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六 (1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11)

1. 狐惑病

【綱】仲景金匱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蝕於上部。則聲啞。甘草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目】朱肱曰。狐惑與濕䘌皆蟲症。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變成。大抵傷寒病。腹內食入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蝕人五臟及下部。為䘌病。其候齒無色。舌上白。甚者唇黑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蟲蝕其肛。爛見五臟。則死。當數看其上下唇。上唇有瘡。蟲蝕其臟。

下唇有瘡。蟲蝕其肛。殺人甚急。多因下利而得。治䘌。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

少陰症。口燥咽乾者。急下之。病人嘿嘿欲眠。目不能閉。起居不安。其聲啞。或咽乾者。即當作狐惑治之。

徐彬曰。狐惑。蟲也。蟲非狐惑。因病以名之。大抵皆濕熱毒所為之病。故狀如傷寒。蝕者若有食之而不見其形。如日月之蝕也。面者。陽明之標。目者。厥陰之標。內有毒氣乘之。故乍赤白黑。變現不一也。上部毒盛。則所傷在氣。而聲啞。下部毒盛。故所傷在血。而咽乾也。

鰲按。狐惑病。有專由濕熱而生者。有由傷寒後。濕熱未清而成者。狀如傷寒句。須看得活。

【綱】仲景金匱曰。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目】李中梓曰。狐惑症。失汗所致也。以清熱為主。

鰲按。此條非言狐惑病。乃濕熱侵陰。有似狐惑而更甚者。首曰病者。乃概言之辭。非專指病狐惑者。故用赤豆、當歸。與治狐惑之藥異。其病總由陰分熱極。故現症如是也。

白話文:

[狐惑病]

【總綱】《金匱要略》中提到,狐惑病這種疾病,症狀類似傷寒,患者會默默地想睡覺,但眼睛卻無法閉合,躺著或起身都會感到不安。病邪侵蝕喉嚨稱為「惑」,侵蝕下陰部稱為「狐」。患者會不想吃東西,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臉色時而發紅、時而發白、時而發黑。病邪侵蝕上部,就會聲音沙啞,可以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病邪侵蝕下部,就會感到咽喉乾燥,可以用苦參湯來清洗。如果侵蝕到肛門,就用雄黃來薰蒸。

**【細目】**朱肱認為,狐惑病和濕䘌病都是因為蟲引起的疾病。剛開始發病時,症狀類似傷寒,或者是由傷寒轉變而來。一般來說,傷寒病會導致腹內食物減少,腸胃空虛,這時三蟲就會開始活動覓食,侵蝕人體的五臟和下部,形成䘌病。這種病會導致牙齒失去光澤,舌苔變白,嚴重的甚至會嘴唇發黑生瘡,四肢沉重,昏昏沉沉地想睡覺。蟲如果侵蝕到肛門,嚴重時會腐爛並顯露出內臟,導致死亡。應當經常觀察患者的上下嘴唇,上嘴唇有瘡,說明蟲在侵蝕內臟;下嘴唇有瘡,說明蟲在侵蝕肛門,這種情況會很快導致死亡,大多是因為腹瀉引起的。治療䘌病,可以使用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等藥方。

如果少陰病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應當立即使用攻下法。如果病人默默地想睡覺,眼睛卻無法閉合,起身躺下都感到不安,並且聲音沙啞或咽喉乾燥,就應該按照狐惑病來治療。

徐彬認為,狐惑病是由蟲引起的,但不是因為有狐或惑的蟲而得名,而是因為疾病的症狀而命名。這種病大多是因為濕熱毒邪引起的,所以症狀類似傷寒。病邪侵蝕身體,就好像有東西在啃食,但看不到形體,就像日蝕月蝕一樣。臉部是陽明經的表現,眼睛是厥陰經的表現,當體內有毒氣侵襲時,就會出現時而發紅、時而發白、時而發黑的現象,變化不定。上部毒氣盛,說明病邪傷到的是氣,所以會聲音沙啞;下部毒氣盛,說明病邪傷到的是血,所以會感到咽喉乾燥。

