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五 (11)
卷五 (11)
1. 鼻鼾鼻鳴
【綱】仲景曰:「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熱自發,陰弱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發汗已,身猶灼熱,脈浮自汗,身重多眠,鼻鼾,語言難出,不可下,不可火。」
【目】趙嗣真曰:「風溫則鼻鼾,中風則鼻鳴,由風氣壅塞,衛氣不利所致。陽明、少陽、三陰,雖亦有中風,然亦不在表,故鼻不鳴而不鼾也。」
白話文:
【綱】張仲景說,太陽經感受風邪,出現陽氣浮盛、陰氣虛弱的狀況。陽氣浮盛就會發熱,陰氣虛弱就會出汗。患者會感到稍微怕冷、微微怕風、身體發熱。如果出現鼻鳴和乾嘔,可以用桂枝湯治療。如果發汗後,身體還是發熱,脈象浮盛而且自汗,身體沉重、嗜睡、打鼾,說話困難,這時不能用攻下的藥物,也不能用火攻的方式治療。
【目】趙嗣真說,風溫病會導致打鼾,中風則會導致鼻鳴,這是因為風邪阻塞、導致衛氣運行不暢所致。陽明經、少陽經和三陰經雖然也可能中風,但不是發生在體表,所以不會出現鼻鳴和打鼾的症狀。
2. 吐血
[綱]仲景曰: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目]朱肱曰:傷寒吐血,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不發汗,毒熱入深,絡於五臟,內有瘀積,故吐血也。瘀血甚者,抵當丸;輕者,桃仁承氣湯;兼服犀角地黃湯、三黃丸。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抵當湯。
李杲曰:余治一貧士,脾胃虛,致補劑愈;繼而居曠室,臥熱坑,咳而吐血數次。余謂此久虛弱,外有寒形,而有火熱在內,上氣不足,陽氣外虛;當補表之陽氣,瀉里之虛熱。蓋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髮汗,而不與之,遂成衄,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與麻黃人參芍藥湯。
鰲按:此言誤灸所生之變也。吐血,比衄更甚矣。
[綱]仲景曰: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目]朱震亨曰:雜病吐血咯血,責為實邪;傷寒吐血咯血,皆由誤汗下併火逆而致;誠非傷寒病熱之微甚者也;是為壞病,宜隨其逆而調之。惟少陰厥竭誤汗一症,強動經血,故云難治也。
樓英曰:吐血者,諸陽受邪,其邪在汗,當汗不汗,致使血毒入臟,積瘀於內,遂成吐血。凡見眼閉目紅,神昏語短,弦冒逆妄,煩躁漱水,驚狂譫語,吐衄,背冷足寒,四肢厥逆,胸腹急滿,大便黑利,小便頻數,皆瘀血症也。雖有多般,不必悉具,但見一二,便作血症主張。初得此病,急宜用藥;至於絡續不已,經數時而腹痛者,此又難於料理也。
陶華曰:經曰: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犀角地黃湯;大下後,寸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者:此有兩症:一為陽毒,宜陽毒升麻湯;一為陰毒,宜甘桔湯加半夏、生薑。血熱者,黃連阿膠湯、地榆柏皮湯、三黃瀉心湯。咽喉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蜷臥不能自溫;當歸四逆湯。
鰲按:此指凡熱淫於內者言也;故桂枝湯反能助陽,使熱勢湧越,致傷陽絡而吐膿血也。
白話文:
【綱】 仲景說:如果脈象是浮的,而且發熱很嚴重,反而用艾灸治療,這就造成了實證。用虛弱的方法來治療實證,是因為火熱導致的,一定會出現咽喉乾燥和吐血的症狀。
【目】 朱肱說:傷寒引起的吐血,是因為身體的陽氣受到邪熱侵襲。最初病邪在體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沒有發汗,毒熱就會深入體內,侵犯五臟,導致體內有瘀血積聚,所以會吐血。瘀血嚴重的,用抵當丸;輕微的,用桃仁承氣湯。同時可以服用犀角地黃湯、三黃丸。如果已經用瀉下的藥物治療,脈象仍然是數而快的,而且沒有改善,伴隨發熱則會出現吃得多卻容易餓的現象,到了六七天仍然沒有大便的,這就是體內有瘀血。可以用抵當湯治療。
