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六 (15)
卷十六 (15)
1. 辨脈篇
此段就脈之陰陽。以辨氣血之或過或不及。其脈沉浮。接陽脈浮來。陽浮則陰自沉。榮氣微者。榮。血也。沖。氣也。血亦氣之化也。
衛氣衰。宜補氣以壯陽。榮氣微。宜生血以滋陰。然榮氣亦氣。補氣壯陽。未嘗非滋陰也。
因筋急而加燒針。致有火邪入榮之患。脈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肥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此段根上陽結陰結。申言之以辨陽統乎陰。陽微固不足行其氣。陽衰更不能化血也。
二脈雖病脈。而浮中沉皆有力。結雖病邪。必有氣聚之處。故邪反助脈而見力。如車蓋如循竿也。瞥瞥。頂汗出如珠之浮脈。脈雖浮。至瞥瞥之狀。是陽脈中見弱也。縈縈。頂榮氣微之沉脈。沉雖同。至縈縈之狀。是陰脈中兼見微弦細也。綿綿。承上陽從陰見綿綿之象。必平日亡血血虛。
故陽來湊榮陰之虛處。而實其隧道也。縈縈者。無將斷不斷之勢。其細尚均勻也。綿綿者。忽細忽微。細兼緊。尚有力。細不緊而微。則更無力矣。此所以細同。而細之中又不同也。綿綿之象。從沉取而得。脈來緩。時一止。復來。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名曰促。陽盛則促。
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此段辨脈有結促。皆病脈。不治。將至代結也。陰盛故緩。太緩無力而結。將為結代之結矣。陽盛故數。太數無力而促。將至代矣。見諸於診。人雖未病。脈已病矣。脈病。人未有不病者。較結代雖尚可治。然退則吉。進則凶。辨脈者。當預圖。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
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動脈之象)上下無頭尾。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此段辨明五陽脈中之動脈。及動脈主症。因摹動脈之形狀。
關上。專主關脈言。厥厥動搖。且兼滑矣。陽動則汗出者。陽不足。陰乘而搏陽。沉取之。脈必動。陰脈動。則陰強而陽弱不固。故汗出。陰動則發熱者。陰不足。陽從而搏陰。浮取之。脈必動。陽脈動。則陽強陰弱而榮不斂。故發熱。此陰陽有太過不及。不能均平之故也。
然又有不汗不熱。但形冷惡寒者。此三焦之裡氣損傷也。蓋三焦根於少陰之少火。損傷則少火不能生氣以充三焦。而火亦衰。故形冷惡寒。然此非就動脈言症。乃就陰陽相搏之至極者。充類至義之盡也。反此。大發熱。汗出。煩躁不寧。可卜矣。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
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此段言平人之脈。陰陽中和。故緩脈應。然緩又論無力有力。又論兼浮兼沉。如陰脈陽脈。左右診之。俱浮而大。則有力。兼見濡。則有力而和柔。故為緩。
白話文:
這段文字在講述如何從脈象來分辨氣血的狀況,以及陰陽的消長變化。
脈象的沉浮,與陰陽相應,陽脈浮在表面,陰脈則沉在深處。如果身體的榮氣(血液)微弱,那就是血不足;沖氣(氣)不足,那就是氣虛。血其實也是氣的一種變化形式。
衛氣衰弱,應該補氣來增強陽氣;榮氣微弱,應該生血來滋養陰氣。不過,榮氣也屬於氣的一種,所以補氣壯陽,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滋養陰氣。
