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首·總論 (7)

回本書目錄

卷首·總論 (7)

1. 半表半裡症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頭痛。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症。悉入在裡矣。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目】成無己曰。邪之客於表者為寒。邪與陽相爭則為寒矣。邪之入於裡者為熱。邪與陰相爭則為熱矣。邪在半表裡。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是以往來寒熱。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半在表半在裡。則寒熱亦半矣。邪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在裡者。

必盪滌以取利。其餘不外不內。半表半裡。又非發汗所宜。又非吐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小柴胡是也。

戴原禮曰。論中有曰太陽經病者。太陰經病者。有曰傷寒者。中風者。有但曰厥者。下利者。有但曰病者。有但曰某經者。蓋以邪中其經。故以經名之。非特謂傷寒之候。謂兼有雜病也。凡云傷寒而不云經者。故非雜病也。謂六經俱有之症。難以一經拘之。中風亦然。凡云下利及厥。

與夫稱病人等名症者。謂六經、傷寒、中風、雜病等候。俱有是症也。善治病者。須要詳辨。太陽傳經之邪。各經直中之邪。曾無汗吐下之症。火逆、水噴之症。結胸、發黃、血滯、痞利、厥逆之症。如中風、傷寒、雜病之候。一切之疾。不拘六經。但分表裡。蓋六經俱有表裡二症。

但有表症。即發汗。但有里症。即攻下。或表裡症俱見。則宜以攻裡發汗之藥。分表裡病症多少用之。病在半表裡。和解之。此傳經之治也。雜病寒症在表者。辛溫汗之。寒中里者。大熱救之。亦在明其表裡而已。

李梴曰。凡病或渴或不渴。或胸中煩不煩。或嘔不嘔。或腹脅痛不痛。或咳。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少陽所主也。或煩或嘔者。邪在表。方傳裡也。若見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胸脅緊滿。脈弦數。即是半表半裡。脈大胸滿。多痰。或挾宿食。可吐。百問云。氣浮上部。

填塞心胸。頭痛多涎。此吐症也。經云。其高者因而越之。脈雖大。無甚痰者。不可吐。只宜和解。

2. 表裡俱見症

【綱】仲景曰。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目】朱肱曰。傷寒表症當汗。里症當下。不易之法也。發表攻裡。本自不同。桂枝承氣。安可並進。然使病人脈浮而大。是表症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即當下。此是表裡俱見。五苓散主之。若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是里症。當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

仍在表也。當鬚髮汗。此是兩症俱見。即未可下。宜與桂枝。若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里症當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即當汗。此兩症俱見。仲景所謂半在表半在裡也。小柴胡主之。若太陽病。表症未除。醫數下之。遂挾熱而利不止。心下痞硬。

仲景謂之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用桂枝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湯。煩躁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此陽明症也。

則脈反浮而緊。是表裡俱見。不可汗下。宜梔子豉湯吐之。此仲景治傷寒有表復有里之法也。

王好古曰。大柴胡湯。治表裡內外俱熱之症。治有表者。或脈浮。或頭痛。或惡風。或惡寒。四症中有一二尚在者。乃十三日過經不解是也。治有里者。或譫語。或妄見。或擲手揚視。此皆里之急者也。若欲汗。則里症已急。欲下。則表症尚在。通用大柴胡湯

3. 無表裡症

【綱】仲景曰。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朱肱曰。傷寒四五日後。以至過經。無表症。又無里症。未可下者。皆可用小柴胡隨症加減治之。以至十餘日亦可用。十餘日外。用小柴胡不愈者。若大便硬。看症可下。則用大柴胡下之。以過經。其人稍虛。當下者。用大柴胡則穩。恐承氣太緊。病人不禁也。如病人無表裡症。

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可用大柴胡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屬抵當湯

柯琴曰。傷寒七日不愈。陽邪入陰矣。目不了了。晴不和。何以故。身微熱。是表症已罷。不煩躁。是里症未見。無表裡症也。惟不大便而內實。斯必濁邪上升。陽氣閉塞。下之而濁陰出下竅。清陽走上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