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盜汗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目】朱肱曰。脈浮盜汗。黃耆湯。或柴胡薑桂湯。桂枝茯苓白朮湯。

王履曰。盜汗者。睡而汗出也。睡則胃氣行里。表中陽氣不致。故津液得泄。覺則氣行於表。而汗止矣。

樓英曰。雜病盜汗。責其陰虛。傷寒盜汗。由邪氣在半表裡使然也。若邪氣在表。則又謂之自汗矣。經曰。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又陽明當作裡實。而脈浮者。云必盜汗。是猶有表邪也。非若自汗有表裡虛實之別。

白話文:

【綱】張仲景說,陽明病的脈象如果浮而緊,一定會有潮熱現象,發熱的時間是有規律的。只有脈浮,則一定會有盜汗的情況。

【目】朱肱表示,脈象浮且有盜汗的情況,可以使用黃耆湯、或柴胡薑桂湯、桂枝茯苓白朮湯來治療。

王履指出,盜汗是指在睡覺時出汗的情況,睡覺時胃氣在裡部運行,表層的陽氣無法達到,因此津液得以散失。醒來後,氣運行於表,所以汗就停止了。

樓英認為,一般疾病引起的盜汗是因為陰虛;傷寒引起盜汗則是因邪氣在半表半裡所致。如果是邪氣在表,則又稱為自汗。經文提到,輕微的盜汗伴隨畏寒,表示表症尚未解除。又,陽明病本應表現為腸道內有實邪,但脈象卻是浮的,這說明仍有表邪存在,並非像自汗有表裡虛實的不同。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合目則汗。

【目】劉完素曰。關脈以候少陽之氣。太陽之脈浮。陽明之脈大。浮大之脈上關上。故知三陽合病也。膽熱則睡。少陰病且欲眠睡。目合則汗出。以陰不得有汗。但欲眠睡。目合則汗出。知三陽合病。膽有熱也。小柴胡湯、瀉心湯。

張元素曰。或謂。此症俱屬少陽。篇中亦可用小柴胡否。答曰。可用。夫三陽合病。其邪發見於脈也。浮者太陽。大者陽明。關上者少陽也。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膽有熱。脈症相符。故出於少陽篇下。蓋脈浮無症不可汗。脈大無症不可下。浮大之脈俱上關。知三陽合病而熱在膽也。膽居在半表裡。用小柴胡亦當。

白話文:

張仲景說,三陽合病,脈象浮大,上關上,患者只想睡覺,閉眼就會流汗。

劉完素說,關脈可以觀察少陽之氣。太陽的脈象浮,陽明的脈象大,浮大的脈象在上關上,所以知道三陽合病。膽熱就會想睡覺,少陰病也容易想睡覺,閉眼就會流汗。因為陰性體質不應該出汗,患者卻只想睡覺,閉眼就會流汗,可知三陽合病,是膽熱所致。可以用小柴胡湯、瀉心湯治療。

張元素說,有人問,這種病症都屬於少陽,文中是否可以使用小柴胡呢?答曰:可以使用。三陽合病,邪氣發現在脈象上,浮的屬太陽,大的屬陽明,上關上的屬少陽。患者只想睡覺,閉眼就流汗,這是膽熱所致。脈象和症狀相符,所以出自少陽篇。因為脈象浮而不見症狀,不能發汗,脈象大而不見症狀,不能瀉下。浮大的脈象都在上關,可知三陽合病,熱在膽。膽位於半表半裡,所以用小柴胡湯也合適。

2. 頭汗

【綱】仲景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目】朱肱曰。汗出譫語者。有燥屎也。過經乃可下也。下之早。語言必亂。以表實裡虛故也。病人表實裡虛。元府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見於頭。凡頭汗出者。五內乾枯。胞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謂之重虛。然頭汗出者。有數症。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

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有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症。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陽明病患者出現下血、神志不清的症狀,這是熱邪侵入血室的表現。如果患者只是頭部出汗,可以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瀉血,汗出得暢快就表示病情好轉。

朱肱說,患者出汗神志不清,是因為腸道乾燥有宿便。等到病程結束之後才能瀉下。如果過早瀉下,患者的言語就會更加混亂,這是因為患者表實裡虛,表層和裡層都虛弱的緣故。病人表實裡虛,元神不能通暢,陽氣就會上浮,汗液就從頭部排出。凡是頭部出汗的患者,五臟六腑都乾燥枯竭,胞宮空虛,津液不足。因此不可瀉下,瀉下就會加重虛弱。

但是,頭部出汗也有很多情況。傷寒病發病五到六天出現頭部出汗,微微發冷,手腳冰冷,心口悶脹,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燥,脈搏細小,這是陽氣微弱而結聚,既有表證又有裡證的表現。脈搏沉伏,也是裡證。出汗是陽氣微弱的表現。如果完全是陰邪結聚,就不會再有外在的症狀,全部都深入到裡層,這就屬於半在裡半在外。雖然脈搏沉而緊,但不能判定為少陰病。這是因為陰邪不會出現汗出,現在頭部出汗,所以可以知道不是少陰病。這種情況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幹薑湯。心下緊滿。無大熱。汗出者。茯苓湯。

