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三·太陰經症 (2)
卷十三·太陰經症 (2)
1. 太陰經脈
【綱】仲景曰。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目】虞摶曰。脾氣虛而邪氣盛。故脈反實也。
【綱】仲景曰。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宜減之。以其胃氣弱。易動故也。
【目】喻昌曰。此段叮嚀。與陽明篇中互發。陽明曰不轉失氣。曰先硬後溏。曰未定成硬。皆是恐傷太陰脾氣。此曰脈弱便利。減用大黃、芍藥。又恐傷陽明胃氣也。
【綱】仲景曰。惡寒。脈微。而複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目】朱肱曰。病有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陰者。宜溫里。脈必微。或沉細。屬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理中湯也。若發熱微惡寒者。屬柴胡桂枝湯也。
鰲按。以其惡寒未罷。故宜四逆。以其脈微為無血。故宜加人參。
【綱】仲景曰。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目】朱肱曰。問古人以四日太陰症發。病在胸膈。可吐而愈。何也。答曰。不然。有太陰症。脈大胸滿多痰者。可吐之。脈大而無痰症者。可汗而已。大抵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泄之。瓜蒂梔豉。隨症施用。不可以日數拘也。
魏荔彤曰。邪自太陽。而陽明。而少陽。遞及太陰。法當還升之少陽。使由少陽之半表。透太陽之表。亦兼在陽經之治也。太陰病而脈不沉緩。卻見浮。則傳入陰經之邪。復思遠陽而去也。可急發汗。俾得外越。而病可已矣。在太陽麻黃為發汗。桂枝為解肌。此言桂枝發汗。
非發汗即解肌也。蓋用桂枝湯中芍藥。引桂姜之辛溫入陰分。而驅傳入之邪。所謂陽因陰用也。且桂芍俱能走肝。更可引太陰之邪。由少陽傳入者。還回少陽而出。此桂枝湯但見太陰脈浮即可汗。未可拘風因用桂枝。寒因用麻黃之說也。邪在太陽陽明。尚分風寒兩因之來路。
及由陽明而少陽。已不可復分。更傳太陰。豈能分風因寒因哉。再者。麻黃湯一概辛熱。不能入陰分。即寒因可辨。亦不宜用。兼之無隔少陽而驅入太陽之理。麻黃湯之力。但輕清上升。達於太陽。亦不能假少陽之道也。故不言麻黃湯。非漏也。亦非舉桂枝以概之也。知此則太陰邪之出路。
必由少陽以返太陽。而他說俱不足以惑之矣。
麻黃湯之走陰分。在營血則能入。以在太陽之表。入三陰之陰分。則不能入。以其升而不降也。此亦宜知。
【綱】仲景曰。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目】方中行曰。四肢煩疼者。脾主四肢。亦風淫末疾之明驗也。
魏荔彤曰。脈見長則邪自太陰欲還復少陽必矣。脾為臟里。經邪內陷。則症見腹滿痛。吐不能食等症。若經邪欲外出。則症見於四末。而不久於內陷可知矣。於是陽微陰澀。邪已有浸浸透至營衛之勢。兼以弦長。見少陽之門戶闢。而生髮之氣已動矣。更得四末之間。蠢然煩疼。汗出發熱。其邪純回太陽矣。邪不由太陽而去。烏能自止乎。
白話文:
[太陰經脈]
【綱】 仲景說:傷寒導致腹瀉,一天拉十幾次,脈象反而變得有力,這是死症。
【目】 虞摶說:這是因為脾氣虛弱,邪氣卻很盛,所以脈象才會反常地變得有力。
【綱】 仲景說:太陰病,脈象虛弱,患者持續腹瀉,如果需要使用大黃、芍藥等瀉藥,應該減少用量,因為患者的胃氣虛弱,容易受到藥物影響。
【目】 喻昌說:這段話是提醒,與陽明篇中的內容互相呼應。陽明篇說不要讓腸道失去排氣功能,說大便會從先硬後溏,說還沒形成硬塊,都是擔心損傷太陰的脾氣。這裡說脈弱腹瀉,要減少大黃、芍藥的用量,也是擔心損傷陽明的胃氣。
