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首·總論 (7)

回本書目錄

卷首·總論 (7)

1. 六經主症

【目】 李杲曰:陽明症,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不惡風寒而自汗,或惡熱,脈尺寸俱長,白虎湯主之。陽明禁忌,不當發汗,不當利小便,以竭其津液,致生蓄血症。惟當益津液為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液者,連須蔥白湯是也。汗多亡陽,下多亡陰;小便重利之,走氣。

三者之變雖異,亡津液一也。汗者,本所以助陽也。若陽受陰邪,寒結無形,須當發去陰邪以復陽氣,所謂益陽而除風寒也。若陰邪已去而復汗之,反傷陽也。經曰:「重陽必陰,故陽去自亡。」汗多亡陽,此之謂也。下者,本所以助陰也。若陰受陽邪,熱結有形,須當除去其敗壞者以致新陰。

所謂益陰而除火熱也。若陽邪已去而復下之,反亡陰也。經曰:「重陰必陽,故陰氣自亡。」下多亡陰,此之謂也。汗不嫌早,非預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謂當午前為陽分,當發其汗;午後陰分,不當發汗。故曰:「汗無太早,汗不嫌早,是為善攻。」下不嫌晚,非待久之晚,謂當巳後為陰分。

當下之;巳前陽分,不當下。故曰:「下無太晚,下不嫌晚,是為善守。」汗本亡陰,以其汗多,陽亦隨陰而走;下本瀉陽,以其下多,陰亦隨陽而走。故曰:「汗多亡陽,下多亡陰也。」若犯發汗,多蓄血上焦,為衄。若犯利小便,多蓄血下焦,為發狂,其人如狂也。傷寒有九經。

何謂也?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為六也。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是為三也。非九而何?陽明者,太陽、少陽皆入於胃,故曰「正陽陽明」也。前三經者,陽明自病,不入於裡,謂之在經,不為正陽陽明矣。三陽從中治,何謂也?太陽陽明,大承氣湯;

少陽陽明,小承氣湯;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湯。以汗症言之,以少陽居其中。謂太陽症為表,當汗;陽明症為里,當下。少陽居其中,故不從汗下,以小柴胡湯從少陽也。以下症言之,陽明居其中。謂太陽經血多氣少;陽明經氣血俱多;少陽經氣多血少。若從太陽下,則犯少陽;

若從少陽下,則犯太陽,故止從陽明也。此三陽合病,謂之「正陽陽明」,不從標本,從乎中也。緣陽明經居太、少陽之中,此經氣血俱多,故取居其中而不從太陽、少陽也。陽明自病,調胃承氣湯;三陽並病,白虎湯,是從乎中也。如何是「入陰可下」?答曰:陽入於陰者可下,非入太、少、厥陰之三陰,

乃入三陽也。三陽亦非太、少、陽明之三陽,乃胃與大小腸之三陽也。三陽皆為腑,以其受盛水穀,傳導有形,故曰「入乎陰」也。仲景云:「已入腑者可下」是也。仲景太陽陽明,大承氣;少陽陽明,小承氣;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是三陽已入於臟者,泄之也。太陰,桂枝湯;少陰,

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當歸四逆湯。是三陰未入於腑者,汗之也。

白話文:

【六經主症】

李杲說,陽明病的症狀是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孔乾燥、無法安睡、不畏懼風寒卻自己出汗,或反而怕熱,脈象呈現寸關尺都強而有力。這種情況應該用白虎湯治療。治療陽明病的大忌,就是不能用發汗或利小便的方式,這樣會耗竭身體的津液,導致產生蓄血的病症。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增加津液,因為陽明病屬於火熱燥熱的性質。增加津液可以使用連須蔥白湯。汗出過多會使陽氣耗損,瀉下過多會使陰液耗損,利小便過多會使氣機運行散亂。