劉完素曰。熱入血室。或陽明被火。及水結胸。皆但頭汗出。俱是熱鬱於內。而不得越者也。此數者。或吐或下。皆欲除其熱也。

朱震亨曰。血室。肝也。肝之熱者。必移其熱於心。遂令心氣受傷。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故但頭有汗而不能遍及於身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者。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發五六天,已經出過汗,胸部兩側脹滿,微微有點結塊,小便不順暢,口渴但不嘔吐,只是頭部出汗,反覆寒熱,心中煩躁,這是表證還沒有解開,需要服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如果心窩部位緊脹,沒有明顯發熱,出汗的,服用茯苓湯。

劉完素認為,熱邪侵入血室,或是陽明經被火熱灼傷,以及水氣阻塞胸腔,都會出現只出頭汗的現象。這些情況都是熱邪鬱積在內部,無法發散出去。對於這幾種情況,可以選擇吐法或下法,都是為了清除體內的熱邪。

朱震亨認為,血室指的是肝臟。肝臟有熱,就會把熱邪傳給心臟,導致心氣受損,既不能主血,也不能發汗,所以只有頭部出汗,而不能遍布全身。

仲景指出,陽明病如果用下法治療,體表仍然有熱,手腳溫暖,沒有胸悶,心中煩躁,想吃東西卻吃不下,只出頭汗的,服用梔子豉湯可以治療。

【目】朱肱曰。病人表實裡虛。元府不開。則陽上出而頭有汗也。

張介賓曰。頭汗之症有二。一為熱邪上壅。一為陽氣內脫。蓋頭乃諸陽之會。凡傷寒遍身得汗。謂之熱越。若身無汗。則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故但頭汗出也。治熱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熱而病自愈。至氣脫一症。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克伐太過。或泄瀉不止。以致陰竭於下。則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止見頭汗。則大危矣。

頭汗脈緊數。有表邪當散者。小柴胡湯。或柴胡桂枝幹薑湯。若有火邪。脈洪滑。內多煩熱。頭汗。當清者。人參白虎湯、益元散。若水結胸。心下滿。頭汗出者。大陷胸湯、小半夏茯苓湯。若便結腹脹疼痛。頭汗者。承氣湯。若諸虛泄瀉。陽脫頭汗者。速用獨參湯、大補元煎。急救之。庶可保全。

白話文:

朱肱說,病人外證實證,內證虛證,元氣不能升發,就會導致陽氣上浮,頭部出汗。

張介賓說,頭部出汗的病症有兩種:一種是熱邪上壅,一種是陽氣內脫。因為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凡是傷寒全身出汗,叫做熱邪外溢。如果全身不出汗,熱邪就無法外溢,而會向上蒸騰陽氣,所以只出頭汗。治療熱邪上蒸的,可以用清熱散熱的方法,嚴重者可以用瀉下藥物。只要去除熱邪,疾病自然會痊癒。至於陽氣內脫的病症,往往是因為過度使用瀉下藥傷了陰氣,或者過度進補,或者腹瀉不止,導致陰氣耗竭於下,陽氣就浮脫於上,小便不暢,只見頭部出汗,這是非常危險的。

頭部出汗脈象緊數的,有表邪需要散解的,可以用小柴胡湯,或者柴胡桂枝乾薑湯。如果是有火邪,脈象洪滑,內心煩熱,頭部出汗,需要清熱的,可以用人參白虎湯、益元散。如果水氣結於胸中,心下滿悶,頭部出汗的,可以用大陷胸湯、小半夏茯苓湯。如果大便祕結,腹部脹痛,頭部出汗的,可以用承氣湯。如果各種虛弱導致腹瀉不止,陽氣外脫,頭部出汗的,要立即使用獨參湯、大補元煎,緊急救治,希望可以保住性命。

鰲按。此是下後變症。但頭汗出者。心火上炎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者。身無汗。齊頸而還。腹滿。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目】許叔微曰。亦可用五苓散。

劉完素曰。頭者。諸陽之會。邪搏諸陽。津液上湊。則汗見於頭。邪熱內蓄。蒸發腠理。遍身汗者。為熱越。身無汗。則熱不得越。熱蒸於陽。故但頭汗出也。何者。以三陰經皆上至胸頸而還。不循於頭。獨諸陽脈上循於頭耳。故為熱不得越而上達者也。

白話文:

