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六 (14)
卷十六 (14)
1. 陽毒
【綱】仲景金匱曰。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目】朱肱曰。傷寒病。若陽氣獨盛。陰氣暴絕。必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錦紋。或下利赤黃。脈洪數。或滑促者。此名陽毒也。宜用酸苦之藥。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葶藶苦酒湯、陽毒升麻湯、大黃散、梔子仁湯、黑奴丸。可選用之。若陽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
李梴曰。傷寒三陽病深。必變為陽毒。或有失於汗下。或本陽症。誤用熱藥。使熱毒陷深。發為狂亂。面赤眼紅。身發斑黃。或下利黃赤。六脈洪大。名曰陽毒發斑。宜黑奴丸、三黃石膏湯、消斑青黛飲。
樓英曰。傷寒先觀兩目。或赤或黃赤。為陽毒。脈洪大有力。燥渴者。輕則三黃石膏湯、三黃巨勝湯。重則用大承氣湯下之。外用水漬法。
吳綬曰。凡咽痛。有陰陽二毒。陽毒咽喉腫痛。乃熱極也。陰毒咽喉不利。乃冷極也。陽毒脈浮數而大。咽痛吐膿血。活人用黑奴丸。又陽氣獨勝。狂躁咽痛。脈洪實滑。活人用葶藶苦酒湯。
徐彬曰。內經云。人傷於寒。皆為熱病。然邪在陽經。久而熾盛。則為毒矣。故有陽毒之病。其病乃熱淫營衛。摶結於衛。上乾嚥喉。總是陽熱。故熾於上焦。而肝脾之陰不交。面者。陽明之氣所注。故火熱盛而面赤斑斑如錦紋也。咽喉雖有陰陽之分。大火所沖。玉石無分。
故咽喉俱痛也。陽經熱盛。心火併之。心主血。則化而為膿。病在上焦。故唾也。陽毒病甚。雖非傷寒傳經之比。非人身經脈遞運。五日經氣未遍。故可治。七日則陰陽經氣。已周而再行。故不可治。藥用升麻鱉甲湯。此熱摶氣血。不可直折。故以升麻合生甘草。升散熱毒為主。
而以雄黃解毒為臣。鱉甲、當歸以理其肝陰為佐。以蜀椒導其熱氣為使。非陽毒反起於陰經而用鱉甲也。蓋治病之法。病在陽必兼和其陰。亦即所謂病現於陽以陰法救之也。然非補也。
白話文:
陽毒
[總論]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陽毒這種病,會出現臉色赤紅,皮膚出現像錦緞一樣的斑紋,咽喉疼痛,甚至會咳出膿血。這種病如果五天內治療還可能治好,超過七天就難以治癒。治療可以用升麻鱉甲湯。
[細論]
朱肱認為,傷寒病如果陽氣過盛,陰氣突然衰竭,一定會出現煩躁、狂亂、胡言亂語,臉色赤紅、咽喉疼痛,身上出現像錦紋的斑點,或者腹瀉排出紅黃色的糞便,脈象洪大而快,甚至滑數或急促,這就叫做陽毒。應該使用酸苦味的藥物,使陰氣恢復,然後大汗就可以解除了。可以用葶藶苦酒湯、陽毒升麻湯、大黃散、梔子仁湯、黑奴丸等藥方來選用。如果陽毒更加嚴重,出現極度煩躁口渴的情況,可以使用黑奴丸來治療。
李梴說,傷寒三陽病到了晚期,一定會轉變成陽毒。有的是因為發汗或攻下失誤,有的是本身就是陽證,卻誤用溫熱的藥物,導致熱毒深入體內,引發狂亂、臉色赤紅、眼睛發紅、身上出現黃色斑點,或者腹瀉排出黃紅色的糞便,六脈洪大,這叫做陽毒發斑。可以使用黑奴丸、三黃石膏湯、消斑青黛飲等藥方來治療。
樓英認為,傷寒首先要觀察眼睛,如果眼睛發紅或黃赤色,就是陽毒的徵兆。如果脈象洪大有力,而且口渴,病情較輕可以使用三黃石膏湯或三黃巨勝湯,病情嚴重則要用大承氣湯攻下,外用冷水擦拭身體來幫助退熱。
吳綬說,凡是咽喉疼痛,可以分為陰毒和陽毒兩種。陽毒是咽喉腫痛,因為熱到了極點。陰毒是咽喉不舒服,因為寒到了極點。陽毒的脈象是浮數而大,咽喉疼痛且會咳出膿血,可以用黑奴丸來治療。另外,如果陽氣過於旺盛,出現狂躁、咽喉疼痛,脈象洪大、有力且滑數,可以用葶藶苦酒湯來治療。