李杲說:我曾經治療過一位貧困的人,他因為脾胃虛弱,服用補藥後情況好轉。後來他住在空曠的房間裡,睡在熱炕上,咳嗽並吐血數次。我認為這是因為他長期虛弱,體表有寒冷的表現,而體內卻有火熱。他的上氣不足,陽氣虛弱,應該補益體表的陽氣,同時瀉去體內的虛熱。因為冬天住在空曠的房間裡,衣服單薄,這嚴重虛弱了他的陽氣。體表有嚴寒,阻礙了體內的熱氣,火邪無法舒展,所以才會從口中吐血。這讓我想起仲景治療傷寒,脈象浮緊,應該用麻黃發汗,卻沒有用,結果導致了流鼻血,後來用了麻黃湯就好了。這種情況和上面的病症很相似,因此我用了麻黃人參芍藥湯。
鰲按:這段話是說艾灸誤用所造成的變化。吐血,比流鼻血更加嚴重。
【綱】 仲景說: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嘔吐的,之後一定會吐膿血。
【目】 朱震亨說:雜病引起的吐血或咯血,都是因為實邪導致的。傷寒引起的吐血或咯血,都是因為誤用了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加上火氣上逆造成的。這並不是傷寒病輕微或嚴重造成的,而是病情惡化的表現。應該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治療。只有少陰病因為虛弱而導致陰陽失調,誤用發汗的方法,會導致經血妄動,所以說很難治療。
樓英說:吐血的原因,是因為身體的陽氣受到邪氣侵襲,邪氣最初在汗液裡,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沒有發汗,導致血中毒素進入內臟,積聚形成瘀血,最終導致吐血。凡是看到眼睛閉合,眼眶發紅,神志不清,說話短促,脈象弦而浮,煩躁不安,漱口,驚恐狂亂,說胡話,吐血或流鼻血,背部發冷,腳冰冷,四肢冰冷,胸腹脹滿,大便變黑,小便頻繁,這些都是瘀血的症狀。雖然症狀有很多,不一定全部出現,只要出現一兩個,就可以判斷是血症。剛得這種病,要立即用藥治療。如果一直持續吐血,經過數個時辰後出現腹痛的,這就很難處理了。
陶華說:經典上說,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之後一定會吐膿血。服用犀角地黃湯後,又瀉下,寸脈沉而遲緩,尺脈無法摸到,咽喉不利,吐出膿血的,這是兩種情況:一種是陽毒,應該用陽毒升麻湯;另一種是陰毒,應該用甘桔湯加半夏、生薑治療。
如果是血熱引起的,可以用黃連阿膠湯、地榆柏皮湯、三黃瀉心湯治療。如果咽喉閉塞,不能用發汗的方法,發汗會導致吐血。如果氣息微弱,快要斷絕,手腳冰冷,身體蜷縮無法保暖,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鰲按:這段話是說凡是體內熱邪過盛引起的,桂枝湯反而會助長陽氣,使熱邪更加旺盛,導致損傷陽絡而吐膿血。
3. 蓄血
[【綱】]仲景曰: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脈沉結,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結症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目】]朱肱曰:太陽症,下焦有熱,少腹必滿,應小便不利,而小便反利者,下血症也。抵當湯。
張介賓曰:觀仲景諸論,則知傷寒蓄血者,以熱結在裡,摶於血分,留於下焦而不行,故易生煩躁也。然又有陽明症喜忘,亦為蓄血之症。故診傷寒,但見少腹硬滿而痛,便當問其小便;若小便自利者,知為蓄血之症。蓋小便由於氣化,病在血而不在氣,故小便利而無恙也。血瘀於下者,血去則愈。其在仲景,則以抵當湯丸主之。愚謂但以承氣之類加桃仁、紅花以逐之;或其兼虛者,以玉燭散下之;則蓄血自去,而病無不除矣。
柯琴曰:此亦太陽病誤下熱入之症也。太陽病,六七日不解,脈反沉微;宜四逆湯救之。此因誤下,熱邪隨經入腑,結於膀胱,故少腹硬滿而不結胸,小便自利而不發黃也。太陽經少氣而多血,病六七日而表症仍在,陽氣重可知。陽極則擾陰,故血燥而蓄於中耳。血病,則知覺昏昧,故發狂。此經病傳腑,表病傳裡,氣病傳血,上焦病而傳下焦也。少腹居下焦,為膀胱之室,厥陰脈所聚,衝任血海所由;瘀血留結故硬滿。然下其血而氣自舒,攻其里而表自解矣。沉為在裡。凡下後熱入之症,燥血結於膀胱而發狂,營氣不敷之故也。有熱,即表症仍在,少腹但滿而未硬,其人未發狂,只以小便自利,預知其為有蓄血;故小其制而丸以緩之。陽氣太重,標本俱病,故如狂。血得熱則行,故尿血;血下則不結,故愈。衝任之血會少腹;熱極則血不下而反結。散結先發表,而用桃仁承氣;不用抵當者,以少腹未硬滿也。首條,以「反不結胸」句,知其為下後症;末條,以「尚未可攻」句,知其為未下症。結急者易解,只須承氣;硬滿者不易解,必仗抵當。