這三種狀況的變化雖然不同,但都是導致津液耗損。出汗本來是為了輔助陽氣,如果陽氣受到陰邪侵襲,寒邪凝結而無形,就必須發散陰邪來恢復陽氣,這就是所謂的「補益陽氣而驅除風寒」。如果陰邪已經去除,卻又再次發汗,反而會損傷陽氣。醫書上說:「陽氣過盛必定轉為陰」,所以陽氣過度耗損就會衰亡。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損,就是這個意思。瀉下本來是為了輔助陰液,如果陰液受到陽邪侵襲,熱邪凝結而有形,就必須清除體內腐敗的物質來產生新的陰液,這就是所謂的「補益陰液而驅除火熱」。如果陽邪已經去除,卻又再次瀉下,反而會耗損陰液。醫書上說:「陰氣過盛必定轉為陽」,所以陰氣過度耗損就會衰亡。瀉下過多會導致陰液耗損,就是這個意思。發汗不必過於急迫,這裡的「早」不是指時間上的早晚,而是指當天時段的早晚。應該在上午陽氣旺盛的時候發汗,下午陰氣旺盛的時候不宜發汗。所以說發汗不宜太早,但也不用太晚,這樣是善於攻邪的方法。瀉下也不必過於急迫,這裡的「晚」也不是指時間上的遲早,而是指當天時段的早晚。應該在下午陰氣旺盛的時候瀉下,上午陽氣旺盛的時候不宜瀉下。所以說瀉下不宜太晚,但也不必太早,這樣是善於守護身體的方法。出汗本身就會耗損陰液,因為汗出過多,陽氣也會隨著陰液而散失。瀉下本身就會耗損陽氣,因為瀉下過多,陰液也會隨著陽氣而散失。所以說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損,瀉下過多會導致陰液耗損。如果犯了發汗的禁忌,容易導致血液積聚在上焦,形成流鼻血;如果犯了利小便的禁忌,容易導致血液積聚在下焦,產生狂躁的症狀,讓人像發狂一樣。傷寒有九種變化,這是怎麼回事呢?包括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六經,還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和正陽陽明這三種合病,總共是九種變化。陽明病是由於太陽和少陽的病邪都侵入胃部所致,所以稱為「正陽陽明」。前三種情況(太陽、少陽、陽明)是陽明自己發病,沒有深入到體內,屬於在經絡的病,不是正陽陽明。

三陽經的病應該從中間的陽明經治療,這是什麼意思呢?太陽陽明合併的病用大承氣湯,少陽陽明合併的病用小承氣湯,正陽陽明用調胃承氣湯。從發汗的角度來說,少陽經處於中間,太陽經的病屬於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陽明經的病屬於裡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而少陽經處於中間,所以不宜發汗或瀉下,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少陽經的病。從瀉下的角度來說,陽明經處於中間,太陽經的血多氣少,陽明經的氣血都多,少陽經的氣多血少。如果從太陽經瀉下,就會侵犯少陽經;如果從少陽經瀉下,就會侵犯太陽經。所以只能從陽明經瀉下。這三陽經合併的病,稱為正陽陽明,不從表裡的角度來治療,而是從中間陽明來治療。因為陽明經位於太少陽的中間,而且氣血都多,所以選擇從陽明經入手,而不從太陽或少陽入手。陽明自己發病,用調胃承氣湯;三陽經合併的病,用白虎湯。這都是從中間入手治療的方法。如何判斷病邪已經入陰而可以瀉下呢?答案是:陽邪進入陰的時候才可以瀉下。這裡的陰不是指太陰、少陰、厥陰這三陰,而是指三陽經的腑,也就是胃、大腸、小腸。三陽經都屬於腑,它們負責容納水穀,傳導有形的物質,所以說,陽邪深入到腑就叫做「入乎陰」。醫學典籍《傷寒論》中說:「病邪已經進入腑,就可以瀉下。」指的就是這種情況。醫學典籍《傷寒論》中提到的太陽陽明病用大承氣湯,少陽陽明病用小承氣湯,正陽陽明病用調胃承氣湯,都是指三陽的病邪已經深入到腑,所以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清除。太陰病用桂枝湯,少陰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病用當歸四逆湯,都是指三陰的病邪還沒有深入到腑,所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