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首·總論 (6)

回本書目錄

卷首·總論 (6)

1. 六經主症

鰲按。此篇非六經無歸者,以並錄六經之首,故亦列總論中。

【綱】仲景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目】李杲曰:「治不可越經。假令治太陽陽明,不可遺太陽而只用陽明藥。余仿此。用三陽經藥解後,身反覆重者,若煩,則是有陽明也;若不煩而反覆輕者,知不傳三陰也。不傳三陰,則為解也。大抵三陰之體靜重,與濕相同。傷寒五日後,發熱無汗,謂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

三日前,謂內有水穀,故汗之。太陽禁忌: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是謂犯本,則邪氣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輕也。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大便不可易動,動之是謂動血,此犯之重也。在表不可下,下之是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而惡風惡寒頭痛,待表症悉罷,方可下之也。

脈浮緊者,犯之必結胸;脈浮緩者,犯之必痞氣。戰而汗解者,太陽也;不戰有汗而解者,陽明也;不戰無汗而解者,少陽也。若先瘥經,必不爾矣。太陽傳陽明,其中或有下症,陽明症反退,而熱兼不渴,卻退顯少陽症,是知可解也。太陽知可解者,為頭不痛,項不強,肢節不痛,則知表易解。陽明知可解者,為不發熱惡寒,知里易解也。少陽症知可解者,寒熱日不移時而作,邪未退也。若用柴胡而移其時,並氣移於血,血移於氣,是邪無可容之地,知可解也。病有里傳表者: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至於大實痛者,胃也,桂枝加大黃湯。己傳戊所以為里傳表,即名誤下傳也。傷寒誤下,變無定體;雜病誤下,變有定體。何則?傷寒自外而入,陽也;陽主動。雜病自內而出,陰也;陰主靜。動者犯之,其變無窮;靜者犯之,其變止痞與腹脅痛而已。故變無窮者為重,痞與腹脅痛者為輕也。」

李梴曰:「太陽經症:頭疼身熱脊強,此太陽正病也。以後凡言太陽症,即頭疼身熱脊強也;凡言表症者,亦即太陽症也。各經仿此。陽從下起,三陽之長曰太陽。脈尺寸俱浮,浮緊傷寒,浮緩傷風。太陽受病,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頭者諸陽之會,氣病則麻,血病則痛。身熱者,寒客皮毛,鬱閉其陽而後發熱。雖人身正氣,鬱則為邪為熱,熱雖甚不死,蓋傷寒始於寒而終成於熱也。惟不發熱而但惡寒者,邪發於陰也。或熱多寒少,或不大便而泉清頻數,或熱結膀胱而溺澀,或汗多便難,或汗後不解,或汗漏不止,或過經不解,或蓄血發黃,或喘或吐,皆太陽所主。」

鰲按。仲景立論,每經各舉其主脈主症,以為一經之提綱。雖病有變遷,而苟未離此經,即不離此主脈主症,其大較也。

【綱】仲景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白話文:

[六經主症]

總論:

此篇不是討論六經之外無處歸屬的疾病,而是將六經的起始症狀一起記錄,所以也放在總論中。

太陽病:

