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六 (5)
卷十六 (5)
1. 附錄產後傷寒治法
朱震亨曰。產後發熱惡寒。皆屬血氣虛。左手脈不足。補血。右手脈不足。補氣。凡惡寒發熱。又腹痛。當去惡血。惡寒發熱。乳汁不通及膨者。無子當消。用麥芽二兩。炒研作四服。白湯下。有子當下。用木通、通草、豬蹄汁。煎服。
產後才身熱。不可發表。並一切苦寒藥。
大凡產後。頭痛身疼。不可便作感冒治之。此等多是血虛。或敗血作梗。宜以平和之劑與服。必效。如玉露散。或四物湯加北柴胡等分。若便以小柴胡及竹葉石膏湯之類。竟不救者多矣。
白話文:
朱震亨說:產婦產後發燒畏寒,都是屬於血氣虛弱。左手脈搏微弱,要補血;右手脈搏微弱,要補氣。凡是畏寒發燒,又伴隨腹痛的,就要去除惡血。畏寒發燒,乳汁不通暢或乳房腫脹的,沒有孩子要消散乳汁,用麥芽二兩,炒研成四劑,白湯服用。如果有孩子,則可以用木通、通草、豬蹄汁煎服。
產後才開始發熱,不可用發散風寒的藥物,也不可以用所有苦寒的藥物。
總之,產婦產後頭痛身痛,不可直接用治療感冒的藥物。這些症状大多是血虛或血瘀所致,應該用溫和的藥物治療,效果一定很好。比如玉露散,或者四物湯加北柴胡等量。如果直接用小柴胡湯、竹葉石膏湯等藥物,很多時候都無法治癒。
吳綬曰。新產後患傷寒。不可輕易發汗。蓋有產時傷力發熱。去血過多發熱。惡露不去發熱。三日蒸乳發熱。或有早起勞動。飲食停滯。一皆發熱。狀似傷寒。要在仔細詳辨。不可便發汗。大抵產後。大血空虛。若汗之。則變筋惕肉瞤。或冒郁昏迷而不省。或風搐搦而不定。
或大便秘澀而難去。其害非輕。切宜精審。凡有發熱。且與四物湯。以芎、歸為君。炒白芍、熟地佐之。如發熱。加軟苗柴胡、人參、乾薑。最效。蓋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且能去惡養新。有陽生陰長之道。予嘗用之取效。如有惡露未盡者。益母丸。黑神散。必兼用之。
白話文:
吳綬說:產婦產後患上傷寒,不可輕易發汗。因為產婦可能因為生產時傷力而發熱,也可能因為失血過多而發熱,或是惡露不退而發熱,甚至產後三日乳房脹痛而發熱。也有可能因為產後早起勞動、飲食停滯而發熱,這些都可能呈現類似傷寒的症狀。因此,必須仔細辨別,不可隨便發汗。
總之,產後身體大血虧虛,如果發汗,容易導致筋骨抽搐、肌肉跳動,甚至昏迷不醒,或出現風寒抽搐、肢體無力等症狀。也可能導致大便秘結難以排便,危害甚大。所以,一定要仔細辨別。
凡是產後發熱的,可以用四物湯,以川芎、當歸為君藥,炒白芍、熟地為佐藥。如果發熱,可以加軟苗柴胡、人參、乾薑。此方效果最佳。因為乾薑可以引導血藥進入血分,氣藥進入氣分,而且能去除惡露、滋養身體,符合陽生陰長之道。我曾經用此方治療過,效果很好。
如果有惡露未盡的,還需要配合益母丸、黑神散一起使用。
若胃虛食少。必加白朮、茯苓。有痰嘔逆。必加半夏、陳皮。其餘六經。各條治例皆同。但藥中必加四物湯為主。乃養血務本之要。產後中風。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多陽旦症。或可治。與陽旦湯。
產後中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痛。竹葉湯。
鰲按。產後氣血大虧。若惡寒發熱。固當以四物湯為主。即用表藥。只可荊芥、蘇葉、桔梗、甘菊輕清之品。然猶當少用。即用涼藥。亦不過丹皮、石斛之類。亦須少用。余以此意治產婦。無一失者。嘗見俗工。用大散大涼之劑。往往幾日即斃。反此便大熱大補。加參、桂、薑、附。亦多致死。嗚呼。可謂不知高下者矣。
白話文:
如果胃虛弱食慾不佳,就一定要加入白朮、茯苓。如果伴隨有痰、嘔吐反胃,就一定要加入半夏、陳皮。其他六經的治療原則都一樣,但藥方中一定要加入四物湯作為主藥,這是養血根本的關鍵。產後中風,十幾天沒有好轉,頭部輕微疼痛、怕冷、偶爾發熱、心口悶、乾嘔、出汗,雖然有很多陽旦症的症狀,但還是可以治療,可以用陽旦湯。
產後中風,發熱、面紅、喘息頭疼,可以用竹葉湯。
我認為產後氣血大虧,如果出現怕冷發熱,就應該以四物湯為主藥。即使使用治療表證的藥物,也只能用荊芥、蘇葉、桔梗、甘菊這類清輕的藥材,而且也要少用。即使使用涼性藥物,也只可以用丹皮、石斛這類,同樣要少用。我用這個原則治療產婦,從未失手。我經常看到一些庸醫,使用大量散寒涼血的藥物,往往幾天就讓病人死亡。相反,如果使用大量溫補的藥物,加入人參、桂枝、生薑、附子,也會導致死亡。唉,真是不懂得藥物寒熱之分啊!