【綱】 仲景說:患者怕冷,脈象微弱,又出現腹瀉,這是亡血的症狀,可以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
【目】 朱肱說:有些疾病沒有發熱但怕冷,這是屬於陰證。陰證應該溫補裡氣。脈象必然是微弱或沉細,可以用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理中湯來治療。如果發熱但微微怕冷,就屬於少陽證,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治療。
註: 由於患者怕冷的症狀還沒解除,所以適合用四逆湯來溫補,因為脈微判斷是氣血不足,所以要加人參。
【綱】 仲景說:太陰病,脈象浮在表面,可以發汗,適合用桂枝湯。
【目】 朱肱說:有人問古人說,太陰病發作在第四天,病位在胸膈,可以催吐來治療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不是這樣的。有些太陰病,脈象大、胸悶、多痰,可以催吐。如果脈象大但沒有痰的症狀,發汗就可以了。一般來說,病在表就發汗,病在裡就攻下,病在上就催吐,病在下就通瀉。瓜蒂、梔豉等藥物,要根據病情來使用,不能被發病的日數限制住。
魏荔彤說:邪氣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再到少陽經,最後才到太陰經。治療的方法應該讓邪氣回到少陽經,從少陽經的半表位置,透到太陽經的表層,這也是在陽經進行治療。太陰病但脈象不是沉緩,反而看到是浮在表面,這是說明傳入陰經的邪氣,想要遠離陰而回到陽。應該趕快發汗,讓邪氣從體表排出,這樣病就可以痊癒了。在太陽經,麻黃湯是用來發汗,桂枝湯是用來解肌的。這裡說桂枝發汗,不是說發汗就是解肌。而是桂枝湯裡的芍藥,可以引導桂枝、生薑的辛溫藥性進入陰分,驅逐傳入的邪氣,這就是所謂的「陽因陰用」。而且桂枝、芍藥都能進入肝經,更能引導太陰經的邪氣,從少陽經傳入的,再回到少陽經而排出。所以桂枝湯只要看到太陰脈象浮,就可以發汗,不能拘泥於風證用桂枝,寒證用麻黃的說法。邪氣在太陽、陽明經時,還能區分是風邪還是寒邪,但從陽明經傳到少陽經,就無法再區分了。更何況傳到了太陰經,哪裡還能區分是風邪還是寒邪呢?再說,麻黃湯一味都是辛熱藥,不能進入陰分。就算能區分是寒邪,也不適合用麻黃湯。而且麻黃湯也沒有越過少陽,直接驅邪到太陽的道理。麻黃湯的藥力,只是輕清上升,到達太陽經,也沒辦法藉助少陽經的路徑。所以沒提到麻黃湯,不是遺漏,也不是用桂枝湯來概括所有情況。了解這一點,就知道太陰的邪氣,一定會通過少陽經返回太陽經。其他說法都不能讓人信服。
麻黃湯要進入陰分,在營血中可以進入,但從太陽經的表層,要進入三陰經的陰分,就不能進入,因為麻黃湯是上升的,不是下降的。這些道理也是應該知道的。
【綱】 仲景說:太陰經受風邪侵襲,四肢煩躁疼痛,陽脈微弱,陰脈澀滯而長,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
【目】 方中行說:四肢煩躁疼痛,是因為脾主管四肢,也是風邪侵犯肢體的明顯表現。
魏荔彤說:脈象出現「長」的表現,說明邪氣要從太陰經返回少陽經。脾在臟腑的內部,經脈的邪氣如果內陷,症狀會出現腹脹滿痛,嘔吐不能進食等。如果經脈的邪氣想要外出,症狀就會表現在四肢末端,而不會長期停留在內部。這時,陽脈微弱,陰脈澀滯,表示邪氣已經慢慢滲透到營衛之中。加上弦長的脈象,說明少陽經的門戶已經打開,生發之氣已經啟動。這時四肢末端出現煩躁疼痛,汗出發熱,說明邪氣已經完全回到太陽經了。邪氣不從太陽經排出,怎麼可能自己停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