如果因為筋脈拘急而使用燒針治療,可能會導致火邪侵入血液。脈象出現像車蓋一樣模糊不清的,稱為「陽結」;脈象像撫摸長竿一樣,一節一節的,稱為「陰結」。脈象像羹湯上面的油脂一樣浮在表面的,代表陽氣過盛;脈象像蜘蛛絲一樣細弱的,代表陽氣衰弱;脈象像墨汁流淌斷絕一樣的,代表失血過多。
這段內容深入解釋了「陽結」和「陰結」,說明陽氣統率著陰氣,陽氣微弱就無法推動氣的運行,陽氣衰弱更無法化生血液。
雖然「陽結」和「陰結」都是病脈,但它們的浮、中、沉三部脈位都有力量,說明邪氣聚集之處也有氣的聚集。因此,邪氣反而會增強脈象的力量,就像車蓋和長竿那樣。脈象「瞥瞥」,指脈象像冒汗珠一樣浮在表面的,雖然是浮脈,但呈現「瞥瞥」的樣子,其實是陽脈中帶有虛弱;脈象「縈縈」,指脈象微弱且沉在深處,像蜘蛛絲一樣細弱,雖然也是沉脈,但呈現「縈縈」的樣子,其實是陰脈中帶有細微的弦細感;脈象「綿綿」,是陽氣從陰脈中顯現出「綿綿」的樣子,一定是平日有失血虛弱的情況。
陽氣會到陰虛的地方,來填補空虛的通道。脈象「縈縈」呈現一種若有若無、將斷不斷的樣子,但細弱的程度尚且均勻。脈象「綿綿」則是忽細忽微,細的時候帶有緊澀感,尚有力量;細但不緊而只是微弱,則更是無力。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細脈,其中又有不同。「綿綿」的脈象要從沉脈中才能摸到。脈象來得緩慢,時而停止一下,然後又再來,稱為「結脈」;脈象來得快,時而停止一下,然後又再來,稱為「促脈」。陽氣過盛就會出現促脈,陰氣過盛就會出現結脈,這些都是病脈。
這段講述了脈象中的結脈和促脈都是病脈,如果不好好治療,會進一步發展成「代結」。陰氣過盛就會導致脈象緩慢,過於緩慢無力就會形成結脈,最終會發展成結代脈。陽氣過盛就會導致脈象快速,過於快速無力就會形成促脈,最終會發展成代脈。這些脈象雖然還沒有發展成病,但脈象已經出現病態。脈象有病,人不可能不生病。雖然結脈和代脈還可以治療,但恢復正常則吉利,發展惡化則凶險。診脈的人,應該提前預防。陰陽互相搏擊會出現動脈,陽氣動就會出汗,陰氣動就會發熱。如果出現身體冰冷、畏寒,那就是三焦受損。如果數脈在關脈部位出現(這是動脈的表現),沒有頭尾,呈現厥厥顫動的樣子,就稱為「動脈」。
這段解釋了五陽脈中的動脈及其主要症狀,並描述了動脈的形狀。
關脈,專指關脈部位。厥厥顫動,而且帶有滑的感覺。陽氣動就會出汗,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乘虛而搏擊陽氣,按沉脈來摸,脈象一定會動。陰脈動,則陰氣強而陽氣弱不固,所以出汗。陰氣動就會發熱,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乘虛而搏擊陰氣,按浮脈來摸,脈象一定會動。陽脈動,則陽氣強而陰氣弱,導致榮氣無法收斂,所以發熱。這是陰陽失衡,不能保持平衡的緣故。
但也有不出汗不發熱,只是身體冰冷畏寒的,這是三焦的裡氣受損。三焦根源於少陰的少火,受損後,少火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氣來充養三焦,火也因此衰弱,所以會身體冰冷畏寒。但這不是在講動脈的症狀,而是講陰陽相互搏擊到極致的情況,這是一種延伸的闡述。反過來說,如果陰陽搏擊過度,就會出現高熱、出汗、煩躁不安等症狀。陽脈浮大且柔軟,陰脈也浮大且柔軟。
陰脈和陽脈的脈象相同,都呈現浮大且柔軟,稱為「緩脈」。
這段講述了正常人的脈象,陰陽平和,所以脈象呈現緩慢。緩脈也區分有力無力,以及兼有浮沉的情況。如果陰脈和陽脈,左右手診察都是浮大,那就是有力;如果兼有柔軟感,那就是有力而又柔和,所以是緩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