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循衣摸床

【綱】仲景曰。太陽中風。以火發汗。邪風被火。兩陽相熏。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但頭汗出。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

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怵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目】許叔微曰。有人病傷寒。小便不利。日晡潮熱。手循衣縫。兩手撮空。直視喘息。醫見之皆走。此誠惡候。得之者十中九死。仲景雖有症而無法。但云脈弦者生。澀者死。已經吐下。難以下藥。謾且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脈弦者。庶可治。與小承氣一服。而大便利。諸疾漸退。

脈且微弦。半月愈。或曰。下之而脈弦者生。此何意也。余曰。金匱云。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承氣湯主之。余嘗觀錢仲陽小兒直訣云。尋衣領及捻物者。肝熱也。此症在金匱列於陽明部。蓋陽明者胃也。肝有熱。淫於胃經。故以承氣瀉之。且得弦脈。

則肝平而胃不受克。此所謂有生之理。讀仲景論。不能博通諸方書以發明隱奧。不可也。

王好古曰。許學士作循衣撮空。是肝熱。風淫末疾。此論誠當。然莫若以為肺熱之邪。其人必妄言亂語。難經云。肺邪入心為譫語也。

趙嗣真曰。此條分三截看。自起句至如見鬼狀一截。是將潮熱譫語不惡寒不大便列為現症。下又分兩截。以辨微劇之殊。微者但發熱譫語。但字為義。以發熱譫語之外。別無他症。用承氣。日一服利止後服。見其熱輕。猶恐過下也。若劇者起至澀者死。此熱極危症。不可不決其生死。此陽熱已極。若脈弦為陰未絕。猶可下之以復其陰。脈澀為陰絕。不必藥矣。

王肯堂曰。循衣摸床。危惡之候也。有二症。一由太陽中風。以火劫汗。因成壞病。捻衣摸床。此則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一由陽明裡熱之極。循衣摸床。此則脈弦者生。脈澀者死也。

鰲按。樓全善云。嘗治循衣摸床數人。皆用大補氣虛之劑。惟一人兼瞤振。脈代。遂於補劑中略加桂二分。亦振止脈和而愈。此亦偏治之法耳。由於偶中。未可奉為科律也。恐醫者見樓氏之語。遽或效尤。以致殺人。故特識於此。閱者不可忽也。

2. 自汗

【綱】仲景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目】王肯堂曰。衛氣者。護衛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邪氣干之。若不能衛固於外。由是津液妄泄。濈濈然潤。漐漐然出。不因發散而自汗出也。傷風則發熱自汗。中暍則汗出惡風而渴。風濕甚則汗多而濡。言風與暑濕為邪。皆令自汗。惟寒邪傷榮而不傷衛。

是以膚腠閉密。汗不出也。始雖無汗。及傳入里而為熱。則榮衛通。腠理開。亦令汗自出矣。自汗又有表裡之別。虛實之異。若汗出惡風及微惡寒者。皆表未解。宜發散。至於漏不止而惡風。及發汗後而惡寒者。表虛也。宜溫之。此皆邪氣在表。若汗出惡風寒者。此表解里病。

下之則愈。如本條及陽明發熱汗出急下之條是也。自汗雖常症。或汗出發潤。如油如珠。著身不流。皆不治。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潤。漐漐然一時汗出。熱已身涼。乃為佳兆。

魏荔彤曰。陽明病。本應發熱汗出。則太陽傳入之邪。發越於外。故胃津內耗。而邪熱在胃漸實。雖能成胃實之正病。卻無發黃之變病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土中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一日自止。此為陽明病。傷寒轉屬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汗出身熱。不惡寒。便硬譫語者。宜承氣湯。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王肯堂曰。此身熱汗出不惡寒。屬裡。為陽明本症。中風則有汗。傷寒則無汗。惟入陽明乃有汗。故曰。陽明病法多汗。若兼便硬譫語者。下之。

魏荔彤曰。首條陽明病。是由太陽中風而傳入者。二條。是由太陽傷寒而傳入者。可知傷寒之惡寒為無汗。而中風之惡寒為汗自出也。可知陽明之由傷寒傳入。初得尚惡寒。陽明之由中風傳入。初得尚惡風。迨至汗自出而惡熱。則無論風寒。皆已傳入陽明。無疑也。太陽中風。

