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三·太陰經症 (4)
卷十三·太陰經症 (4)
1. 寒實結胸
【目】柯琴曰。太陽表熱未除而反下之。熱邪與寒水相結。成熱實結胸。太陰腹滿時痛而反下之。寒邪與寒藥相結。成寒實結胸也。無熱症者。不四肢煩疼也。
白話文:
柯琴說:太陽經的表證熱邪還沒解除,反而用攻下的藥物,熱邪就會和體內的水濕結合,形成熱實結胸。太陰經的腹脹滿、時常疼痛,反而用攻下的藥物,寒邪就會和寒涼的藥物結合,形成寒實結胸。沒有發熱症狀的人,就不會出現四肢煩躁疼痛的現象。
2. 腹滿腹痛
【綱】仲景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目】朱肱曰: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藥湯,甚者加大黃。桂枝加芍藥,即是小建中也。仲景云:太陰脈弱自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其人胃虛,陽氣易動之故。下利者,先煎芍藥十餘沸。
腹痛有二症:有熱痛,有冷痛。尺脈弦,腸鳴泄利而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陰症腹痛,即四逆散、四逆加芍藥湯;腹痛小便不利者,真武湯;關脈實,腹滿大便秘,按之而痛者,熱痛也。桂枝加大黃黃連湯、大承氣湯。
太陰大約可溫,然須有積,方可下也。何謂積症?太陰腹滿時痛,胸膈不快,䐜滿閉塞,唇青,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或腹痛,此名太陰也。近人都不識陰症,才見胸膈不快,便投熱藥,非其治也。大抵陰症者,由冷物傷脾胃,陰經受之也,主胸膈脹䐜,面色及唇,皆無色澤。
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亦不因嗜欲,但內傷冷物,或損動胃氣,遂成陰症,復投巴豆之類,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經一二日,遂致不救,蓋不知寒中太陰也。
問:萬一飲食不節,寒中陰經,何法以治?曰:理中加青皮、陳皮,一二劑,胸膈即快。枳實理中丸、五積散。太陰脾經,主胸膈滿。《甲乙經》曰: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則入腑,陰受則入臟。入腑則身熱不時,上為喘呼;入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腹脹滿者,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最良。仲景論太陽病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吐後腹脹滿者,調胃承氣湯。
成無己曰:腹滿者,俗謂之肚脹也。華佗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謂入腑也。是在腹,猶未全入里也。雖腹滿為里症,亦有淺深之別。《經》曰: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是其未全入腑;若大滿大實,
堅有燥屎,自可下之,雖四五日不害,謂之邪氣已入腑也。傷寒邪入腹,是里症已深,故腹滿乃可下。如《經》曰: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少陰症腹脹不大便者,
急下之。諸如此者,皆為里症是也。雖曰:腹滿痛為實,然腹滿不減則為實,可下;腹滿時減則為虛,不可下,以溫藥和之。蓋虛氣留脹,亦為之脹,但比之實者,不至堅痛也。
王肯堂曰:結胸從心下起至少腹硬滿而痛,與腹滿類也。然結胸按之痛,手不可近;腹滿痛舉按常痛,手近不甚也。痞亦從心下起至少腹,亦與腹滿類也。然痞或止留心下,腹滿但在腹之中也。邪入里與正搏,則為腹痛,所以痛有異。腹痛屬裡,正太陽腹不痛,少陽亦胸脅痛而無腹痛。
白話文:
腹滿腹痛
【總論】
張仲景說:太陰病的症狀是腹部脹滿、想吐、吃不下東西,大便次數多且稀,有時候肚子自己會痛。如果用瀉下的藥,可能會導致胸部下方產生硬結。
【細論】
朱肱說:本來是太陽病,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因此造成腹部脹滿且時常疼痛。這是因為身體同時有表證和裡證,所以張仲景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就加大黃。桂枝加芍藥湯其實就是小建中湯。張仲景說,如果太陰病脈象虛弱,大便次數多且稀,如果必須用大黃、芍藥等藥,藥量要減少,因為病人胃氣虛弱,陽氣容易浮動。對於腹瀉的病人,要先煎芍藥十餘次再服用。
