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6)

1. 狐惑病

【綱】仲景金匱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蝕於上部。則聲啞。甘草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目】朱肱曰。狐惑與濕䘌皆蟲症。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變成。大抵傷寒病。腹內食入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蝕人五臟及下部。為䘌病。其候齒無色。舌上白。甚者唇黑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蟲蝕其肛。爛見五臟。則死。當數看其上下唇。上唇有瘡。蟲蝕其臟。

白話文:

《金匱要略》說,狐惑病症狀像傷寒,病人沉默寡言想要睡覺,眼睛卻睜不開,躺著坐著都不安穩。如果病症侵蝕喉嚨,就叫做惑;侵蝕陰部,就叫做狐。病人不願意吃東西,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感,臉色忽紅忽白忽黑。如果病症侵蝕上部,就會聲音嘶啞,用甘草瀉心湯治療。如果侵蝕下部,就會咽喉乾燥,用苦參湯洗滌。如果侵蝕肛門,就用雄黃熏蒸。

朱肱說,狐惑病和濕䘌病都是蟲症。初期症狀像傷寒,也有可能是因為傷寒病而演變成的。總之,傷寒病的病人,肚子裡吃進去的食物少,腸胃空虛,三蟲在體內活動,尋找食物,侵蝕人的五臟和下部,就形成了䘌病。患者的牙齒沒有光澤,舌頭上覆蓋白苔,嚴重的話嘴唇會變黑,長出瘡口。四肢沉重,昏昏欲睡,蟲子侵蝕肛門,甚至爛到五臟,就會導致死亡。要仔細觀察病人的上下嘴唇,如果上嘴唇有瘡,就是蟲子侵蝕五臟。

下唇有瘡。蟲蝕其肛。殺人甚急。多因下利而得。治䘌。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

少陰症。口燥咽乾者。急下之。病人嘿嘿欲眠。目不能閉。起居不安。其聲啞。或咽乾者。即當作狐惑治之。

徐彬曰。狐惑。蟲也。蟲非狐惑。因病以名之。大抵皆濕熱毒所為之病。故狀如傷寒。蝕者若有食之而不見其形。如日月之蝕也。面者。陽明之標。目者。厥陰之標。內有毒氣乘之。故乍赤白黑。變現不一也。上部毒盛。則所傷在氣。而聲啞。下部毒盛。故所傷在血。而咽乾也。

白話文:

下嘴唇長瘡,蟲子啃噬肛門,非常危急,大多是因為腹瀉導致的。治療時可以用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

少陰症,口乾舌燥的人,要趕快瀉下。病人昏昏欲睡,眼睛睜不開,起居不安,聲音嘶啞,或是咽喉乾渴的,就應該按照狐惑病治療。

徐彬說:狐惑,是一種蟲子。但蟲子本身並不是狐惑,而是因為這個病而取的名字。總體來說,都是濕熱毒氣引起的。所以症狀像傷寒,蟲子蝕咬,像是被吃了但看不到形狀,就像日食月食一樣。臉是陽明經的標誌,眼睛是厥陰經的標誌,體內有毒氣乘着經脈,所以臉色忽而紅忽而白忽而黑,變化不定。上部毒氣旺盛,就會傷到氣,導致聲音嘶啞。下部毒氣旺盛,就會傷到血,導致咽喉乾渴。

鰲按。狐惑病。有專由濕熱而生者。有由傷寒後。濕熱未清而成者。狀如傷寒句。須看得活。

【綱】仲景金匱曰。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目】李中梓曰。狐惑症。失汗所致也。以清熱為主。

鰲按。此條非言狐惑病。乃濕熱侵陰。有似狐惑而更甚者。首曰病者。乃概言之辭。非專指病狐惑者。故用赤豆、當歸。與治狐惑之藥異。其病總由陰分熱極。故現症如是也。

白話文:

狐惑病,有的是直接因濕熱引起,有的則是在傷寒之後,濕熱未清所致。症狀類似傷寒,但必須細心觀察才能判斷病症。

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患者脈搏快,沒有發燒,略感煩躁,沉默寡言只想躺下,容易出汗。發病初期三四天,眼睛紅腫如鴿子眼;七八天后,眼角發黑。若能吃東西,膿已經形成。可用赤豆當歸散治療。

李中梓則認為,狐惑症是由於失汗所致,治療應以清熱為主。

其實這條記載並非專指狐惑病,而是濕熱侵犯陰分,症狀類似狐惑病,但更嚴重。文中「病者」指的是所有患者,並不專指患有狐惑病者。因此,所用藥物赤豆、當歸與治療狐惑病的藥物不同。這類疾病主要是陰分熱盛,因此才會出現這些症狀。

2. 陰毒

【綱】仲景金匱曰。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目】許叔微曰。積陰感於下。則衛陽消於上。故其候四肢沉重。逆冷。腹痛。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燥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爪甲面舌青黑。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服還陽湯、退陰散。陰毒沉困之候。六脈取之附骨方有。按之即無。一息七八至以上。甚至不可數。至此則難治矣。宜灸臍下二三百壯。更以熱藥助之。手足不和緩亦不治。

白話文:

【綱】

《傷寒論》金匱篇記載:陰毒引起的疾病,患者面色青黑,全身疼痛如被打杖一般,咽喉疼痛。這種病症,五天內可以治癒,七天后就難以治療了。可用升麻鱉甲湯去雄黃和蜀椒來治療。

【目】

許叔微說:體內積聚的陰邪之氣,下注侵襲身體,導致陽氣虛衰,上浮於體表。因此患者會出現四肢沉重、畏寒、腹痛、咽喉不利、心下脹滿結塊、口渴、虛汗不止、神志不清、指甲、面容、舌頭青黑,脈象沉細,呼吸微弱,每分鐘呼吸 7 次。這種情況下,應該服用還陽湯和退陰散來治療。

如果陰毒沉陷於體內,導致患者極度虛弱,脈象微弱,只能在骨頭上摸到,按下去就消失,每分鐘呼吸 8 次或更多,甚至無法計數,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癒了。應灸臍下 200-300 壯,再用溫熱藥物來輔助治療。如果患者手腳仍然冰冷,則難以治癒。

朱肱曰。手足逆泠。臍腹築痛。咽疼。嘔吐下利。身如被杖。或冷汗煩渴。脈細欲絕。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嚥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宜服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選用。

白話文:

朱肱說:手腳冰冷,臍腹脹痛,咽喉疼痛,嘔吐腹瀉,身體像被棍棒打過一樣,或是冒冷汗口渴,脈搏細微欲絕,這叫做陰毒。陰毒發病初期,手腳冰冷,背部僵硬,吞嚥困難,吃不下粥糜,毒氣攻心,心腹疼痛,呼吸短促,四肢厥逆,嘔吐腹瀉。應該服用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等方劑,擇其適宜者服用。

大抵陰毒。本因腎氣虛寒。或因冷物傷脾。外傷風寒。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內伏陰。內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發頭疼腰重。眼睛疼。身體倦怠。四肢逆冷。額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間。或可起行。不甚覺重。脈俱沉細而疾。

尺部短小。寸口脈或大。

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而不甚疾者。非陰症也。大抵陽毒傷寒。其脈多弦而洪數。陰毒傷寒。其脈沉細而弦疾。不可不知也。若誤服涼藥。則渴轉甚。躁轉急。有此病者。便須急服辛熱藥。一二日便安。若陰毒漸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

白話文:

總體來說,陰毒的病因,主要在於腎氣虛寒,或因食用寒涼食物傷脾,或是外傷風寒。內部已經潛伏著陰寒之氣,外部又感受寒邪,或者先感受外寒而內部潛伏陰寒之氣。內外皆陰寒,則陽氣無法守住,便會發作頭疼、腰部沉重、眼睛疼痛、身體倦怠、四肢冰冷、額頭和手背冷汗不止,或口渴煩躁,精神恍惚,如有所失。經過三、二天,可能會稍微好轉,不那麼沉重。脈象沉細而快速。