鰲按:狐惑病有的完全是由濕熱引起的,有的則是由傷寒後濕熱沒有清除乾淨而形成的。提到「症狀類似傷寒」,應當靈活理解。

【總綱】《金匱要略》中提到,患有此病的病人脈搏跳動加快,但沒有發熱,只是感到輕微煩躁,默默地只想躺著睡覺,並且會出汗。剛發病三四天時,眼睛會紅得像鳩鳥的眼睛,到了七八天,眼角的四邊會變黑。如果能吃得下東西,說明膿已經形成,可以用赤豆當歸散來治療。

**【細目】**李中梓認為,狐惑症是由於失汗導致的,治療上應以清熱為主。

鰲按:這條說的並非單純的狐惑病,而是濕熱侵入陰部,症狀類似狐惑病但更為嚴重的情況。一開始說的「病者」是指普遍的病人,並非專指患有狐惑病的病人,所以使用赤豆、當歸等藥物,與治療狐惑病的藥物不同。這種病總體上是由於陰部熱邪過盛引起的,所以會出現這種症狀。

2. 陰毒

【綱】仲景金匱曰。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目】許叔微曰。積陰感於下。則衛陽消於上。故其候四肢沉重。逆冷。腹痛。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燥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爪甲面舌青黑。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服還陽湯、退陰散。陰毒沉困之候。六脈取之附骨方有。按之即無。一息七八至以上。甚至不可數。至此則難治矣。宜灸臍下二三百壯。更以熱藥助之。手足不和緩亦不治。

朱肱曰。手足逆泠。臍腹築痛。咽疼。嘔吐下利。身如被杖。或冷汗煩渴。脈細欲絕。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嚥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宜服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選用。

大抵陰毒。本因腎氣虛寒。或因冷物傷脾。外傷風寒。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內伏陰。內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發頭疼腰重。眼睛疼。身體倦怠。四肢逆冷。額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間。或可起行。不甚覺重。脈俱沉細而疾。

尺部短小。寸口脈或大。

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而不甚疾者。非陰症也。大抵陽毒傷寒。其脈多弦而洪數。陰毒傷寒。其脈沉細而弦疾。不可不知也。若誤服涼藥。則渴轉甚。躁轉急。有此病者。便須急服辛熱藥。一二日便安。若陰毒漸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

陽盛則身熱而無汗。陰盛則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

或時鄭聲。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疾。一息七至以來。有此症者。速於氣海及關元二穴灸二三百壯。以手足和緩為效。仍於前諸方選而服之。內外得通。遂令陽氣復而大汗解矣。陰獨盛而陽氣暴絕。則為陰毒。陽獨盛而陰氣暴絕。則為陽毒。大凡陰陽離絕。非大汗不能復其正氣也。

若陰毒已深。病勢困重。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即難治。但於臍中用蔥熨法。或灼艾三五百壯。手足不溫。真不可治。如得手足溫。更服前熱藥助之。若陰氣散。陽氣來。即減熱藥而調治之。陽氣乍復。往往煩躁。慎不可投涼藥。煩躁甚者。再與返陰丹即定。當識此。勿誤也。

王好古曰。考仲景書。雖有陰毒之名。然其所敘之症。不過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而已。並不言陰寒極甚之症。況其所治之方。亦不過升麻、甘草、鱉甲、當歸而已。並不用大溫大熱之藥。是知仲景所謂陰毒者。非陰寒之病。乃感天地惡毒異氣。入於陰經。故曰陰毒耳。

白話文:

陰毒

總論:

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說,陰毒這種病,患者臉色發青,身體疼痛像被棍子打過一樣,喉嚨痛,五天內可以治好,超過七天就難治了。可以用升麻鱉甲湯,去掉雄黃和蜀椒來治療。

詳細說明:

許叔微認為,陰氣在下部積聚,導致陽氣在上部消散,所以會出現四肢沉重、冰冷,腹痛,喉嚨不利,或者心下脹滿堅硬,口渴,虛汗不止,有時胡言亂語,指甲、臉色、舌頭發青發黑,六脈沉細,呼吸一息七次。服用還陽湯或退陰散。如果陰毒已經很嚴重,六脈要按到骨頭上才能摸到,輕輕一按就感覺不到脈搏,呼吸一息七八次以上,甚至無法計數,這就難以治療了。應該在肚臍下灸二三百壯,再用熱藥幫助。如果手腳不能恢復溫和,也是無法治癒的。

