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六 (12)
卷十六 (12)
1. 陰毒
後之論者。遂以為陰寒極盛之症。稱為陰毒。乃引仲景所敘面目青數語並而言之。卻用附子散、正陽散等藥以治。竊謂陰寒極甚之症。固亦可名為陰毒。然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觀後人所敘陰毒。與仲景所敘陰毒。自是兩般。豈可混論。後人所敘陰毒。亦不過內傷冷物。或不正暴寒所中。
或過服寒涼藥所變。或內外俱傷於寒而成耳。非中天地之惡毒異氣也。
樓英曰。陰毒。本因腎氣虛。或因欲事。或食冷物後傷風。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後伏陰。內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發頭痛。腰重腹痛。眼睛痛。身體倦怠而不甚熱。四肢逆冷。額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或可起行。不甚覺重。
六脈俱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無。或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陰症也。若服涼藥過多則渴轉甚。躁轉急。有此症者。急服還陽退陰之劑。即安。惟補虛和氣而已。宜正元散、退陰散、五勝散。陰症不宜發汗。如氣盛脈大身熱未瘥。用藥發汗無妨。
李梴曰。傷寒三陰經病深。必變為陰毒。其症四肢厥冷。吐利。不渴。靜倦不臥。甚則目痛鄭聲。加以頭痛頭汗。睛痛不欲見亮。面唇指甲青黑。手背冷汗。心下結硬。臍腹築痛。身如被杖。外腎冰冷。宜甘草湯、正陽散。陽氣乍復。或生煩躁者。破陰丹、復陽丹。不可用涼藥。
吳綬曰。或問陰毒傷寒。用附子湯冷服。何也。此蓋陰極於下。陽浮於上之治法也。予曾治一人。傷寒十餘日。脈沉細。手溫而足冷。大便不通。面赤。嘔吐煩渴。萬不能下。惟喜涼水一二口。或西瓜一二塊。食下良久復吐出。此陰寒於內。逼其浮陽。失守之火。聚於胸中。
上衝咽嗌。故為面赤嘔煩也。遂用大附子一枚。以薑汁和麵包煨熟。取附子去皮尖。切八片。又以人參、炮姜各三錢。煎浸冷水中。待冷服之。即愈。內經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藥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即發。由是病愈。近世患陰症傷寒。往往疑似參差。
初便不敢用附子。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遲矣。且夫陰症傷寒。先因欲事伏陰於內。卻又著寒。內外皆陰。陰氣獨盛。則陽氣以衰。故脈沉而足冷也。必須急用人參、附子以益元氣。溫腎散寒。若舍此二味。將何以救之。許學士論。必以真氣為主。蓋真氣。乃人之根蒂也。若不察真氣虛實。
而欲攻其實。或施汗下。或用寒涼藥。攻熱未愈。陰寒又生。病至危已。又方。用雄雞血滴入無灰酒中。儘量飲之以衣被溫覆取汗。
王肯堂曰。有陰毒漸深。爪青面黑。脈七至沉細者。積陰感於下。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一切七至。速宜灸氣海關元二穴。二三百壯。以手足溫暖為效。仍服五勝散、還陽散、退陰散。
白話文:
後來的論者,就認為陰毒是陰寒極度旺盛的病症,稱之為陰毒。他們引用張仲景所描述的「面色青」等字句,然後使用附子散、正陽散等藥物來治療。我認為陰寒極度旺盛的病症,固然可以稱之為陰毒,但這並非張仲景創立這個病名的本意。觀察後人所說的陰毒,與張仲景所說的陰毒,實際上是兩回事,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後人所說的陰毒,也不過是內傷於冷食,或因突然遭受寒邪侵襲,或是服用過多寒涼藥物所導致,或是內外都受到寒邪損傷而形成的,並非中了天地間的惡毒之氣。
樓英說,陰毒,原本是因為腎氣虛弱,或是因為性慾過度,或是在吃冷食後又受風寒。體內已經潛伏著陰邪,體外又感受寒邪,或是先感受外寒,然後體內潛伏陰邪,內外皆為陰邪,陽氣便無法固守,於是出現頭痛、腰部沉重、腹痛、眼睛痛、身體疲倦且不太發熱、四肢冰冷、額頭和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麼,或是可以起身行走,但不覺得很沉重。
脈象通常是六脈皆沉細而快,尺部脈象短小,寸口脈可能摸不到,或是六脈皆浮大,或是按下去大但不甚快,這都不是陰症。如果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則口渴會更加嚴重,煩躁也會更加急迫。有這種症狀的人,應立即服用還陽退陰的藥劑,病況就會好轉,主要以補虛和調和氣血為主。適宜服用正元散、退陰散、五勝散。陰症不適合發汗。如果病人氣盛脈大,身體發熱,病還沒好,可以用藥發汗無妨。
李梴說,傷寒進入三陰經,病情深入,必定會轉變為陰毒。其症狀是四肢厥冷、嘔吐腹瀉、不口渴、安靜倦怠不想臥床,嚴重時會眼睛痛、說話聲音低微,加上頭痛頭汗、眼睛痛不想見光、面部嘴唇指甲青黑、手背冷汗、心下堅硬、肚臍腹部疼痛、全身如同被打、外腎冰冷。適宜服用甘草湯、正陽散。陽氣稍微恢復,或是產生煩躁,則應服用破陰丹、復陽丹,不可使用寒涼藥物。
吳綬說,有人問,陰毒傷寒,為何用附子湯冷服?這是因為陰邪在下極盛,陽氣浮越在上的治療方法。我曾經治療過一人,傷寒十幾天,脈象沉細,手溫而腳冷,大便不通,面色赤紅,嘔吐煩渴,什麼都吃不下,只喜歡喝一兩口涼水,或吃一兩塊西瓜,吃下不久又吐出來。這是陰寒在內,逼迫陽氣外浮,失去固守的火氣,聚集在胸中,向上衝擊咽喉,所以會面色赤紅、嘔吐煩躁。於是用大附子一枚,用薑汁和麵包裹煨熟,取出附子去皮尖,切成八片,再用人參、炮姜各三錢,煎煮後浸在冷水中,待冷後服用,病就好了。《內經》說:「如果調和寒熱的相反情況,就必須用冷藥熱服或熱藥冷服。」熱藥冷服,吃下後,體內的寒氣消散,藥物的熱性就會發揮出來,病也因此痊癒。近世患陰症傷寒,常常出現疑似不定的情況,
一開始不敢使用附子,直到陰氣極盛、陽氣衰竭才用,就太遲了。而且,陰症傷寒,通常是先因為性慾過度導致體內潛伏陰邪,然後又受寒,內外都是陰邪,陰氣獨盛,陽氣因此衰弱,所以脈象沉而腳冷。必須趕快用人參、附子來補充元氣,溫腎散寒。如果捨棄這兩味藥,將用什麼來救治呢?許學士認為,必須以真氣為主。真氣是人體的根本。如果不能了解真氣的虛實,就想要攻邪,或是發汗、瀉下,或是使用寒涼藥物,攻熱沒好,陰寒又會產生,病情就會危險了。還有一個方子,用雄雞血滴入無灰酒中,儘量喝下,然後用被子溫暖覆蓋以發汗。
王肯堂說,有的陰毒逐漸加深,指甲青黑,面色發黑,脈搏七至沉細。這是陰邪積聚在下,陽氣在上面消散。所以會出現四肢冰冷、腹痛加劇,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堅硬,躁渴、虛汗不止,有時會說胡話,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且一律七至。應趕快艾灸氣海、關元二穴,灸二三百壯,以手腳溫暖為效。仍然服用五勝散、還陽散、退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