明發熱汗出急下之條一样。虽然自汗是常见症状,但如果汗液發潤,像油像珠,沾在身上不流,都是不治之症。必须手脚都出汗,全身都濕潤,汗水像雨一樣,一下子就流出来,熱退身涼,才是好的兆头。
魏荔彤说,阳明病本来就应该發熱汗出,这是太阳病传入的邪氣,发泄到外,所以胃津内耗,邪热在胃里逐渐积累,虽然能形成胃实这种正病,但却不会出现发黄这种变病。
【綱】仲景说,阳明病的外在症状是什么?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而惡熱。
问曰:病人得病一天,不發熱而惡寒是怎么回事?答曰:虽然得病一天,但恶寒很快就会消失,然后就会自汗出而惡熱。
问曰:惡寒为什么會自行消失?答曰:阳明居土中,万物都归于它,没有地方可以再傳播。一开始虽然惡寒,但一天就会自行停止,这就是阳明病。伤寒转属阳明的人,会微微出汗,汗出之后身熱,不惡寒,就开始神志不清,应该服用承氣湯。阳明病,發熱汗多的人,要急下,应该服用大承氣湯。
【目】王肯堂曰。此身熱汗出不惡寒。屬裡。為陽明本症。中風則有汗。傷寒則無汗。惟入陽明乃有汗。故曰。陽明病法多汗。若兼便硬譫語者。下之。
魏荔彤曰。首條陽明病。是由太陽中風而傳入者。二條。是由太陽傷寒而傳入者。可知傷寒之惡寒為無汗。而中風之惡寒為汗自出也。可知陽明之由傷寒傳入。初得尚惡寒。陽明之由中風傳入。初得尚惡風。迨至汗自出而惡熱。則無論風寒。皆已傳入陽明。無疑也。太陽中風。
則發熱惡風汗自出為正症。太陽傷寒。則惡寒無汗為正症。今傳入陽明。則但以汗出惡熱為正症也。太陽病有惡風惡寒。傳陽明則變為惡熱。此太陽陽明之大關鍵也。故一日惡寒。二日自止。所謂萬物歸土者。只因表邪變熱。由太陽之經絡。近陽明在表。初變熱。必已犯陽明之經矣。
白話文:
王肯堂說,如果身體發熱、出汗但沒有惡寒,屬於裡證,是陽明病的本症。中風會出汗,傷寒則不會出汗,只有到了陽明經才會有汗。因此說,陽明病法常伴隨出汗。如果患者同時出現便秘、神志不清等症狀,就應該使用瀉下藥物。
魏荔彤說,第一條陽明病是由太陽中風傳入的,第二條是由太陽傷寒傳入的。由此可知,傷寒的惡寒伴隨無汗,而中風的惡寒伴隨自汗。可見陽明病由傷寒傳入的,初期仍然會惡寒;由中風傳入的,初期仍然會惡風。等到自汗出現並出現惡熱,無論是風寒,都已經傳入陽明經了,無疑了。太陽中風,發熱惡風自汗是正症;太陽傷寒,惡寒無汗是正症。現在傳入陽明經,就以出汗惡熱作為正症了。太陽病有惡風惡寒,傳入陽明則變成惡熱,這是太陽和陽明之間的大關鍵。因此,第一天惡寒,第二天自止,所謂“萬物歸土”,是因為表邪化熱,從太陽經絡靠近陽明在表,初變熱,就已經犯了陽明經了。
及熱入里。有不犯陽明之腑乎。再胃主容納。物入其中。必稍停蓄。方下大腸。邪熱入亦如是。無二理。此所以曰萬物所歸。又曰無所復傳也。無所復傳。正言胃成實結耳。若邪入。氣足升散。自有少陽門戶。何謂無傳。惟其實結已成。則非推蕩不行。故無所復傳。正欲言傳以求得傳示人而已。
太陽中風病具。亦名傷寒。其人原當自汗出。而病亦未解。忽自汗出者。漸覺濈濈然汗出而微。是太陽中風以汗出而微。為轉屬陽明成胃實之候也。陽明病胃熱已盛。結而成實。乃正陽陽明之正症。急當攻下之。蓋以陽明為病。而發熱汗出者。初病也。胃成實否。尚未可定。
白話文:
當熱氣侵入內臟時,難道沒有任何臟腑不受陽明經的影響嗎?胃負責容納食物,食物進入胃中後,必然要停留一段時間才會往下進入大腸。邪熱侵入胃中也一樣,道理相同。因此才說胃是萬物的歸宿,也是傳遞的終點。說傳遞的終點,正是指胃已經形成實結。如果邪氣侵入時,體內正氣充足,可以順利上升散發,自然有少陽經的門戶可以通行。何必談傳遞呢?只有當實結已經形成,才需要推動疏導才能化解,所以說傳遞的終點,其實是想藉此表達需要傳遞信息給人,讓大家明白這個道理。
太陽中風病又名傷寒。患者本應該出汗,但病症尚未解除。突然開始出汗,卻逐漸感覺汗出得很少,這表示太陽中風以汗出減少為徵兆,轉而屬於陽明經,形成胃實之症。陽明病胃熱盛極,結成實結,正是陽明經的典型症狀。必須馬上攻下治療。因為陽明經發病時,伴隨發熱出汗,只是初期症狀。胃是否已經形成實結,還不能確定。
迨發熱久而汗出多。則津液內耗。邪熱大熾。必腸干屎硬而成實矣。此不急攻。真為無所復傳之症矣。故必急用大承氣。此為汗之自出津亡者言也。
