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8)

1. 附錄理傷寒條論

朱撝曰:「養生至寶書云:近穢氣,觸真氣;近死氣,亂生氣,深有旨哉!」

孫真人云:「乘馬遠行,至暮,當沐浴更衣,方可近嬰見處所,若感其氣,則為急驚風搐。」又曰:「步踐糞穢之履,勿使近嬰兒,若感其氣,則為天吊。」傷寒大汗將出,當以艾灸席隅,以避其氣,不然,感其汗氣,則傳染矣。所以多染侍奉勞役之人者,由其神虛氣怯,易為擾亂故也。如剝死馬者,感其毒氣,而為馬氣之疾,其理同焉。(以上汗氣傳染)

或曰:「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何也?」曰:「傷寒之邪,多於足經,而其病甚;少於手經,而其病微。故不特言手經,但寄於足經而已。」(手足經辨)

外有風寒暑濕,內有飢飽勞逸。或曰:「勞役,非也。勞,倦也;逸,閒逸也。」西山記曰:「久勞則安閒以保極力之處;久逸則導引以行積滯之氣。」(內外傷辨)

夫寒者,天地殺厲之氣也。秋之霧露,冬之霜雪,皆寒邪也。是以辛苦之徒,起居不節,飲食不時,感霧露之氣,則邪淺;感霜雪之氣,則邪深。感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邪藏於肌肉之間,伏於榮衛之內,至春因溫暖之氣而發,名溫病;至夏因暑熱之氣而作,名熱病,一理而已。

若疫癘,稍有不同者,蓋因春宜溫而反涼,夏宜熱而反冷,秋宜涼而反熱,冬宜寒而反溫,四時不正之氣也。感春夏不正之氣為溫疫,感秋冬不正之氣為寒疫,其經絡傳受,表裡受症,與傷寒同,俗云時氣病,經總之曰傷寒。所以謂大病者,害人甚速也。軒岐後,得其治法之秘者,仲景一人。

守真先生,不遵桂枝發表之法,自制雙解通聖辛涼之劑,非不同也,時有異也。五運六氣有所更,世態居民有所變。天以常靜,人以常動,動屬陽,靜屬陰。清平之世,同水化也,雖有辛熱之藥,不生他症;擾攘之世,同火化也,若用辛熱,則發黃出斑,成壞病矣。蓋人內火既動,外火又侵,所以辛熱發汗,不如辛溫;辛溫發汗,不如辛涼。以辛熱發汗,輕者必危,重者必死,可不慎哉!(理傷寒總論)

白話文:

朱撝說:《養生至寶書》這本書說:「接近污穢的氣息,會擾亂真氣;接近死亡的氣息,會擾亂生氣。」這句話實在很有道理。孫思邈真人說:「騎馬遠行,到了晚上,應當沐浴更衣,才能接近嬰兒所在的地方。如果感觸到污穢的氣息,就會導致嬰兒發生急驚風抽搐。又說:『踩過糞便污穢的鞋子,不要讓它靠近嬰兒。如果感觸到污穢的氣息,就會導致嬰兒發生天吊(一種嬰兒疾病)。』傷寒大汗快要出來時,應當用艾草燃燒,放在席子的角落,來避開汗氣,不然,感觸到汗氣,就會傳染。所以很多侍奉病人的勞役人員容易被傳染,是因為他們精神虛弱,氣血不足,容易被疾病擾亂的緣故。就像剝死馬的人,會感觸到毒氣,而患上馬氣的疾病,道理是一樣的。(以上說的是汗氣會傳染)

有人問:『傷寒只傳染足部的經絡,不傳染手部的經絡,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傷寒的邪氣,多侵犯足部的經絡,所以病症比較嚴重;侵犯手部的經絡比較少,所以病症比較輕微。因此,只特別說足部的經絡,並不是說手部的經絡不受影響,只是附帶在足部的經絡一起說明而已。』(這是辨別手足經絡的差異)

外在有風、寒、暑、濕的侵害,內在有飢餓、飽食、勞累、安逸的影響。有人說,勞役不是病因,其實勞是指疲倦,逸是指安閒。西山居士的書中說:「長期勞累的人,應該安閒休息來恢復精力;長期安逸的人,應該做些導引運動來疏通積滯的氣血。」(這是辨別內外傷的原因)

所謂的寒,是天地間肅殺的氣息。秋天的霧露、冬天的霜雪,都是寒邪。所以,辛勞的人,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定時,如果感觸到霧露的氣息,則邪氣較淺;如果感觸到霜雪的氣息,則邪氣較深。感觸到寒邪後立即發病的,叫做傷寒;感觸到寒邪後沒有立即發病的,寒邪會潛藏在肌肉之間,伏在營衛之內,等到春天遇到溫暖的氣息而發病,叫做溫病;等到夏天遇到暑熱的氣息而發病,叫做熱病。其實它們都是同一個道理。至於瘟疫,則稍微有些不同,因為春天本該溫暖卻反而寒涼,夏天本該炎熱卻反而寒冷,秋天本該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天本該寒冷卻反而溫暖,這是四時不正的氣候所導致。感觸到春夏不正的氣候所導致的疾病,叫做溫疫;感觸到秋冬不正的氣候所導致的疾病,叫做寒疫。它們在經絡上的傳遞、表裡之間的病症,都與傷寒相同,俗稱時氣病。總而言之,都歸類為傷寒,之所以說是大病,是因為它危害人體非常迅速。在黃帝、岐伯之後,真正掌握傷寒治療方法的,只有張仲景一人。守真先生不遵循張仲景使用桂枝來發表的治療方法,自己創製了雙解通聖的辛涼藥劑,並不是他的方法不同,而是時代不同了。五運六氣發生變化,世道民情也發生改變。天道是永遠靜止的,人道是永遠活動的,動屬於陽,靜屬於陰。在太平的時代,人體的陽氣會像水一樣平靜,即使使用辛熱的藥物,也不會引發其他病症。在動盪的時代,人體的陽氣會像火一樣躁動,如果使用辛熱的藥物,就會出現黃疸、出斑等嚴重病症,甚至導致死亡。因為人體的內火已經被激發,又受到外火的侵襲,所以使用辛熱的藥物來發汗,不如使用辛溫的藥物;使用辛溫的藥物發汗,不如使用辛涼的藥物。使用辛熱的藥物發汗,病情輕的也會有危險,病情重的必定會死亡,這不得不謹慎啊!(這是關於治療傷寒的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