尺部脈象短小,寸口脈象可能較大。

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而不甚快速者,則非陰症。總體來說,陽毒傷寒的脈象多弦而洪數,陰毒傷寒的脈象則沉細而弦疾,不可不知。若誤服涼藥,則口渴更甚,躁動更急。患有此病的人,必須立即服用辛熱藥物,一、二天即可痊癒。若陰毒逐漸加深,症狀則會沉重,四肢冰冷,腹痛加劇,或咽喉不利,心下脹滿結硬,煩渴,虛汗不止。

陽盛則身熱而無汗。陰盛則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

或時鄭聲。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疾。一息七至以來。有此症者。速於氣海及關元二穴灸二三百壯。以手足和緩為效。仍於前諸方選而服之。內外得通。遂令陽氣復而大汗解矣。陰獨盛而陽氣暴絕。則為陰毒。陽獨盛而陰氣暴絕。則為陽毒。大凡陰陽離絕。非大汗不能復其正氣也。

若陰毒已深。病勢困重。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即難治。但於臍中用蔥熨法。或灼艾三五百壯。手足不溫。真不可治。如得手足溫。更服前熱藥助之。若陰氣散。陽氣來。即減熱藥而調治之。陽氣乍復。往往煩躁。慎不可投涼藥。煩躁甚者。再與返陰丹即定。當識此。勿誤也。

白話文:

如果陽氣過盛,身體就會發熱,卻不會流汗。如果陰氣過盛,身體就會發冷,卻會流汗。岐伯說,陽氣過盛,身體發熱,毛孔閉塞,呼吸粗重,喘不過氣,只能彎腰駝背,汗流不出來,身體卻發熱。陰氣過盛,身體發寒,汗液從體表流出,而且常常是清澈的,手腳不停地發抖,感到寒冷,寒冷極了就會昏厥。

有時候,人會出現指甲和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跳動快速的症狀,一分鐘脈搏跳動七次以上。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要趕緊用艾灸灸氣海穴和關元穴兩百到三百壯,等到手腳溫暖就見效了。同時也要從之前的藥方中選取合適的藥物服用。內外通暢後,陽氣就會恢復,然後會大量出汗。如果陰氣獨盛,陽氣突然消失,就會導致陰毒。如果陽氣獨盛,陰氣突然消失,就會導致陽毒。總而言之,陰陽分離,只有大量出汗才能恢復正氣。

如果陰毒已經很深,病情十分嚴重,六脈摸上去感覺像是附著在骨頭上,輕輕按壓就感覺不到了,那麼就很难治療了。只能用蔥在肚臍上熨,或者用艾灸灸三到五百壯。如果手腳仍然不溫暖,那就真的無法治癒了。如果手腳溫暖了,再服用之前的溫熱藥物輔助治疗。如果陰氣散去,陽氣回來,就要減少溫熱藥物,進行調理。陽氣突然恢復,往往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要小心不要服用寒涼的藥物。如果煩躁得很厲害,可以再服用返陰丹来鎮定。要記住這些,不要誤診!

王好古曰。考仲景書。雖有陰毒之名。然其所敘之症。不過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而已。並不言陰寒極甚之症。況其所治之方。亦不過升麻、甘草、鱉甲、當歸而已。並不用大溫大熱之藥。是知仲景所謂陰毒者。非陰寒之病。乃感天地惡毒異氣。入於陰經。故曰陰毒耳。

後之論者。遂以為陰寒極盛之症。稱為陰毒。乃引仲景所敘面目青數語並而言之。卻用附子散、正陽散等藥以治。竊謂陰寒極甚之症。固亦可名為陰毒。然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觀後人所敘陰毒。與仲景所敘陰毒。自是兩般。豈可混論。後人所敘陰毒。亦不過內傷冷物。或不正暴寒所中。

白話文:

王好古說:考究仲景的書,雖然有「陰毒」這個名詞,但書中所描述的症狀,不過是面目青黑、身痛如被杖打、咽喉疼痛而已,並沒有提到陰寒極甚的症狀。而且仲景所使用的藥方,也只不過是升麻、甘草、鱉甲、當歸而已,並沒有使用大溫大熱的藥物。由此可知,仲景所說的「陰毒」,並不是陰寒的病症,而是感天地間惡毒的異氣,入侵陰經,所以才稱為「陰毒」。

後世的論者,卻誤以為「陰毒」就是陰寒極盛的病症,並將仲景書中所描述的面目青黑等症狀,與陰寒極盛的病症混為一談,於是就用附子散、正陽散等藥物來治療。我私下認為,陰寒極甚的病症,固然也可以稱為「陰毒」,但這並不是仲景立此名號的本意。觀察後人所描述的「陰毒」,與仲景所描述的「陰毒」,顯然是兩種不同的病症,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後人所描述的「陰毒」,不過是內傷寒涼之物,或是不正當的暴寒侵襲所造成的。

或過服寒涼藥所變。或內外俱傷於寒而成耳。非中天地之惡毒異氣也。

樓英曰。陰毒。本因腎氣虛。或因欲事。或食冷物後傷風。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後伏陰。內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發頭痛。腰重腹痛。眼睛痛。身體倦怠而不甚熱。四肢逆冷。額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或可起行。不甚覺重。

六脈俱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無。或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陰症也。若服涼藥過多則渴轉甚。躁轉急。有此症者。急服還陽退陰之劑。即安。惟補虛和氣而已。宜正元散、退陰散、五勝散。陰症不宜發汗。如氣盛脈大身熱未瘥。用藥發汗無妨。

白話文:

樓英說:陰毒症,本源是腎氣虛弱。可能是因為房事過度,也可能是因為食用冷涼食物後受風寒。內部已經積聚陰邪,外部又感寒邪。或者先感外寒,然後內部積聚陰邪。內外皆陰邪,則陽氣無法守住,於是出現頭痛、腰部沉重、腹部疼痛、眼睛疼痛、身體倦怠但不太發熱、四肢逆冷、額頭和手背冷汗不止等症狀。病人可能感到口渴煩躁,精神恍惚,好像失魂落魄,但還可以行走,感覺不到身體沉重。

第三段

六脈俱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無。或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陰症也。若服涼藥過多則渴轉甚。躁轉急。有此症者。急服還陽退陰之劑。即安。惟補虛和氣而已。宜正元散、退陰散、五勝散。陰症不宜發汗。如氣盛脈大身熱未瘥。用藥發汗無妨。

診脈時,如果六脈都沉細而快,尺脈短小,寸脈可能消失,或者六脈都浮大,或者沉取之大但不太快,這些就不是陰症。如果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則口渴會加重,躁動不安也會加劇。遇到這種情況,要立即服用溫陽退陰的藥物,就能緩解。治療的根本在于補虛和氣,宜用正元散、退陰散、五勝散等方劑。陰症不宜發汗,如果病人氣盛、脈大、身體發熱未退,則可以用藥物發汗。

李梴曰。傷寒三陰經病深。必變為陰毒。其症四肢厥冷。吐利。不渴。靜倦不臥。甚則目痛鄭聲。加以頭痛頭汗。睛痛不欲見亮。面唇指甲青黑。手背冷汗。心下結硬。臍腹築痛。身如被杖。外腎冰冷。宜甘草湯、正陽散。陽氣乍復。或生煩躁者。破陰丹、復陽丹。不可用涼藥。

吳綬曰。或問陰毒傷寒。用附子湯冷服。何也。此蓋陰極於下。陽浮於上之治法也。予曾治一人。傷寒十餘日。脈沉細。手溫而足冷。大便不通。面赤。嘔吐煩渴。萬不能下。惟喜涼水一二口。或西瓜一二塊。食下良久復吐出。此陰寒於內。逼其浮陽。失守之火。聚於胸中。

白話文:

李梴說

傷寒病若侵犯三陰經,病勢嚴重,必然會轉變成陰毒。其症狀包括四肢厥冷、吐瀉、不渴、靜臥懶動、嚴重者會出現目痛、聲音嘶啞。此外還會伴隨頭痛、頭部出汗、眼睛疼痛、畏光、面色嘴唇指甲青黑、手背冷汗、心下結塊疼痛、臍腹脹痛、全身痠痛如被棍棒打擊、外腎冰冷。此症宜用甘草湯、正陽散治療。陽氣乍復,或出現煩躁者,可用破陰丹、復陽丹治療,切忌使用涼性藥物。

吳綬說

有人問,為何陰毒傷寒可用附子湯冷服?這是因為陰氣極於下,陽氣浮於上,採用的是陰陽相濟之法。我曾經治療過一個病人,傷寒病已持續十多天,脈象沉細、手溫而足冷、大便不通、面紅、嘔吐、口渴,萬萬不可使用瀉藥。病人只喜歡喝幾口水,或吃幾塊西瓜,但不久就又吐了出來。這是因為陰寒內盛,逼迫浮陽上浮,失守之火聚集於胸中。

上衝咽嗌。故為面赤嘔煩也。遂用大附子一枚。以薑汁和麵包煨熟。取附子去皮尖。切八片。又以人參、炮姜各三錢。煎浸冷水中。待冷服之。即愈。內經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藥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即發。由是病愈。近世患陰症傷寒。往往疑似參差。

初便不敢用附子。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遲矣。且夫陰症傷寒。先因欲事伏陰於內。卻又著寒。內外皆陰。陰氣獨盛。則陽氣以衰。故脈沉而足冷也。必須急用人參、附子以益元氣。溫腎散寒。若舍此二味。將何以救之。許學士論。必以真氣為主。蓋真氣。乃人之根蒂也。若不察真氣虛實。

白話文:

患者上衝咽喉,因此面紅耳赤,嘔吐煩躁。於是用大附子一枚,以薑汁和麵包裹後煨熟,取出附子去皮尖,切成八片。再以人參、炮薑各三錢,煎煮浸泡在冷水中,待冷卻後服用,即可痊癒。內經記載,若要調節寒熱逆亂,冷熱必須相互流通,因此熱藥要冷服,下咽之後,寒性消散,熱性就會發揮作用,從而使疾病痊癒。現代患陰症傷寒,往往症狀模糊不清,初期不敢使用附子,等到陰氣極盛,陽氣衰竭才使用,就已經太晚了。而且,陰症傷寒,起因於房事過度,導致陰氣伏於內,又受寒邪侵襲,內外皆陰,陰氣獨盛,陽氣就會衰微,所以脈象沉細,足部冰冷。必須緊急使用人參、附子來補充元氣,溫腎散寒。若舍棄這兩味藥,將如何救治呢?許學士認為,必須以真氣為主,因為真氣是人體的根本。如果不了解真氣的虛實,便無法對症下藥。

而欲攻其實。或施汗下。或用寒涼藥。攻熱未愈。陰寒又生。病至危已。又方。用雄雞血滴入無灰酒中。儘量飲之以衣被溫覆取汗。

王肯堂曰。有陰毒漸深。爪青面黑。脈七至沉細者。積陰感於下。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一切七至。速宜灸氣海關元二穴。二三百壯。以手足溫暖為效。仍服五勝散、還陽散、退陰散。

有陰毒沉困之候。與前後漸染之候皆同而更加沉重。難治。有陰中伏陽者。初病四逆。臍築痛。身疼如被杖。蓋陰症也。病雖陰症。而見陽脈。有可生之理。仍灸氣海丹田百壯。手足溫溫陽回。得汗而解。或問。滑沉之狀。如何便有生理。予曰。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

白話文:

想要攻克病症的根本,可以采用发汗、泻下,或者寒凉药物。但是,如果攻热尚未痊愈,又容易导致阴寒滋生,病危已至。还有一种方法,将雄鸡血滴入无灰酒中,尽量喝下,用被子盖好,取汗。

