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三·太陰經症 (3)
卷十三·太陰經症 (3)
1. 寒實結胸
【綱】仲景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目】張元素曰:太陰本症,惟腹滿自利而已。若邪迫於上,則吐而食不下也。邪迫於下,則利甚而腹滿也。上下相迫,必上下交亂,胃中空虛。法只可行溫散之劑,其病自痊。若誤下之,必在下之邪去,而在上之邪陷,有不至於胸下結硬者哉?
魏荔彤曰:邪自外感,太陽先中之;邪自內傳,太陰先受之。少陽之邪,既不能由半表而達表,必由半里而入里。而里三陰之太陰,又為三陰之表。內經云:太陰主開是也。所以少陽之邪,傳經必先及太陰,亦不離內外表里之義而已矣。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純為太陰濕土,失鎮奠之令,故症全見於腸胃肚腹之間。本為三陽之邪,陷入陰經為患。法當升散其邪,復還陽分。若以滿痛為實邪而下之,則陽愈陷而下沉,陰愈凝而不散。胸下結硬,有似太陽之結胸而在下,有似太陽之心下痞而又在上。胸下結硬,所以為太陰誤下獨見之症者如此。傷寒傳經之邪,無論在太陽為風因寒因,及遍歷三陽,皆成熱邪。復由陽而入陰。或誤下誤汗,又能變虛生寒。此病之變易莫測也。惟其為熱邪,所以作滿而能吐。若寒邪,但脹滿不食,必不能上逆為嘔吐矣。自利而時腹痛,利為挾熱,時痛亦熱邪。若寒邪,則痛隱隱無已時矣。所以知其確為熱邪也。
況凡病初得為寒,久痛多熱,亦理之常。太陽風寒之邪,傳陽明時已變熱矣。未有無所因而忽又變寒入三陰者。如謂入三陰即為寒,何以有系在太陰之發黃也?發黃亦為寒邪耶?又何以三陰篇中用苦寒之劑?仲師立法,不一而足。豈智不足耶?總由傳經與直中之邪,分路不明。故見仲師立一溫散之法,便謂傳經為寒邪;及見一恣用苦寒之法,便自己亦說不周全,遂含糊了事便罷。余不得不於三陰之首條力爭之。曰:直中有寒,傳經悉熱。(八字鐵案)此二語確乎不易。再太陽結胸痞,皆經誤下而成。亦屬風寒在表之邪,日久變熱,遂成結聚。特:風邪陽,聚於高分;寒邪陰,聚於低分。然風因寒因,俱為已變熱之邪無異也。所以陷胸瀉心內,俱有苦寒之味。今此胸下結硬,又豈能外陷胸瀉心別求門路乎?或問:仲師意在溫散,子言陷胸瀉心,何也?曰:仲師溫散,為太陰未誤下言,非為已下成胸下結硬者言也。亦如太陽未誤下,用辛溫;已誤下,用苦寒也。三陽為表,三陰為里,固矣。三陽有三陽之表裡,三陰有三陰之表裡。豈可一陽而盡表之理,一陰而盡陰之道乎?此乃傷寒中之大關鍵也。
【綱】仲景曰:寒實結胸,無熱症者,與三白小陷胸湯。為散亦可服。
白話文:
【總論】 張仲景說,太陰病的主要症狀是腹部脹滿、嘔吐、吃不下東西,大便次數增多,嚴重時還會腹痛。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治療,一定會在胸部下方出現結塊、變硬的情況。
【細目】 張元素認為,太陰病的原本症狀只有腹脹和拉肚子而已。如果邪氣向上侵犯,就會導致嘔吐和吃不下東西;如果邪氣向下侵犯,就會導致拉肚子更嚴重,同時腹部脹滿。邪氣在上下之間互相侵犯,必然會導致上下功能紊亂。此時胃中空虛,應該使用溫和發散的藥物,病自然會好轉。如果誤用瀉下的藥物,會導致在下的邪氣被清除,而在上的邪氣反而下陷,這樣一定會出現胸部下方結塊變硬的情況。