【綱】仲景曰。陽明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發燒很久,出汗很多,就會損耗津液,邪熱盛烈,導致腸燥便秘,形成實證。這種情況不能急於攻伐,因為已經沒有可傳遞的病氣了。所以必須趕快使用大承氣湯,這是針對汗液自發排出而津液流失的情況而言。
【目】成無己曰。脈浮發熱口苦者。邪在表。脈緊自汗腹滿不惡寒者。邪在裡。此表裡俱有邪。宜和解。
王肯堂曰。自汗而兼脈浮緊口苦者。忌汗下針。宜和解。
魏荔彤曰。梔豉湯。是仍以太陽治表泄熱之法治陽明。可見非拘拘專治陽明者可愈陽明病也。白虎人參湯。生津滌熱。熱去津回而汗出。治陽明即所以治太陽陽明也。豬苓湯。導水清熱滋干。未嘗及太陽之表。而太陽之腑。邪去氣宣。其表亦不待再治。是又治太陽之腑。即所以治太陽之表。
白話文:
成無己說,脈浮、發熱、口苦的,邪氣在表。脈緊、自汗、腹滿不惡寒的,邪氣在裡。這表示表裡都有邪氣,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
王肯堂說,自汗而且脈浮緊、口苦的,忌諱用汗下針法,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
魏荔彤說,梔豉湯,仍然是以治療太陽經表泄熱的方法來治療陽明經。這可以看出,不拘泥於專治陽明經,也能夠治好陽明經的病。白虎人參湯,生津滌熱,熱退津液回複,汗液自然排出。治療陽明經,也就是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豬苓湯,引導水液、清熱、滋潤乾燥,並未涉及太陽經的表,而太陽經的腑,邪氣去除,氣機宣暢,表也不需要再治療。這又是治療太陽經的腑,也就是治療太陽經的表。
而治太陽之表。正所以治太陽陽明。又可見非拘拘專治陽明可愈陽明病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後溏。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目】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小便不利者。當分欲食不欲食。欲食者。宜桂枝、羌活湯。不欲食者。宜吳茱萸湯、理中湯。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的表症,其實就是治療太陽陽明病。由此可見,治療陽明病不能死板地只專注於陽明,也能夠治癒陽明病。
張仲景說,陽明病的病人,想吃東西,卻小便不暢,大便自調,骨節疼痛,身體發熱,突然發狂,然後出汗而解,這是因為水氣不能勝過谷氣,與汗液一同排出。脈象緊實則預後良好。
如果陽明病患者因為受寒,無法進食,小便不暢,手腳出汗,這預示著可能會轉化成慢性病。這種情況下,大便會先硬後軟,這是因為胃寒,水穀不分導致的。
王肯堂說,這種自汗伴隨小便不暢的症狀,要區分病人是否想吃東西。想吃東西的病人,應該服用桂枝湯或羌活湯。不想吃東西的病人,則應該服用吳茱萸湯或理中湯。
魏荔彤曰。此原本中風。而病兼水濕者。陽明病欲食。此由中風而成。然陽明宜大便難。今小便反不利。大便反調。又骨節疼。如有熱狀。而非大熱。則皆風兼濕為患也。夫欲食仍兼風象。小便不利則濕盛。大便自調則熱輕。骨節疼為濕多。熱狀為熱少。此洵風濕與熱雜合而成之陽明。
俱不可作胃熱論治者也。迨至風邪所變之熱。入里而發。透表而汗出。陽明病亦遂解矣。蓋胃家熱邪。既為濕間。不能成實。欲食而得食。則胃家之穀氣。即能扶正。不解而自解。故水濕之邪。因穀氣得養。即為退舍。且能併力於汗。俾熱邪透表而愈。水濕其罪之魁而功之首乎。
白話文:
魏荔彤說:這個病原本是中風,但又兼有水濕之症。陽明病想吃東西,這是由中風引起的。然而,陽明病應是大便不通,現在小便反倒不暢,大便卻很順暢,而且骨節疼痛,還有些熱象,但不是大熱,這都是風寒兼有濕氣造成的。
想要吃東西又兼有風的症狀,小便不暢說明濕氣盛,大便自調說明熱氣輕,骨節疼痛說明濕氣多,熱象說明熱氣少。這個病確確實實是風濕和熱氣混合在一起,形成的陽明病。