王肯堂说,如果阴毒逐渐加深,指甲青黑,脉象沉细,说明积阴下沉,阳气消散,因此会出现四肢逆冷、腹痛加剧,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者有时胡言乱语,指甲和面色青黑,六脉沉细,所有脉象都沉细无力,应该立即灸刺气海、关元这两个穴位,灸二三百壮,以手脚温暖为效。同时服用五胜散、还阳散、退阴散。

如果出现阴毒沉困的症状,与先前逐渐感染的症状相同,但更加严重,难以治疗。如果出现阴中伏阳的情况,初期会出现四肢厥逆,脐周疼痛,全身疼痛如被打杖一般,这都是阴症的表现。虽然是阴症,但脉象表现为阳脉,仍然有生还的可能。此时应该灸刺气海、丹田,灸百壮,手脚温暖,阳气回升,出汗后即可缓解。有人问,滑沉的脉象怎么会有生机呢?我回答说,仲景说“翕奄沉”叫做滑脉,什么是“翕奄沉”呢?

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謂脈滑。雖曰往來前後。流利旋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仲景三語而足也。此三字極難曉。翕。合也。言張而復合也。故曰翕為正陽。沉。言忽降而下也。故曰。沉為正陰。方翕而合。俄降而沉。奄。為忽忽間。仲景論滑脈為諦當矣。

其言皆有法。讀者難曉。宜細思之。

徐彬曰。寒邪直中陰經。久而不解。則為毒矣。故有陰毒之病。其病乃直中於腎。浸淫肝脾。寒氣凜冽。所至疼痛。面目者。肝脾之精所及也。土受寒侵。木乃乘之。故色青。寒侵肌肉。與衛氣相爭。故痛如被杖。咽喉亦痛者。少陰脈上至咽。故有伏寒者。咽必痛。喉雖屬陽。

白話文:

脈搏沉降屬純陰,快速跳動則屬正陽。陰陽協調,故稱為滑脈。古人認為滑脈雖然往來流暢,但速度快且不穩定,似與數脈相似。張仲景僅用「往來流利旋轉替替然」三字就概括了滑脈的特點,這三字精妙難懂。「翕」指的是張開又合攏,因此「翕為正陽」;「沉」指的是突然下降,故「沉為純陰」。脈搏忽張忽合、忽升忽降,宛如一瞬間,張仲景對滑脈的描述非常準確。

古人行文有其規律,讀者難以理解,應細細思考。

徐彬認為寒邪直接侵犯陰經,久治不愈就會變成毒素,因此會出現陰毒的病症。這種病症直接影響腎臟,並逐漸侵犯肝脾,寒氣逼人,所到之處皆疼痛。臉部疼痛是因為肝脾精氣所至,土受寒侵,木則乘虛而入,所以臉色青白。寒邪侵犯肌肉,與衛氣爭鬥,所以疼痛如被杖打。咽喉疼痛是因為少陰經上至咽喉,因此體內有寒邪的人,咽喉必痛。雖然喉嚨屬陽,但仍然會受寒邪影響。

痛甚則氣相應也。然邪總以相傳而深。深則難治。故曰。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藥用升麻、龜甲。獨去蜀椒、雄黃。蓋陰邪為毒。雖陰亦有陰躁之氣。則溫之無益。即攻之亦偏而鮮濟。故去蜀椒之溫。雄黃之猛。而但以龜甲、當歸。走肝和陰以止痛。升麻、甘草。從脾升散以化其寒。

謂直折而有剛燥之患。不若辛平而得散解之力也。

白話文:

疼痛厲害就會影響氣血,而外邪容易互相傳染,深入體內就會難以治療。所以說,五天內可以治好,七天後就難治了。藥方用升麻、龜甲,去除蜀椒、雄黃。因為陰邪屬於毒性,雖然是陰寒,但也會有燥熱之氣,溫補無益,單純攻伐也不見效。所以去除蜀椒的溫熱,雄黃的猛烈,只用龜甲、當歸走肝經和陰血止痛,升麻、甘草從脾經升散化解寒氣。

意思是說,直接攻伐會有剛燥的副作用,不如辛平之性,才能散解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