魏荔彤認為,外感邪氣時,太陽經首先受到侵犯;內傷邪氣時,太陰經首先受到影響。少陽經的邪氣,既不能從半表傳到表,必然會從半里進入里。而里三陰中的太陰經,又是三陰的表面。《內經》說,太陰主開,所以少陽的邪氣傳經時一定會先到太陰經。這也是不離內外表里的道理而已。腹脹、嘔吐、吃不下東西、拉肚子、腹痛,這些都是太陰濕土失去正常功能所致。這些症狀全都出現在腸胃肚腹之間,本來是三陽經的邪氣,陷入陰經才變成這樣。應該用升發疏散的方法將邪氣引回陽經。如果把脹滿疼痛當成實邪而用瀉下藥物,就會使陽氣更加下陷,陰氣更加凝結而不散,導致胸部下方結塊變硬。這種情況類似太陽經的結胸症,但位置更低;也類似太陽經的心下痞,但位置更高。胸部下方結塊變硬,是太陰病誤用瀉下藥物才會出現的獨特症狀。
傷寒傳經的邪氣,無論最初在太陽經是因為風邪還是寒邪,以及經歷三陽經後,都會變成熱邪。然後從陽經進入陰經,或者因為誤用瀉下或發汗藥物,又會變成虛寒的症狀。這種病變非常難以預料。如果邪氣是熱性的,就會出現腹脹且能嘔吐;如果是寒性的,則只會脹滿不吃,不會出現嘔吐。如果拉肚子,且時常腹痛,則表示是熱邪;如果是寒邪,則腹痛會隱隱作痛,不會時有時無。所以,可以確定這是一種熱邪。
而且,一般疾病初期都是寒性的,久病多為熱性,這也是常理。太陽經風寒的邪氣,傳到陽明經時就已經變成熱邪了。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又變成寒邪進入三陰經。如果說進入三陰經就是寒邪,那麼為什麼還會有太陰發黃的症狀呢?難道發黃也是寒邪嗎?而且,三陰篇中也使用了苦寒的藥物,張仲景的立法多種多樣,難道是他的智慧不足嗎?總是因為對傳經和直接侵犯的邪氣沒有明確區分。
所以,看到張仲景使用溫散的方法,就認為傳經的邪氣是寒邪;看到張仲景使用苦寒的方法,自己也說不清楚,就含糊了事。我不得不在此強調:直接侵犯的邪氣有寒性,傳經的邪氣都是熱性的。這是千真萬確的定論。再說,太陽經的結胸症和痞滿症,都是誤用瀉下藥物造成的,也是風寒之邪在表日久變成熱邪,然後結聚而成。只是風邪屬陽,結聚在上;寒邪屬陰,結聚在下。但是,無論是風邪還是寒邪,都已經變成熱邪了。所以,陷胸湯和瀉心湯中都有苦寒的藥味。現在這個胸部下方結塊變硬的症狀,難道能跳出陷胸湯和瀉心湯的治療範疇嗎?
有人問:張仲景的意思是使用溫散的方法,你說要用陷胸湯和瀉心湯,這是怎麼回事?我說:張仲景的溫散方法是針對太陰病沒有誤用瀉下藥物的情況說的,不是針對已經誤用瀉下藥物而出現胸部下方結塊變硬的情況。就像太陽病沒有誤用瀉下藥物時,用辛溫的藥物;已經誤用瀉下藥物時,就用苦寒的藥物一樣。三陽經是表,三陰經是里,這個道理是正確的。但是,三陽經有三陽的表里,三陰經也有三陰的表里。怎麼能用一個陽經的概念來概括所有的表,用一個陰經的概念來概括所有的里呢?這才是傷寒病中的關鍵問題。
【總論】 張仲景說,寒實結胸,沒有發熱症狀的,可以用三白小陷胸湯,這種方法有疏散作用,也可以服用。
【細目】 柯琴認為,太陽經的表熱還沒有解除就誤用瀉下藥物,導致熱邪與寒水結在一起,形成熱實結胸。太陰病腹脹時痛,卻誤用瀉下藥物,導致寒邪與寒性藥物結在一起,形成寒實結胸。所謂沒有發熱症狀,是指沒有四肢煩躁疼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