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十三·太陰經症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太陰經症 (1)

1. 卷十三·太陰經症

2. 太陰經脈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六七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目】朱肱曰。足太陰脾之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布於脾胃。絡於嗌喉。故病人腹滿而嗌乾。尺寸俱沉細者。知太陰經受病也。傷寒四五日。腹滿咽乾手足自溫。或下利不渴。或腹滿時痛。尺寸脈俱沉細。此足太陰脾經受病也。傷寒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溫者。系太陰也。自利不止。

屬太陰也。腹滿時痛。屬太陰也。自利不渴者。臟寒也。當溫之。宜四逆湯、理中湯也。腹滿脈浮者。可桂枝微發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甚者。桂枝加大黃湯。

魏荔彤曰。脈浮緩。手足溫。此近太陽中風。而手足不能發熱。則脾臟素有濕邪。與風寒變熱之邪相溷。所以不能作大熱於外。而實蓄深熱於內。明其系在太陰。身當發黃。同於太陽發黃等症。蓄熱於裡之義也。若小便利。濕泄而熱去。故不能發黃。在陽明篇已言之。重見於此者。

彼以太陽初入陽明者言。其脾素有濕。則不能成胃實。表邪熱入。止為發黃症。蓋胃實本津液內竭。盛熱成實之症。既有濕邪。亦津液也。故不成胃實而成發黃。迨七八日熱邪久已耗液。故覆成胃實。以大便硬為驗。仲師於彼。指之為陽明病。起見與太陰病迥不同也。此條亦由太陽初入。

然病終不歸陽明。故仲師指出太陰脾家實。當風寒變熱傳入。特以脾素濕。則邪熱之投濕如煙投水。俱趨於脾而為患也。故不能發黃。以上均於陽明所言同。但此至七八日。不惟大便不硬。卻暴煩下利日十餘行者。病之初入同。病之去向分也。熱勝濕。遂成胃實便硬。濕勝熱。

濕留而熱欲去。遂成脾實下利。此胃實脾實之分關。不出濕熱二字也。濕。陰邪凝滯。可以留。熱陽邪迅捷。必欲出。小便既泄不盡。又不發黃。熱從何出。必隨濕下流。歸於大便。平日為泄為熱所停蓄腐穢之物。無不隨之而去。有不容自已之勢也。此脾實系太陰。胃實屬陽明。

止在濕熱分關。遂為兩經判然之症也。至二條俱未出方。蓋陽明則胃實。宜四承氣隨人調劑。太陰則脾實下利。未利前。如何除濕燥土。既利後。如何補中益脾。或兼除濕清熱。又在人審量焉。且使腐穢一瀉得愈。亦可不必方治矣。

喻昌曰。太陰脈本緩。故浮緩雖類太陽中風。然手足自溫。則不似太陽之發熱。更不似少陰厥陰之四逆與厥。所以系在太陰。不能發黃。以上與陽明篇中語句皆同。但彼以胃實而便硬。其症復轉陽明。此以脾實而下穢腐。其症止屬太陰耳。至七八日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其症又與少陰無別。

而腐穢盡。利當自止。則不似少陰之煩躁有加。下利漫無止期也。況少陰之煩而下利。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仍為欲愈之候。若不辨析。誤以四逆法治之。反增危矣。

白話文:

太陰經脈

【總論】 張仲景說:傷寒病,脈象呈現浮緩,但手腳卻是溫熱的,這表示病邪在太陰經。太陰經受病,照理說應該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如果小便順暢,身體的濕氣能夠排出,就無法發黃。到了第六、七天,即使出現煩躁不安,甚至腹瀉一天十幾次,也會自然停止。這是因為脾臟的實邪已經被清除,體內腐敗的物質應該排出的緣故。