2. 百合病
鰲按。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仲景原書。六經傷寒為傷寒論。雜病為金匱要略。乃王叔和編次之書。非仲景書也。傷寒症中。有百合病狐惑病陽毒陰毒二病。皆傷寒之屬。患之者正多。六經傷寒論中。俱未之及。若以叔和編次之書。為仲景原本。豈有傷寒所屬之病。而傷寒論中竟不之及。
反詳其症治於金匱者乎。雖然。百合狐惑陰毒陽毒。既為傷寒症中之病。則傷寒論中。斷不可缺。欲補其缺。則惟仍採金匱篇中之論而已。何也。金匱等篇。本即仲景傷寒雜病十六卷中之語。非別論也。以仲景書補仲景論中之缺。今雖有假借。在當日實非假借也。故此四症。
白話文:
鰲按:
《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其中仲景原著分為兩部分:
- 《傷寒論》:論述六經傷寒。
- 《金匱要略》:論述雜病,是由王叔和整理編排的,并非仲景本人所著。
《傷寒論》中,原本就記載了百合病、狐惑病、陽毒、陰毒等四種疾病,都屬於傷寒範疇。這些疾病患者不少,但六經傷寒論中卻沒有提及。
如果我們將王叔和整理的《金匱要略》視為仲景原本,那麼傷寒論中就應該包含這些屬於傷寒範疇的疾病,而不是在《金匱要略》中單獨論述。
雖然如此,百合病、狐惑病、陰毒、陽毒,都是屬於傷寒範疇的疾病,理應在《傷寒論》中有所記載。為了補齊這個缺漏,我們只能從《金匱要略》中擷取相關論述。
原因是,《金匱要略》等篇章,本來就是仲景《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中的一部分,并非另外的獨立論述。用仲景的著作來補齊仲景論述中的不足,雖然現在看來有些“假借”,但在當時卻并非真正的假借。
所以,這四种疾病(百合病、狐惑病、陰毒、陽毒)...