腹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熱痛,一種是冷痛。如果尺脈呈現弦象,伴隨腸鳴、腹瀉而疼痛,那就是冷痛。用小建中湯治療效果不好時,可以用小柴胡湯。陰證的腹痛,可以用四逆散或四逆加芍藥湯。如果腹痛同時小便不順暢,可以用真武湯。如果關脈脈象充實,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暢,按壓時會疼痛,那就是熱痛,可以用桂枝加大黃黃連湯或大承氣湯治療。
太陰病大多可以用溫熱藥治療,但是必須有積滯才能用瀉下的藥。什麼是積滯呢?太陰病腹部脹滿,時常疼痛,胸部和膈膜部位感到不舒服,肚子脹滿閉塞,嘴唇發青,手腳冰冷,脈象沉細,精神不佳,或者有腹痛,這就是太陰病的症狀。現在的人大多不認識陰證,只要看到胸部和膈膜部位不舒服,就使用熱性藥物,這是不對的。一般來說,陰證是由於吃了寒冷的食物損傷脾胃,導致陰經受損。主要症狀是胸部和膈膜部位脹悶,臉色和嘴唇都沒有光澤。
手腳冰冷,脈象沉細,精神不佳,也不是因為嗜欲導致,而是因為吃了寒冷的食物損傷脾胃,或是擾動了胃氣,於是形成陰證。如果再使用巴豆之類的瀉下藥,會導致胸部和膈膜部位更不舒服,甚至會嘔吐和腹瀉,經過一兩天就會導致無法挽救,這是因為不了解是寒邪傷了太陰病。
有人問,如果飲食不注意,寒邪傷了太陰經,要如何治療?回答說:可以用理中湯加青皮、陳皮,服用一兩劑,胸部和膈膜就會感到舒暢。或是用枳實理中丸,或是五積散來治療。太陰脾經主要掌管胸部脹滿。甲乙經說,外來的邪氣侵襲人體,陽氣會受到影響,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陰氣會受到影響。陽氣受到影響會進入腑,陰氣受到影響會進入臟。進入腑就會發熱,甚至會出現喘息。進入臟就會肚子脹滿閉塞,大便不成形,時間久了會出現腸道疾病。
腹部脹滿是陰陽不協調的表現,可以用桔梗半夏湯治療。張仲景說,太陽病發汗後,出現腹部脹滿,可以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來治療。用瀉下藥後,出現心煩、腹部脹滿、躺臥不安,可以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嘔吐後,出現腹部脹滿,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成無己說,腹部脹滿俗稱肚子脹。華佗說,傷寒病第一天在皮膚,第二天在肌肉,第三天在肌膚,第四天在胸部,第五天在腹部,第六天進入胃。進入胃就是進入腑。病在腹部,還沒有完全進入裡。雖然腹部脹滿是裡證,但也有深淺之分。經文說,表證已經解除,但裡證沒有消除,即使不是非常脹滿,也可能產生寒熱,這樣病就無法痊癒。這是因為病邪還沒有完全進入腑。如果非常脹滿且有便秘,可以瀉下,即使四五天也沒關係,這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腑了。傷寒邪氣進入腹部,表示裡證已經很深了,所以腹部脹滿才可以用瀉下藥。如果經文說,發熱沒有潮熱的現象,就不能使用承氣湯。如果腹部非常脹滿,大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本來是太陽病,醫生反而用瀉下藥,造成腹部脹滿時常疼痛,這屬於太陰病,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如果脹滿疼痛嚴重,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少陰病腹脹且大便不通,要趕快瀉下。這些都屬於裡證。雖然說腹部脹滿疼痛是實證,但腹部脹滿沒有減輕就是實證,可以瀉下。如果腹部脹滿時好時壞就是虛證,不可以瀉下,應該用溫藥調和。因為虛弱之氣也會導致腹脹,只是不像實證那樣堅硬疼痛。
王肯堂說,結胸病是從心下開始,一直到小腹都硬滿疼痛,這和腹滿很相似。但是結胸病按壓時會很痛,手碰都碰不得。腹滿病是按壓時會痛,但手靠近時不會那麼痛。痞證也是從心下開始,一直到小腹,和腹滿很相似。但是痞證可能只停留在心下部位,腹滿則是在整個腹部。邪氣進入身體和正氣搏鬥就會導致腹痛,所以疼痛的原因也不同。腹痛屬於裡證。正太陽病不會腹痛,少陽病是胸脅疼痛,也沒有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