【細論】 朱肱說:足太陰脾經,是三陰經的起始,它的脈絡分布於脾胃,並連接到咽喉。所以病人會出現腹脹、口乾,如果脈象呈現寸關尺都沉細,就表示是太陰經受病了。傷寒病四五天,如果出現腹脹、咽喉乾燥、手腳溫熱,或者腹瀉卻不口渴,或者腹脹且時有疼痛,加上脈象寸關尺都沉細,這就是足太陰脾經受病。傷寒病時,手腳通常會稍微冰冷,如果手腳溫熱,表示病邪在太陰經。腹瀉不止,也是屬於太陰經的病症。腹脹時痛,也屬於太陰經。腹瀉卻不口渴,是屬於臟腑虛寒,應該溫補。可以服用四逆湯或理中湯。腹脹脈浮,可以用桂枝湯稍微發汗。腹痛可以服用桂枝加芍藥湯,如果腹痛嚴重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

魏荔彤說:脈象浮緩,手腳溫熱,這看起來很像太陽經的中風,但手腳卻不能發熱,是因為脾臟本來就有濕邪,與風寒轉變為熱的邪氣混合在一起,所以不能在體表產生高熱,而是將熱蓄積在體內深處,這就說明病邪在太陰經,應該會像太陽經發黃一樣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這是因為熱蓄積在體內。如果小便順暢,濕邪排出,熱邪也隨之散去,所以不會出現發黃。這點在陽明篇中已經說過,在這裡再次提到,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初入陽明經。如果脾臟本來就有濕邪,就不能形成胃實證。表邪轉為熱邪進入體內,只會導致發黃。胃實證是體內津液耗竭、盛熱實邪的表現。但如果體內有濕邪,濕邪也是津液的一種,所以無法形成胃實證,反而形成發黃。等到七八天,熱邪已經耗盡津液,才會轉變成胃實證,以大便堅硬為驗證。張仲景在陽明篇中認為這是陽明病,病因與太陰病截然不同。這個條文也是由太陽經初入體內開始,但病邪最終沒有歸入陽明經,所以張仲景指出是太陰脾臟有實邪。當風寒轉為熱邪傳入時,因為脾臟本來有濕邪,熱邪就像煙霧進入水中一樣,都會趨向脾臟作亂,所以不能發黃。以上所說都與陽明篇相同,但這裡到了七八天,不僅大便不硬,反而出現煩躁不安、腹瀉一天十幾次,這是因為病邪初入體內相同,但病邪的去向不同。熱勝過濕,就會形成胃實證、大便堅硬;濕勝過熱,濕邪會滯留,熱邪則想散出,就會形成脾實證、腹瀉。這是區分胃實證和脾實證的關鍵,不外乎是濕熱二字。濕邪是陰邪,性質凝滯,可以滯留;熱邪是陽邪,性質迅速,必然想向外散出。小便不能完全排出濕邪,又不能發黃,熱邪從何處散出呢?必然是隨著濕邪下流,從大便排出。平時積存在體內的腐敗物質,都會隨著腹瀉排出,勢不可擋。這就是脾實證屬於太陰,胃實證屬於陽明的區別,關鍵在於濕熱的消長,由此區分兩條經脈的病症。這兩條條文中都沒有開立方藥,因為陽明病是胃實證,應該用承氣湯類藥物隨症加減;太陰病是脾實證腹瀉,在腹瀉之前,應該如何除濕燥土?腹瀉之後,應該如何補中益脾?或者同時除濕清熱,這都要看醫生的仔細斟酌。而且如果通過腹瀉能夠將腐敗物質清除,疾病也可能自行痊癒,也就不需要用藥治療了。

喻昌說:太陰經的脈象本來就比較緩慢,所以脈浮緩雖然與太陽經的中風相似,但手腳溫熱,就不像太陽經的發熱,更不像少陰、厥陰經的四肢冰冷。這就說明病邪在太陰經,所以不能發黃。以上所說與陽明篇的內容相同。但陽明病是胃實證,導致大便堅硬,病症又會轉入陽明經;太陰病是脾實證,導致腹瀉,排出腐敗物質,病症只屬於太陰經。到了第七、八天,出現煩躁不安、腹瀉一天十幾次,病症又與少陰病相似。但腐敗物質排出後,腹瀉就會自然停止,不像少陰病那樣煩躁不安加重、腹瀉沒有止境。況且少陰病出現煩躁腹瀉,手腳反而會溫熱,脈象從緊轉為緩和,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如果不仔細辨別,誤用四逆湯等溫補藥物,反而會增加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