即錄金匱中語以為綱云。
【綱】仲景金匱曰。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嘗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痛者。
六十日乃愈。若病時頭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時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症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後見者。各隨症治之。
【目】徐彬曰。此言傷寒之人。都有正氣不能御邪。致浸淫經脈。現症雜亂。不能復分經絡。曰百合病。謂周身百脈皆病。然皆有所宗而主之。以致各病。而名不能專持其病者。但覺行住坐臥飲食皆妨。而寒熱口苦便赤吐利。且得藥則劇。身形反如和。亳無可捉摸。而寒熱口苦。
白話文:
這段文字摘錄自《金匱要略》,講的是百合病。百合病是指全身百脈都受邪氣侵襲,導致各種症狀雜亂無章,無法歸屬於特定經絡。患者感覺身體沉重,食慾不振,想睡卻睡不着,想走卻走不動,有時想吃東西,有時又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身體像是既不冷也不熱,口苦、小便赤,吃藥反而加重嘔吐腹瀉。雖然看起來面色紅潤,但脈象微弱細數,每次小便時頭就會痛。這種情況需要六十天才能痊癒。如果病發時頭不痛,而是昏昏沉沉,則需要四十天痊癒。如果小便時輕鬆自如,只是頭昏眼花,則需要二十天痊癒。百合病的發病時間也不固定,有些患者在發病前就預感到,有些患者在發病四五天後才出現症狀,有些患者則要二十天或一個月後才出現。治療方法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似屬少陽。小便赤。似屬太陽。吐利。似屬三焦腑病。未深入臟。故恐邪久留連陽經。搏結於腦。則猝難脫身。而非不治之病。但於溺時而頭痛者。知其病深。頭不痛而淅淅然。則病稍淺。快然而頭眩。則邪更淺。故愈日以漸而速。乃千金曰。其狀惡寒而嘔者。病在上焦。二十三日當愈。
其狀腹滿微喘。大便堅。三四日一大便。時復小溏者。病在中焦。六十三日當愈。其狀小便淋瀝而難者。病在下焦。三十三日當愈。則知此病有搏邪在內而微有三焦之分者。其治法又當分三焦而和之。
【綱】仲景金匱曰。百合病。發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主之。百合病。下之後者。滑石代赭湯主之。
白話文:
這似乎是少陽經的病症,表現為小便赤。也像是太陽經的病症,會吐瀉。又像是三焦腑的病,但尚未深入臟腑。因此擔心邪氣久留於陽經,在腦部形成結塊,則容易突然發作,難以脫身。但這並不是不治之症。
如果在排尿時頭疼,說明病情較深;頭不痛但有淅淅然聲,則病情較淺;頭昏眼花,則邪氣更淺。所以病情會逐漸好轉,並快速痊癒。千金方中記載:「其症狀惡寒且嘔吐者,病在上焦,二十三日當愈。」
其症狀腹脹微喘,大便乾硬,三四日才大便一次,偶爾又會腹瀉,則病在中焦,六十三日當愈。其症狀小便淋漓不暢,則病在下焦,三十三日當愈。由此可知,此病症是由於體內有邪氣作祟,且略微涉及三焦的不同部位。治療方法應根據三焦的不同部位進行調理。
【綱要】仲景《金匱要略》記載:「百合病,發汗後者,用百合知母湯治療;百合病,下瀉後者,用滑石代赭湯治療。」
百合病。吐之後者。百合雞子湯主之。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目】徐彬曰。十二經絡。皆朝宗於肺。而氣口成寸。乃仲景注百合病云。百脈一宗。悉致其病。豈不謂百脈之病。無可名狀。一宗於肺而為病乎。百合者。補肺藥也。用以主治百合病。則仲景因肺為治之意曉然。然不明言肺。何也。蓋百合病。乃傷寒餘邪。留連陽經。而浸淫於各腑之陰。
無正氣以統之。各自為病。互相牽引。若出一宗。而現症無一是肺。則知病雖不在肺。而肺之治節實不行矣。故以百合輔肺之正氣以合於他臟而理其滯者為主。其在汗後者。汗過傷陽。陽虛熱鬱。不可攻補。故用百合同知母以養陰。泉水以清熱。而陽邪自化。其在下後者。下多傷陰。
白話文:
百合病如果已經吐過,可以用百合雞子湯治療。如果沒有經過吐瀉或發汗,病況跟剛開始一樣,則可以用百合地黃湯治療。
百合病指的是傷寒之後的餘邪,停留在陽經,侵犯各個臟腑的陰氣,導致正氣不足,各個臟腑都出現問題,互相牽連。雖然表面上看病症不是出現在肺臟,但實際上是肺臟的調節功能失調了。因此,要用百合來補肺氣,配合其他臟腑來治療病症。