李中梓曰:少陰下血,桃花湯。腹滿身熱下膿血,黃連阿膠湯、地榆散。
王肯堂曰:按犀角地黃湯以治上血,如吐血、衄血是也;桃仁承氣湯以治中血,如蓄血中焦不利、膿血是也;抵當湯丸以治下血,如血症如狂之類是也。上、中、下三焦,各有主治。此條當作三症看:起至「下者愈」,是一症;至「當先解外」,是一症。蓋其人如狂,是下焦血,非桃仁承氣症也。
白話文:
【病因】
張仲景說,太陽病過了六七天,表證還在,卻反而用了瀉下的藥,導致脈象微弱而沉,但沒有出現胸部結硬的症狀,如果病人出現發狂的現象,那是因為熱邪跑到下焦了,會導致少腹(小腹)脹硬,但是小便卻正常,這時如果能排出血,病就會好。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熱邪隨著經脈瘀積在體內。這種情況可以用抵當湯治療。太陽病,脈象沉而結實,少腹脹硬,小便卻正常,病人像發狂一樣,這就是血結的症狀,可以用抵當湯治療。傷寒有熱,少腹脹滿,正常情況下應該小便不利,現在反而小便正常,這是因為有瘀血。應該用瀉下的藥來治療,不能用其他藥物。可以用抵當丸治療。太陽病沒有好,熱邪結在膀胱,病人會像發狂一樣,如果能排出血,病就會好。如果表證還沒好,就還不能攻下,要先治好表證。表證好了,但是少腹還是脹急結硬,這時才能攻下,可以用桃仁承氣湯。
【病機】
朱肱說,太陽病的熱邪在下焦,少腹一定會脹滿,正常情況下應該小便不利,現在小便反而正常,這是因為有瘀血,可以用抵當湯治療。
張介賓說,從張仲景的論述可以看出,傷寒導致的蓄血是因為熱邪結在體內,積聚在血液中,停留在下焦而無法排出,所以容易產生煩躁。但也有陽明病也會出現健忘,也是蓄血的症狀。所以診斷傷寒,如果看到少腹脹硬疼痛,就要問小便情況,如果小便正常,就知道是蓄血的症狀。因為小便是由氣化產生的,病在血而不在氣,所以小便正常。
瘀血在下,排出瘀血就會好。張仲景用抵當湯或抵當丸治療。我認為只要用承氣湯之類的方子,加上桃仁、紅花來活血化瘀,或者如果兼有虛弱的症狀,可以用玉燭散來瀉下,就可以將瘀血排出,病就能好。
柯琴說,這也是太陽病誤用瀉下藥導致熱邪入侵體內的症狀。太陽病六七天沒好,脈象反而沉弱,應該用四逆湯來救治。這是因為誤用瀉下藥,導致熱邪隨著經脈進入腑臟,結在膀胱,所以少腹脹硬,但沒有胸部結硬,小便正常,也沒有黃疸。太陽經氣少血多,病了六七天表證還在,可見陽氣很盛。陽氣太盛就會擾亂陰氣,導致血燥而積聚在體內。血病會使人意識不清,所以會發狂。這是經脈的病傳到腑臟,表證傳到裡面,氣病傳到血,上焦的病傳到下焦。少腹在下焦,是膀胱所在的地方,是厥陰脈聚集的地方,也是衝脈、任脈、血海的所在。瘀血停留在這裡,所以會脹硬。但是把瘀血排出,氣血就會舒暢。攻下內部,表證也會跟著好。脈象沉表示病在裡面。凡是瀉下後熱邪入侵的症狀,燥血結在膀胱而導致發狂,是營氣不足的緣故。有熱表示表證還在,少腹只是脹滿,還沒到硬的程度,病人還沒發狂,只是小便正常,這就預示著有蓄血,所以用藥比較緩和,用丸劑慢慢治療。陽氣太盛,導致表裡都有病,所以會發狂。血遇到熱就會流動,所以會尿血。血排出就不會結聚,病就會好。衝脈、任脈的血聚集在少腹,熱極了血反而流不出來,反而是結在一起。散結要先從表證治療,用桃仁承氣湯,不用抵當湯,是因為少腹還沒到脹硬的程度。第一條說「反而不結胸」,可知這是瀉下後出現的症狀;最後一條說「還不能攻下」,可知這是還沒瀉下就出現的症狀。結聚得快容易解決,只要用承氣湯;脹硬不容易解決,必須用抵當湯。
【病症分類】
李中梓說,少陰病出現下血可以用桃花湯,腹滿、身熱、下膿血可以用黃連阿膠湯、地榆散。
王肯堂說,犀角地黃湯是用來治療上部出血的,例如吐血、流鼻血;桃仁承氣湯是用來治療中部出血的,例如蓄血導致中焦不暢,出現膿血;抵當湯、抵當丸是用來治療下部出血的,例如血症導致發狂之類的。上、中、下三焦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這條應該當作三種症狀來看。從「下血乃愈」到「當先解外」是一種症狀;「蓋其人如狂」到「非桃仁承氣症也」是一種症狀,這是下焦的血。從「自外解至末」又是另一種症狀,可能是瀉下藥只清除了下焦的血,而中焦離得遠,沒能完全清除,所以還留在少腹。另外,抵當湯、抵當丸中的虻蟲、水蛭藥性猛烈,不如用四物湯加上酒浸大黃,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