則發熱惡風汗自出為正症。太陽傷寒。則惡寒無汗為正症。今傳入陽明。則但以汗出惡熱為正症也。太陽病有惡風惡寒。傳陽明則變為惡熱。此太陽陽明之大關鍵也。故一日惡寒。二日自止。所謂萬物歸土者。只因表邪變熱。由太陽之經絡。近陽明在表。初變熱。必已犯陽明之經矣。

及熱入里。有不犯陽明之腑乎。再胃主容納。物入其中。必稍停蓄。方下大腸。邪熱入亦如是。無二理。此所以曰萬物所歸。又曰無所復傳也。無所復傳。正言胃成實結耳。若邪入。氣足升散。自有少陽門戶。何謂無傳。惟其實結已成。則非推蕩不行。故無所復傳。正欲言傳以求得傳示人而已。

太陽中風病具。亦名傷寒。其人原當自汗出。而病亦未解。忽自汗出者。漸覺濈濈然汗出而微。是太陽中風以汗出而微。為轉屬陽明成胃實之候也。陽明病胃熱已盛。結而成實。乃正陽陽明之正症。急當攻下之。蓋以陽明為病。而發熱汗出者。初病也。胃成實否。尚未可定。

迨發熱久而汗出多。則津液內耗。邪熱大熾。必腸干屎硬而成實矣。此不急攻。真為無所復傳之症矣。故必急用大承氣。此為汗之自出津亡者言也。

【綱】仲景曰。陽明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脈浮發熱口苦者。邪在表。脈緊自汗腹滿不惡寒者。邪在裡。此表裡俱有邪。宜和解。

王肯堂曰。自汗而兼脈浮緊口苦者。忌汗下針。宜和解。

魏荔彤曰。梔豉湯。是仍以太陽治表泄熱之法治陽明。可見非拘拘專治陽明者可愈陽明病也。白虎人參湯。生津滌熱。熱去津回而汗出。治陽明即所以治太陽陽明也。豬苓湯。導水清熱滋干。未嘗及太陽之表。而太陽之腑。邪去氣宣。其表亦不待再治。是又治太陽之腑。即所以治太陽之表。

而治太陽之表。正所以治太陽陽明。又可見非拘拘專治陽明可愈陽明病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後溏。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目】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小便不利者。當分欲食不欲食。欲食者。宜桂枝羌活湯。不欲食者。宜吳茱萸湯理中湯

魏荔彤曰。此原本中風。而病兼水濕者。陽明病欲食。此由中風而成。然陽明宜大便難。今小便反不利。大便反調。又骨節疼。如有熱狀。而非大熱。則皆風兼濕為患也。夫欲食仍兼風象。小便不利則濕盛。大便自調則熱輕。骨節疼為濕多。熱狀為熱少。此洵風濕與熱雜合而成之陽明。

俱不可作胃熱論治者也。迨至風邪所變之熱。入里而發。透表而汗出。陽明病亦遂解矣。蓋胃家熱邪。既為濕間。不能成實。欲食而得食。則胃家之穀氣。即能扶正。不解而自解。故水濕之邪。因穀氣得養。即為退舍。且能併力於汗。俾熱邪透表而愈。水濕其罪之魁而功之首乎。

言脈緊者。言不若病脈之緩而已。非必如傷寒之緊也。

痼瘕者。陰氣堅凝閉秘之症也。胃冷而水穀不別。則溫中補胃之不遑已。敢云下哉。

【綱】仲景曰。心下痞。大便硬。心煩。不得眠。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太陽中風。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目】王好古曰。太陽自汗。桂枝湯。陽明自汗。白虎湯。少陰自汗。四逆湯。陽明症。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不惡寒而自汗。或惡熱而尺寸俱浮者。白虎湯。

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心下痞者。當分惡寒不惡寒。

【綱】仲景曰。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後服。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朱肱曰。陽明病。法多汗。而陽明亦有反無汗之症。不可不察也。

柯琴曰。陽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陽明病多汗。多汗胃燥之因也。

【綱】仲景曰。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目】朱肱曰。陽明症。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若汗多胃燥。豬苓複利其小便也。可與苡仁竹葉湯

柯琴曰。胃實之病。病機在汗出多。病情在不能食。初因寒邪外束。故無汗。繼為胃陽遽反。故反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