不能用胃熱的理論來治療。等到風邪所變化的熱氣,進入內里發作,透出表皮而流汗,陽明病也會自然痊癒。因為胃部熱邪,由於濕氣的介入,無法形成實證,想吃東西就能吃到,胃部的穀氣就能扶持正氣,不用治療就能自行痊癒。因此,水濕之邪,因為穀氣得到滋養,就會退去。而且還能與汗液共同作用,使熱邪透出表皮而痊癒。水濕雖然是病因的罪魁禍首,卻也成為治癒疾病的關鍵。
言脈緊者。言不若病脈之緩而已。非必如傷寒之緊也。
痼瘕者。陰氣堅凝閉秘之症也。胃冷而水穀不別。則溫中補胃之不遑已。敢云下哉。
【綱】仲景曰。心下痞。大便硬。心煩。不得眠。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太陽中風。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目】王好古曰。太陽自汗。桂枝湯。陽明自汗。白虎湯。少陰自汗。四逆湯。陽明症。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不惡寒而自汗。或惡熱而尺寸俱浮者。白虎湯。
白話文:
脈搏緊縮,並不一定像傷寒病那样緊,只是說比正常脈搏要稍微緊而已。
痼瘕是一種陰氣凝聚、閉塞不通的病症。胃部寒冷,導致食物無法消化,應該溫中補胃,不能輕易使用瀉藥。
張仲景說,心下痞塊、大便乾燥、心煩意亂、失眠,並且伴隨惡寒出汗的症狀,可以用附子瀉心湯治療。太陽中風,患者容易出汗,發作時間固定,頭痛,心下痞塊,腹脹,疼痛放射到脅下,乾嘔,呼吸急促,出汗,不惡寒,這是表寒解而不利於里氣的表現,可以用十棗湯治療。
王好古說,太陽經自汗,用桂枝湯;陽明經自汗,用白虎湯;少陰經自汗,用四逆湯。陽明病,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不惡寒而自汗,或者惡熱而寸脈和尺脈都浮,可以用白虎湯。
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心下痞者。當分惡寒不惡寒。
【綱】仲景曰。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後服。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朱肱曰。陽明病。法多汗。而陽明亦有反無汗之症。不可不察也。
柯琴曰。陽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陽明病多汗。多汗胃燥之因也。
【綱】仲景曰。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白話文:
王肯堂說,這種自汗又兼心下痞的病症,要分清楚是不是惡寒。
張仲景說,陽明病的人容易出汗,津液外泄,胃中乾燥,大便必然硬結,硬結就會神志不清。小承氣湯可以治療。如果服用一劑之後神志就恢復了,就不要再服用。陽明病發熱、汗多的人,要趕緊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
朱肱說,陽明病通常會出汗,但陽明病也有反常不汗的症狀,不能不注意。
柯琴說,陽明主司津液,所以陽明病容易出汗,出汗過多就是胃燥的原因。
張仲景說,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口渴難忍、脈象洪大的,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傷寒發熱不汗,嘔吐不能進食,反而汗出如注,這是轉屬陽明。
【目】朱肱曰。陽明症。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若汗多胃燥。豬苓複利其小便也。可與苡仁竹葉湯。
柯琴曰。胃實之病。病機在汗出多。病情在不能食。初因寒邪外束。故無汗。繼為胃陽遽反。故反汗多。
白話文:
朱肱說:陽明症,出汗多又口渴的,不能服用五苓散。如果出汗多胃部乾燥,可以用豬苓利尿,可以服用苡仁竹葉湯。
柯琴說:胃實的疾病,病機在於出汗多,病情在於不能吃飯。一開始是寒邪外束,所以沒有汗。接著胃陽突然反轉,所以反而是出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