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六 (1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6)

1. 辨脈篇

浮診大而浮。恐其直硬弦緊見於沉取。則浮大乃亢而非和。必兼沉取之濡。則浮取不陷。中取不弱。沉取有根。斯可謂無病之平脈也。陰陽五脈中。無緩與遲與濡。蓋緩者。中和也。胃脈也。不同於陰陽偏勝之脈。遲者。三息一至。太遲帶止。則病脈近緩之微遲。尚未可名為病脈也。

濡者。柔軟也。今人得之。為有濕邪。然濕邪之濡。寒濕水飲。俱兼緊細。濕熱則兼數。此之濡。乃單見和柔之象。非濕邪之濡也。大率辨脈者在神氣。執一字以論專兼。如二十四脈之說。則後世之論。非仲景本意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此段辨明五陰脈中之弦脈。因論弦脈主症。

弦脈按之直勁不動。緊脈按之移動如轉索。是弦乃緊之有力而硬直者。緊乃弦之無力而細直者。弦雖兼浮緊。而弦自弦。緊自緊。明矣。弦減芤三脈。是遞說。又從三脈合看出革脈。若弦脈。似有力而大。卻非硬直。亦非單絃。蓋單絃則浮而見緊。兼大則中取不緊。有漸微之象。

是減也。如十分之物。減損一二分也。然見於浮。其損輕。見於沉弦且大。是形大力薄。則不止於減損。其中且必虧傷。而呈中空外實。芤之形象。見減知寒。以弦緊皆陰脈。陰乘陽而寒盛也。見芤知虛。以浮大之弦。漸成形大力薄。則陽不足而氣中虛也。弦為減。減陽氣則不能和柔。

大為芤。虛中氣。則脈不能充實。虛寒相搏者。中陽既虛。必聚陰寒。故名革也。革如鼓革。外硬中空。是為病脈。不必說為改革生命之革也。觀下半產漏下。亡血失精。皆革脈之見症。不外於中空外實之義也。中空。固正氣空。外實者。陰氣也。陽之根空於中。則外陽盡掣。

不能包陰。而陰散於外而實。是陰陽俱失其位。而血竭精枯。所必至也。失此不治。而鼓革之革。亦且為改革之革矣。脈弦而芤。未嘗言浮沉二取也。後條乃言脈弦而緊。按之反芤。可知浮與沉兩取之矣。所謂按之大。大而空。故謂之芤。言極簡而意極該。正難一見了然耳。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

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問曰。病有不戰不汗而反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脈象摸起來浮在表面,感覺很大,要小心它可能直接、僵硬、像弓弦一樣緊繃,甚至在深層按壓時也能感覺到。如果只是浮大,那表示氣血過於亢奮,不是平和的狀態。正常的脈象應該是深層按壓時感覺柔軟,這樣浮取時脈不會太陷下去,中層按壓不會感覺虛弱,深層按壓能感覺到根基。這樣的脈象才能算是沒有疾病的平穩脈象。陰陽五種脈象中,不應該有緩、遲、濡這三種。緩脈,代表中和,是胃氣的脈象,它和陰陽偏盛的脈象不同。遲脈,一分鐘跳動次數少於三次,過於遲緩甚至會停止跳動,這已經接近病脈了,但只是微微的遲緩,還不能稱為病脈。

濡脈,是柔軟的脈象。現在的人摸到這種脈,通常是有濕邪的表現,但是濕邪引起的濡脈,像是寒濕、水飲等,都會兼有緊繃、細小的特徵,濕熱則會兼有跳動次數快的特徵。這裡說的濡脈,是單純的柔軟,不是濕邪引起的。總的來說,判斷脈象的重點在於精神和氣血。如果只抓住一個字來討論脈象的專屬或兼有,像是二十四脈的說法,那後世的論述就不是張仲景的本意了。

脈象摸起來浮在表面而且緊繃,稱為弦脈。弦脈,就像弓弦一樣,按壓下去不會移動。緊脈,則像轉動的繩索,沒有固定的位置。脈象是弦脈而且又大,弦代表力量減弱,大代表脈中空虛。力量減弱代表身體寒冷,中空代表身體虛弱。虛寒互相搏擊,就叫做革脈。女性會出現半產、漏下(流產後出血不止),男性則會出現失血、遺精。

這段主要是說明五種陰脈中的弦脈,並討論弦脈的主要症狀。

弦脈按壓時感覺筆直僵硬不動,緊脈按壓時感覺移動像轉動的繩索。弦脈是緊脈有力且硬直的狀態,緊脈是弦脈無力且細直的狀態。弦脈雖然兼有浮和緊的特徵,但是弦脈就是弦脈,緊脈就是緊脈,這是很明顯的。弦、減、芤這三種脈象,是依次遞進的說法,從這三種脈象可以看出革脈。如果弦脈感覺有力且大,但不是硬直,也不是單純的弦脈,因為單純的弦脈是浮而緊的,如果兼有大的特徵,中層按壓就不會緊,反而會呈現逐漸微弱的狀態。

這就是減脈,就像十分的東西減損了一兩分。如果減脈出現在浮取時,損耗較輕;如果出現在深層按壓而且弦脈又大,表示身體力量不足,那就不只是減損而已,其中一定有損傷,而呈現中空外實的芤脈現象。從減脈可以看出身體寒冷,因為弦脈和緊脈都是陰脈,陰氣盛於陽氣就會出現寒冷。從芤脈可以看出身體虛弱,因為浮大而且弦脈逐漸變成力量不足,表示陽氣不足,中氣虛弱。弦脈變成減脈,表示陽氣減弱,無法調和柔順。

大脈變成芤脈,表示中氣虛弱,脈象無法充實。虛寒互相搏擊,是中陽已經虛弱,一定會聚集陰寒,所以叫做革脈。革脈就像鼓面一樣,外面堅硬,中間空虛,這就是病脈,不必解釋成改革生命的革。觀察半產漏下、亡血失精等症狀,都是革脈的表現,不外乎中空外實的含義。中間空虛,是正氣虛空;外面充實,是陰氣。陽氣的根基在中間空虛,外面的陽氣會被全部拉扯,

無法包容陰氣,陰氣會散在外面而充實,這是陰陽都失去位置,導致血枯精竭的必然結果。如果沒有好好治療,鼓革的革,也會變成改革生命的革。脈象是弦脈而且中空,從來沒有說過浮取和沉取。後面的條文說脈象是弦脈而且緊,按壓下去反而中空,可見已經考慮到浮取和沉取了。所謂按壓下去感覺大,大而空虛,所以叫做芤。文字簡潔但含義非常豐富,很難一眼就看明白。

有人問:生病時身體發抖然後出汗,之後病就解除了,這是為什麼?回答說:脈象是浮脈而且緊繃,按壓下去反而感覺中空,這是身體本身就虛弱,所以才會發抖然後出汗。因為身體本身虛弱,所以才會發抖;因為脈象是浮脈,所以才會出汗然後病癒。如果脈象是浮脈而且跳動次數快,按壓下去不感覺中空,表示這個人本身不虛弱,如果想要病癒,只會出汗,不會發抖。有人問:生病時不發抖卻出汗病癒,這是為什麼?回答說:脈象是脈大而浮、跳動次數快,

所以知道不會發抖而會出汗病癒。有人問:生病時不發抖也不出汗,反而病癒,這是為什麼?回答說:脈象是自然的微弱,這是因為曾經發汗、嘔吐、腹瀉或失血,導致體內沒有津液,這時陰陽會自然調和,病就會自己痊癒,所以不會發抖也不會出汗就病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