如果病人已經發過汗,汗出過多會傷陽氣,導致陽虛熱鬱,不能用攻補的方法,因此要用百合和知母來滋陰,用泉水來清熱,讓陽邪自然消散。如果病人已經瀉過肚子,瀉下過多會傷陰氣,可以用百合雞子湯來補益陰氣。
虛邪在陰。陰虛火逆。攻補無益。故以百合同滑石、代赭以通陽氣。而陰氣自調。其在吐後者。吐傷元氣。而陰精不上奉。故用百合同雞子以滋元陰。以行肺氣。則氣血調而陰陽自平。若不經吐下發汗。則無傷陰傷陽之可慮。但病形如初者即傷寒論所謂太陽病是也。如初不解。
是陽經之困極。而陰氣亦耗竭矣。心為五臟主。故以生地之涼血補心者。同百合、泉水。養陰以化其陽經之久邪。
【綱】仲景金匱曰。百合病。一月不愈。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白話文:
虛寒之邪入侵身體,導致陰虛火逆,補益無效。因此要用百合和滑石通暢陽氣,陰氣自然會調和。如果患者嘔吐後,會傷及元氣,陰精無法上達,就要用百合和雞子滋養元陰,疏通肺氣,使氣血調和,陰陽自然平衡。如果沒有經過吐瀉或發汗,就不會傷及陰陽。但如果病症與初病相同,就是《傷寒論》中所說的太陽病。
如果初期沒有解脫,就表示陽經困頓到了極點,陰氣也耗竭了。心臟是五臟之主,因此要用生地涼血補心,搭配百合和泉水,滋養陰氣,化解長期留存的陽經邪氣。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記載:百合病一個月不愈,轉變成口渴的,可以用百合洗方治療。百合病口渴不止的,可以用栝蔞牡蠣散治療。
【目】徐彬曰。有陽渴。有陰渴。百合病所變。其為陰虛火熾無疑矣。至渴不瘥。雖以百合湯洗無益矣。明乎陽亢而陰氣未復也。故用本湯從其內治。
【綱】仲景金匱曰。百合病。變發熱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目】李梴曰。百合病者。百脈合病也。治以百合為主者。以其能合百脈也。
樓英曰。大病後未平復。失於調理。餘症在陽。醫反下之。餘症在陰。醫反汗之。以此百脈一空。舉皆受病。所謂無復經絡傳次也。
鰲按。仲景謂發於陽者。其人振寒發熱。則百合病而變發熱。由內熱太甚。淫於肌膚。而陽分亦熱也。
白話文:
樓英說,大病之後,如果調養不當,餘症會留在陽分,醫生卻反過來用瀉下藥;餘症會留在陰分,醫生卻反過來用發汗藥。這樣會使百脈空虛,導致全身都生病。這就是所謂經絡傳遞不暢。
張仲景說,如果百合病出現發熱,並且病人感到寒戰發熱,這是因為內熱過盛,侵犯到肌膚,導致陽分也發熱。
總結
這段古文主要是討論百合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包括陽渴、陰渴、百合病的變化、百合湯和百合滑石散的應用,以及百合病的病因和治療原則。
備註
其中 "百合湯" 和 "百合滑石散" 是中藥方劑的链接,可以点击链接查看更多信息。
【綱】仲景金匱曰。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治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
【目】徐彬曰。陽法陰法。即和陰和陽之法也。以此相救。即和其未病意。內經所謂用陽和陰。用陰和陽也。故諸治法。皆以百合補肺而使流氣於腑。所謂氣得於權衡。權衡以平也。皆以泉水清邪熱。而使受成於肺金。所謂炎蒸得清肅。而萬物鹹平也。但病見陽。加一二味以和陰。病見陰。加一二味以和陽耳。
鰲按。陽法救者。使陽得其平。陰邪欲傳之而不受。即陰邪亦漸消也。陰法救者。使陰得其平。陽邪欲傳之而不受。即陽邪亦漸消也。救與攻相反。汗下即所謂攻。故曰逆。
白話文:
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百合病,如果表現為陰虛,就用陽法治療;如果表現為陽虛,就用陰法治療。如果看到陽氣攻伐陰氣,又用發汗的方法,這就是逆治。如果看到陰氣攻伐陽氣,又用下瀉的方法,這也是逆治。
徐彬說,陽法陰法,就是調和陰陽的方法。用這種方法互相救助,就是調和尚未發病的狀態,也就是《內經》中說的「用陽和陰,用陰和陽」。所以各種治療方法,都是以百合補肺,使氣血流暢於腑臟,就像秤砣保持平衡一樣;都是以泉水清除邪熱,使肺金受用,就像炎熱的天氣得到清涼肅爽,萬物都平和一樣。只是如果病症表現為陽虛,就加一兩味藥來調和陰氣;如果病症表現為陰虛,就加一兩味藥來調和陽氣。
鰲按:陽法治療,是讓陽氣達到平衡,陰邪想要傳入卻無法進入,陰邪也會逐漸消退。陰法治療,是讓陰氣達到平衡,陽邪想要傳入卻無法進入,陽邪也會逐漸消退。救助和攻伐是相反的,發汗和下瀉都是攻伐的方法,所以說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