徐彬說,《內經》提到,人感受寒邪,大多會轉變成熱病。如果邪氣停留在陽經,時間久了就會變得更盛,形成毒邪,所以會出現陽毒這種病。這種病是因為熱邪侵犯營衛,結聚在衛分,向上侵襲咽喉,總體來說是陽熱的症狀,因此熱邪會集中在上焦,導致肝脾的陰氣不能相互協調。面部是陽明經的氣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火熱過盛會使臉色赤紅,並出現像錦紋一樣的斑點。咽喉雖然有陰陽之分,但在大火的衝擊下,無論陰陽都會疼痛。
陽經熱盛,心火也會一起旺盛。心主血,熱邪會使血液化為膿液。病位在上焦,所以會咳出膿液。陽毒病情嚴重,雖然不是傷寒傳經的類型,也不是人體經脈依次傳遞的過程。五天內經氣尚未運行一周,所以還可能治癒。七天後,陰陽經氣已經運行一周,然後又開始第二輪循環,所以難以治癒。治療用升麻鱉甲湯。這個方子的原理是熱邪侵入氣血,不能直接用寒涼藥物來抑制,所以用升麻配合生甘草,以升散熱毒為主藥。用雄黃解毒為輔助藥。用鱉甲、當歸調理肝陰作為佐藥,用蜀椒來引導熱邪向下為使藥。並不是因為陽毒反而起於陰經才用鱉甲。治療疾病的方法,如果病在陽分,必須兼顧協調陰分,也就是說,當疾病表現為陽證時,要用調和陰分的方法來治療,但並不是補益陰分。
2. 仲景辨脈平脈
3. 辨脈篇
鰲按。辨脈平脈二篇。理精詞簡。義達神清。與傷寒及金匱要略同一筆墨。的是仲景所撰。舊本有韻語一段。庸淺膚鄙。乃叔和偽作。與仲景筆墨不類。前人或置之辨脈下平脈前。或將平脈倒置辨脈前。而以韻語冠於首。或將辨脈平脈合為一篇。而以韻語終。至柏鄉既知辨平二篇不可不分。
又知先辨後平之次。何得仍將韻語冠於首。不知韻語誠屬叔和偽作。當直削之。毋俾滋混。而此二篇。乃益見純粹也。二篇註釋。皆竄摘柏鄉語。而以己見正之。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動數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此段首揭脈有陰陽。當辨於過不及之間。
元陽為氣。元陰為精。脈者。不離乎氣血。亦不雜乎氣血。統乎精氣。而得神之名也。氣血有盛衰。精氣隨有盈虧。於是神亦因之各異矣。故未辨病。先辨脈。脈雖合陽氣陰血而成。既成。又必分為二。不分則不見其合也。於是脈有陰陽。所必辨也。盛而盈者。陽脈也。氣血之有餘也。
衰而虧者。陰脈也。氣血之不足也。病氣之陰陽既成。脈之陰陽必應。陰病在臟在裡。得陽脈。則正氣有餘。陽病在腑在表。得陰脈。則正氣不足。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此段就陰陽之脈。辨出陰陽之症。陽實而結。陽非有餘而陰正不足。故津液耗而陰亡。陰亡而陽何所依乎。
陰虛亦結。陽正不足而陰邪有餘。故陰寒凝滯而亡陽。陽亡而陰何所主乎。此段論結。俱驗大便。似乎專論陽明。但不必專論傷寒病之陽明。凡結症皆可以陰陽辨之於脈症之間。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此段言人身陰陽之氣。
稍有過不及。即互相交爭而為病。不必定出於天地之陰陽邪氣。傷人身之正氣也。人身之中有部位。有界限。此不足則虛。彼有餘則實。實不就虛。則虛處無氣。天地內。人身中。凡有空處。無非氣塞。無無氣之空處。此部位界限內。既不足而虛。則彼部位界限內有餘者。必來湊實。
一定之理也。
本條問答。未可專言一病。凡寒熱皆本於陰陽從乘也。陽脈浮。則陰來乘。斯惡寒矣。陰脈數。則陽往從。斯發熱矣。無寒熱。不是此義。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煩躁也。
白話文:
[辨脈篇]
