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3)

1. 陰毒

有陰毒沉困之候。與前後漸染之候皆同而更加沉重。難治。有陰中伏陽者。初病四逆。臍築痛。身疼如被杖。蓋陰症也。病雖陰症。而見陽脈。有可生之理。仍灸氣海丹田百壯。手足溫溫陽回。得汗而解。或問。滑沉之狀。如何便有生理。予曰。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

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謂脈滑。雖曰往來前後。流利旋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仲景三語而足也。此三字極難曉。翕。合也。言張而復合也。故曰翕為正陽。沉。言忽降而下也。故曰。沉為正陰。方翕而合。俄降而沉。奄。為忽忽間。仲景論滑脈為諦當矣。

其言皆有法。讀者難曉。宜細思之。

徐彬曰。寒邪直中陰經。久而不解。則為毒矣。故有陰毒之病。其病乃直中於腎。浸淫肝脾。寒氣凜冽。所至疼痛。面目者。肝脾之精所及也。土受寒侵。木乃乘之。故色青。寒侵肌肉。與衛氣相爭。故痛如被杖。咽喉亦痛者。少陰脈上至咽。故有伏寒者。咽必痛。喉雖屬陽。

痛甚則氣相應也。然邪總以相傳而深。深則難治。故曰。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藥用升麻、龜甲。獨去蜀椒、雄黃。蓋陰邪為毒。雖陰亦有陰躁之氣。則溫之無益。即攻之亦偏而鮮濟。故去蜀椒之溫。雄黃之猛。而但以龜甲、當歸。走肝和陰以止痛。升麻、甘草。從脾升散以化其寒。

謂直折而有剛燥之患。不若辛平而得散解之力也。

白話文:

陰毒的症狀有沉重困頓的表現,與病情逐漸傳染加重的狀況相同,但更加嚴重,難以治療。有陰邪潛伏於體內卻出現陽性反應的,初期會四肢冰冷,肚臍周圍疼痛,身體疼痛像被棍子打一樣,這本屬於陰症。儘管是陰症,卻出現陽脈,表示還有存活的機會。可以用艾灸氣海、丹田穴位,灸一百壯,如果手腳能溫暖起來,陽氣恢復,出汗後病就可能痊癒。

有人問:脈象滑而沉,為什麼反而代表有生機?我說:張仲景說:「脈象急促又沉伏,稱為滑脈。」這是什麼意思呢?

沉是純陰的表現,翕是正陽的表現,陰陽調和,所以稱為滑脈。古人說脈滑,是指脈搏往來流動,快速旋轉,如同流水一樣,與數脈相似。張仲景用三句話就說盡了滑脈的特點。這三個字非常難理解。「翕」有合攏的意思,指的是張開後又合攏,所以說「翕」是正陽的表現;「沉」指的是突然下降,所以說「沉」是正陰的表現。剛張開又合攏,隨即又下降沉伏,這種忽快忽慢的狀態就是「奄」。張仲景對滑脈的論述真是精闢。

這些話都有其道理,但讀者很難理解,需要仔細思考。

徐彬說:寒邪直接侵入陰經,久久不散,就會變成毒。所以有陰毒這種疾病。這種病直接侵犯腎臟,然後蔓延到肝臟和脾臟。寒氣冰冷,所到之處都會疼痛。臉色不好,是因為肝脾的精氣受到影響。土(脾)受到寒邪侵襲,木(肝)就會來乘虛而入,所以臉色發青。寒氣侵犯肌肉,與衛氣相爭,所以疼痛像被棍子打一樣。咽喉也會痛,是因為少陰經脈上達咽喉,如果體內潛伏寒邪,咽喉一定會痛。喉嚨雖然屬陽,但痛得很厲害,說明陰陽之氣互相影響。

但邪氣總是會傳染加深,越深就越難治療,所以說「五天可以治好,七天就難治了」。藥物可以用升麻、龜甲,去掉蜀椒和雄黃。因為陰邪為毒,雖然屬陰,也帶有躁動之氣,用溫熱的藥物沒有好處,用攻伐的藥物也會偏頗而效果不佳。所以去掉溫性的蜀椒和猛烈的雄黃,只用龜甲和當歸,來調和肝陰以止痛;用升麻和甘草,從脾升散來化解寒邪。

意思是說直接用猛藥有剛燥的壞處,不如用辛平之藥來達到散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