朱肱說,手腳冰冷,肚臍腹部疼痛,喉嚨痛,嘔吐,拉肚子,身體像被棍子打過一樣,或者冷汗淋漓、煩躁口渴,脈搏細弱快要消失,這就是陰毒。這種病剛開始發作時,手腳冰冷,背部僵硬,咽喉疼痛,吃不下稀粥。毒氣侵入心臟,導致心腹疼痛、氣短、四肢厥冷、嘔吐、腹瀉。應該服用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等方劑,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陰毒通常是因為腎氣虛寒,或者因為吃了寒涼的東西傷了脾胃,或者外感風寒。體內本來就伏藏著陰氣,又感受了外來的寒邪,或者先感受了外寒,體內才伏藏了陰氣。總之,內外都是陰氣,陽氣無法固守,就導致頭痛、腰部沉重、眼睛痛、身體疲憊、四肢冰冷、額頭和手背冷汗不止、或者口渴煩躁、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麼。兩三天後,有的病人可以下床走動,感覺身體不是很沉重,但脈搏都是沉細而快。

尺脈短小,寸脈有時反而很大。

如果六脈都是浮大,或者按下去不那麼快,就不是陰證。陽毒傷寒的脈象大多是弦脈而洪數,陰毒傷寒的脈象是沉細而弦疾,這點必須知道。如果誤服了寒涼的藥物,口渴會更加嚴重,煩躁也會更加急迫。有這種病的人,必須趕緊服用辛熱的藥物,一兩天就能好轉。如果陰毒越來越深,病情沉重,四肢冰冷,腹痛越來越嚴重,或者喉嚨不舒服,心下脹滿堅硬,煩躁口渴,虛汗不止。

陽氣盛就會身體發熱但不出汗,陰氣盛就會身體寒冷而出汗。岐伯說,陽氣盛就會身體發熱,毛孔閉塞,呼吸急促,身體前俯後仰,沒有汗而發熱。陰氣盛就會身體寒冷,出汗且身體常感覺清冷,經常發抖而感到寒冷。寒冷就會導致手腳冰涼。

有時會自言自語,指甲和臉色青黑,六脈沉細而快,呼吸一息七次以上。有這些症狀的病人,要趕快在氣海穴和關元穴灸二三百壯,以手腳能恢復溫暖為療效。同時服用前面提到的各種方劑,內外通暢,陽氣恢復,就會大汗淋漓而痊癒。陰氣獨自旺盛而陽氣突然衰竭,就形成了陰毒。陽氣獨自旺盛而陰氣突然衰竭,就形成了陽毒。總之,陰陽分離隔絕,不是大汗就不能恢復正常的氣。

如果陰毒已經很深,病情很重,六脈要按到骨頭上才能感覺到,輕輕一按就沒有了,這種情況就很難治了。只能在肚臍上用蔥熨法,或者艾灸三五百壯。如果手腳仍然不溫暖,就真的沒辦法治了。如果手腳能恢復溫暖,再服用前面的熱藥幫助治療。如果陰氣散去,陽氣到來,就要減少熱藥的用量,進行調養。陽氣剛恢復時,往往會煩躁,千萬不能用寒涼的藥物。如果煩躁得很厲害,再服用返陰丹就能安定。一定要記住這些,不要弄錯了。

王好古說,考證張仲景的書,雖然有陰毒這個名稱,但是他所描述的症狀,不過是臉色發青,身體疼痛像被棍子打過一樣,喉嚨痛而已,並沒有說陰寒極其嚴重的症狀。而且他所用的治療方劑,也不過是升麻、甘草、鱉甲、當歸,並沒有用大溫大熱的藥物。由此可知,張仲景所說的陰毒,不是陰寒的疾病,而是感受天地間惡劣的毒氣,進入陰經,所以才叫陰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