我認為,辨脈和平脈這兩篇文章,道理精闢,文字簡潔,含義明確,和《傷寒論》以及《金匱要略》的風格一致,確實是張仲景所寫。舊的版本有一段韻文,內容庸俗淺薄,是王叔和偽造的,和張仲景的風格完全不同。前人有把韻文放在辨脈篇前面、平脈篇前面,或者把平脈篇放在辨脈篇前面,然後把韻文放在最前面,也有把辨脈和平脈合併為一篇,把韻文放在最後。到了柏鄉先生(考證者,推測為明代醫家)才明白辨脈和平脈這兩篇不能混為一談,也知道應該先辨脈後平脈的順序,可是卻仍然把韻文放在最前面,實在是不理解那段韻文是王叔和偽造的,應該直接刪除,不要讓它混淆視聽,這樣這兩篇文章才能更加純粹。現在的這兩篇的註解,都是隨意摘抄柏鄉先生的說法,然後用自己的見解去改正。
有人問:「脈象有陰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說:「凡是脈象呈現洪大、浮動、快速、滑利的,都屬於陽脈。脈象呈現沉潛、澀滯、微弱、細弦的,都屬於陰脈。一般來說,陰病出現陽脈的,表示病情好轉;陽病出現陰脈的,表示病情惡化。」
這裡首先揭示了脈象有陰陽之分,應該從脈象的過與不及之間去辨別。
元陽是氣,元陰是精。脈象,不離開氣血,也不混雜於氣血,它統管精氣,因此有了「神」的稱呼。氣血有盛衰,精氣也隨之有盈虧,所以脈象的表現也會因此而不同。所以沒有辨別疾病之前,應該先辨別脈象。脈象雖然是陽氣和陰血結合而成,但形成之後,又必然分為陰陽兩類。如果不分陰陽,就無法理解陰陽的結合。所以脈象有陰陽之分,是必須要辨別的。脈象盛大充盈的,屬於陽脈,表示氣血有餘。脈象衰弱虧損的,屬於陰脈,表示氣血不足。疾病的陰陽屬性已經確定之後,脈象的陰陽表現也必然與之相應。陰病在臟在裡,如果出現陽脈,說明正氣還有餘;陽病在腑在表,如果出現陰脈,說明正氣不足。
有人問:「脈象有陽結和陰結,應該如何區分呢?」
回答說:「脈象呈現浮而且快速,能夠進食,大便不通暢的,這種情況屬於實證,稱為陽結,大約在十七天病情會加重。脈象呈現沉而且遲緩,不能進食,身體沉重,大便反而硬結的,這種情況屬於虛證,稱為陰結,大約在十四天病情會加重。」
這一段是針對陰陽脈象,區分出了陰陽的病症。陽實而結,並非陽氣有餘,而是陰液嚴重不足,所以津液耗竭而陰液耗損。陰液耗損,陽氣又該依附於哪裡呢?陰虛也會出現結,陽氣明顯不足而陰邪有餘,所以陰寒凝滯而導致陽氣衰亡。陽氣衰亡,陰氣又該依附於哪裡呢?這一段討論的結,都以大便的情況作為判斷的依據,似乎專門討論陽明經的病變,但不必只局限於傷寒病的陽明經。凡是結證,都可以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其陰陽屬性。
有人問:「疾病有時出現怕冷顫抖,有時又發熱,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陰脈不足,陽氣會去依附它;陽脈不足,陰氣會來侵襲它。」
問:「什麼叫做陽氣不足呢?」
回答說:「如果寸口的脈象微弱,就叫做陽氣不足。陰氣就會向上侵入陽氣所在的位置,就會出現怕冷顫抖的症狀。」
問:「什麼叫做陰氣不足呢?」
回答說:「如果尺脈的脈象虛弱,就叫做陰氣不足。陽氣就會向下陷入陰氣所在的位置,就會出現發熱的症狀。」
這一段說明了人體陰陽之氣,稍有過與不及,就會互相交爭而引起疾病,不一定是因為天地之間的陰陽邪氣傷害了人體自身的正氣。人體內部有部位、有界限。這個部位不足就虛弱,那個部位有餘就實。實沒有進入虛的位置,虛弱的地方就沒有氣。天地之間,人體之內,凡是空的地方,一定有氣體充滿,沒有沒有氣的空處。這個部位界限內既然不足而虛弱,那麼那個部位界限內有餘的就必然會來填補,這是一定的道理。
本條的問答,不能只針對某一種疾病來解釋。凡是出現寒熱的症狀,都是由於陰陽的互相依存和侵襲而造成的。陽脈浮盛,陰氣就會來侵襲,就會怕冷。陰脈快速,陽氣就會去依附它,就會發熱。沒有寒熱的,就不屬於這種情況。陽脈浮盛,陰脈虛弱的,屬於血虛。血虛就會導致筋脈拘急。脈象沉潛的,說明榮氣衰微。脈象浮盛,汗如珠滴的,說明衛氣衰弱。榮氣衰微的,如果再施用燒針療法,就會使血流不暢,導致發熱和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