  • 重點: 仲景說,太陽病的特徵是脈浮、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並且怕冷。
  • 說明: 李杲說,治療疾病不能跨越經脈。例如,治療太陽和陽明病時,不能忽略太陽病而只用陽明病的藥。其他情況也是如此。使用治療三陽經的藥後,如果身體反覆感到沉重,並感到煩躁,那就是陽明病的症狀。如果不煩躁而反覆感到輕鬆,就知道病沒有傳到三陰經,這表示病情正在好轉。三陰經的性質通常是靜止沉重的,與濕氣類似。傷寒五天後,如果發燒沒有汗,表示身體的津液被消耗,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三天前,如果體內有水穀,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太陽病有個禁忌,就是小便不利時,不能再用利尿的方法。這叫做「犯本」,會使邪氣深入體內難以解除。這算是犯禁比較輕的情況,所以五苓散不能隨便使用。大便也不能輕易變動,變動會導致出血,這算是犯禁比較重的情況。在表證時不能用瀉下的方法,否則會犯禁,這是最嚴重的情況。如果用了瀉下後出現怕風怕冷頭痛等症狀,必須等到表證完全消失才能用瀉下的方法。 脈象浮緊,如果用了瀉下,容易導致結胸;脈象浮緩,如果用了瀉下,容易導致痞氣。如果發冷戰然後出汗病就好了,這是太陽病。不發冷戰而有汗病就好了,這是陽明病。不發冷戰沒有汗病就好了,這是少陽病。如果先好了其他經脈的病,就不會出現這些情況。太陽病傳到陽明病,其中可能會有瀉下的症狀,陽明病的症狀反而減退,同時發熱但卻不口渴,然後又出現少陽病的症狀,這表示病是可以痊癒的。如果知道太陽病快好了,會出現頭不痛、脖子不僵硬、肢體不疼痛的現象。如果知道陽明病快好了,會出現不發燒、不怕冷的現象。如果知道少陽病快好了,會出現寒冷和發熱不再定時發作的現象,表示邪氣正在消退。如果使用了柴胡湯,而寒熱發作的時間改變了,而且病邪從氣轉到血,又從血轉到氣,就表示邪氣已經沒有容身之處,這表示病是可以痊癒的。 疾病有從裡傳到表的,例如,太陽病如果反用了瀉下的方法,因此出現腹部脹滿時而疼痛的症狀,屬於太陰病,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如果腹部脹滿而且疼痛劇烈,屬於胃病,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這是已經從戊經傳到了己經,所以稱為裡傳表,也就是誤用瀉下造成的。傷寒誤用了瀉下,變化無常。雜病誤用了瀉下,變化相對固定。原因是,傷寒從外而入,屬於陽,陽主動;雜病從內而出,屬於陰,陰主靜。動的病如果誤用瀉下,變化無窮;靜的病如果誤用瀉下,變化只會停留在痞氣和腹脅痛。所以變化無窮的病情比較嚴重,痞氣和腹脅痛的病情比較輕微。
  • 李梴的觀點: 太陽經的症狀是頭痛、身體發熱、脊椎僵硬,這是太陽病的主要症狀。以後凡是說到太陽病的症狀,指的就是頭痛、身體發熱、脊椎僵硬。凡是說到表證,指的也是太陽病的症狀。其他經脈的症狀也是如此。陽氣從下往上走,三陽經中最長的是太陽經。脈象是寸關尺都浮,浮緊的脈象是傷寒,浮緩的脈象是傷風。太陽經受病,通常在一兩天內發作,因為它的脈絡上連到風府穴,所以會出現頭頸疼痛、腰背僵硬的症狀。頭部是諸陽經匯集的地方,氣血失調會導致麻木或疼痛。身體發熱是因為寒邪侵入皮膚毛孔,阻礙了陽氣的運行。即使人體正氣受到抑制,也會變成邪氣和熱。熱雖很嚴重也不會致死,因為傷寒是由寒開始,最終變成熱。只有不發熱而只是怕冷的,是邪氣發於陰經。其他的症狀,例如發熱多怕冷少,或者大便不通但小便頻繁清澈,或者熱邪結於膀胱導致小便不暢,或者出汗多卻大便困難,或者出汗後病情沒有好轉,或者汗流不止,或者病程超過正常時間沒有好轉,或者體內有瘀血導致發黃,或者氣喘或嘔吐,這些都是太陽經所主的症狀。
  • 鰲的按語: 仲景的理論是,每條經脈都會列舉其主要脈象和症狀,作為該經脈的提綱。即使病情有所變化,只要沒有脫離該經脈,就不會脫離該經脈的主要脈象和症狀。這是一個大概的原則。

陽明病:

  • 重點: 仲景說,陽明病的特徵是胃腸功能實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