這是下後變症,如果只是頭部流汗,就是心火上炎。

張仲景說,陽明病發熱流汗,這是熱邪往外散發,不會發黃。但如果只有頭部流汗,身體沒有汗,汗止於頸部,肚子脹滿,小便不暢,口渴想喝水,這是瘀熱停留在內,身體一定會發黃。茵陳蒿湯可以治療。

許叔微說,也可以用五苓散。

劉完素說,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邪氣攻擊陽經,津液向上聚集,就會在頭部出汗。邪熱停留在體內,蒸發汗毛孔,全身都流汗,就是熱邪往外散發。身體沒有汗,就代表熱邪無法往外散發。熱邪蒸騰陽氣,所以只有頭部流汗。這是因為三陰經都上至胸頸部然後返回,不經過頭部,只有陽經脈向上經過頭部。所以是熱邪無法往外散發而向上到達頭部的緣故。

王好古曰。頭汗出齊頸而還。血症也。額上遍多者。屬心部。為血症也。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

王肯堂曰。頭乃諸陽之會。熱蒸於陽。故但頭汗出也。三陰無頭汗。其經不上頭故也。遍身有汗為熱越。但頭汗出。熱上達也。如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及熱入血室。與其虛煩。或陽明被火。及水結胸數者。皆但頭汗出。俱是熱不得越。故或吐或下以除其熱也。且邪但在表。

則無頭汗之症。必也寒濕相搏。與邪在半表裡。乃有頭汗也。如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及傷寒五六日。頭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皆邪在表裡兩間。令頭汗出也。

白話文:

王好古曰。頭汗出齊頸而還。血症也。額上遍多者。屬心部。為血症也。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

王好古說: 頭上出汗,汗水流到脖子就回去了,這是血症。額頭上滿頭大汗,屬於心部,也是血症。唯一可以補充中州的脾土,用活血藥物治療,沒有比這個方法更有效的了。

王肯堂曰。頭乃諸陽之會。熱蒸於陽。故但頭汗出也。三陰無頭汗。其經不上頭故也。遍身有汗為熱越。但頭汗出。熱上達也。如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及熱入血室。與其虛煩。或陽明被火。及水結胸數者。皆但頭汗出。俱是熱不得越。故或吐或下以除其熱也。且邪但在表。

王肯堂說: 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熱氣蒸騰於陽氣,所以只出頭汗。三陰經沒有頭汗,因為它們的經絡不經過頭部。全身都出汗是熱氣外散,而只出頭汗是熱氣上達。比如體內有瘀熱,身體一定會發黃。還有熱氣進入血室,以及虛煩,或者陽明經受熱,以及水氣結聚胸部等情況,都會只出頭汗。這些都是熱氣無法外散,所以要通過吐瀉來去除熱氣。

則無頭汗之症。必也寒濕相搏。與邪在半表裡。乃有頭汗也。如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及傷寒五六日。頭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皆邪在表裡兩間。令頭汗出也。

如果沒有頭汗的症狀,一定是由於寒濕相搏,或者邪氣在半表半里,才會出現頭汗。比如傷寒病發五六天,已經發過汗又服用了瀉藥,胸口兩側脹滿,略微結實,小便不利,口渴卻不嘔吐,只出頭汗,反覆寒熱,心煩。還有傷寒病發五六天,頭汗,稍微怕冷,手腳冰冷,心窩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搏細弱,這些都是邪氣在表裡兩層之間,導致頭汗出現。

濕家但頭汗出。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濕相搏。故頭汗也。此皆不得謂之逆。然小便不利而成關格。若頭汗者。陽脫也。經云。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生。有汗者死。又濕家下後。頭額汗出而微喘者。亦陽脫也。經曰。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二者乃頭汗之逆。

陶華曰。諸陽經絡循於頭。頭汗者。邪搏諸陽也。裡虛則不可下。內涸則不宜汗。頭汗症。不可再汗也。譫語頭汗。是為血熱。屬陽明。用承氣湯。心中懊憹而頭汗。梔豉湯。

白話文:

濕氣重的人,容易頭上冒汗,這時要蓋被子靠近火源取暖,因為寒濕交搏才會導致頭汗。這些情況都不能算是逆氣。然而,如果小便不利,形成關格,頭上又出汗,就代表陽氣外脫。經書上說,關格不通,小便排不出,頭上不出汗的人能活,出汗的人則會死。同樣地,濕氣重的人,在腹瀉後頭額出汗伴隨微喘,也是陽氣外脫。經書上說,濕氣重的人,腹瀉後額上出汗,小便不利的人會死,腹瀉不止的人也會死。

這兩種情況都是頭汗的逆氣。

陶華說,諸陽經絡都循行於頭部,頭上出汗表示邪氣與陽氣搏鬥。身體虛弱,不能服用瀉藥;體內津液不足,也不宜出汗。頭汗症不能再出汗。如果病人神志不清,頭上出汗,這是血熱,屬於陽明經,要用承氣湯治療。如果心中煩躁,頭上出汗,就用梔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