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首·總論 (7)

回本書目錄

卷首·總論 (7)

1. 半表半裡症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頭痛。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症。悉入在裡矣。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目】成無己曰。邪之客於表者為寒。邪與陽相爭則為寒矣。邪之入於裡者為熱。邪與陰相爭則為熱矣。邪在半表裡。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是以往來寒熱。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半在表半在裡。則寒熱亦半矣。邪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在裡者。

白話文:

【綱】仲景曰:傷寒病發五六日,病人頭痛、出汗、微微發冷、手腳冰冷、心下飽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燥、脈象沉細,這就是陽氣微弱,寒邪結聚於體內的症狀。這表示既有表症,也有裡症。脈象沉細,說明寒邪已侵入內裡。出汗,說明陽氣微弱,寒邪結聚。假如純粹是陰寒結聚,就不會再出現表症,寒邪完全進入內裡了。所以這個病症屬於半表半裡的狀態。雖然脈象沉細,但不能歸類為少陰病。因為少陰病不會出汗,而這個病人頭上出汗,所以可以確定不是少陰病。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假如效果不佳,只要大便排出後就能痊癒。

【目】成無己曰:寒邪客於肌表,就是寒症。寒邪與陽氣相爭就會產生寒症。寒邪侵入內裡,就是熱症。寒邪與陰氣相爭就會產生熱症。寒邪處於半表半裡,在外面與陽氣爭鬥而表現為寒症,在裡面與陰氣爭鬥而表現為熱症。所以患者會出現往來寒熱的症狀。寒邪多在表層,寒症就多;寒邪多在內裡,熱症就多;寒邪半在表半在裡,寒熱症狀也就各占一半。寒邪在表層,就會使身體發汗;寒邪在內裡,就會……。

必盪滌以取利。其餘不外不內。半表半裡。又非發汗所宜。又非吐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小柴胡是也。

戴原禮曰。論中有曰太陽經病者。太陰經病者。有曰傷寒者。中風者。有但曰厥者。下利者。有但曰病者。有但曰某經者。蓋以邪中其經。故以經名之。非特謂傷寒之候。謂兼有雜病也。凡云傷寒而不云經者。故非雜病也。謂六經俱有之症。難以一經拘之。中風亦然。凡云下利及厥。

與夫稱病人等名症者。謂六經、傷寒、中風、雜病等候。俱有是症也。善治病者。須要詳辨。太陽傳經之邪。各經直中之邪。曾無汗吐下之症。火逆、水噴之症。結胸、發黃、血滯、痞利、厥逆之症。如中風、傷寒、雜病之候。一切之疾。不拘六經。但分表裡。蓋六經俱有表裡二症。

白話文:

要清除病邪才能獲益,其他情況既不屬於表證也不屬於裡證,介於表裡之間,既不適合發汗,也不適合吐瀉,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柴胡就是這種藥物。

戴原禮說,醫書中提到的太陽經病、太陰經病,以及傷寒、中風,還有單獨提到的厥、下利、病等等,都是指邪氣侵犯了某個經脈,因此用經脈名稱來命名,並不單指傷寒的症狀,而是指兼有其他疾病。凡是提到傷寒但沒有提到經脈的,就不是雜病,而是六經都有的症狀,難以用單一經脈來概括。中風也是如此。凡是提到下利、厥,以及稱呼病人等症狀的,是指六經、傷寒、中風、雜病等疾病的共同症狀。善於治療疾病的人,必須要仔細辨別。太陽經傳來的邪氣,各經脈直中的邪氣,都沒有汗吐下、火逆、水噴、結胸、發黃、血滯、痞利、厥逆等症狀,這些症狀就像中風、傷寒、雜病一樣,屬於所有疾病,不拘泥於六經,只需區分表裡,因為六經都有表裡兩種症狀。

但有表症。即發汗。但有里症。即攻下。或表裡症俱見。則宜以攻裡發汗之藥。分表裡病症多少用之。病在半表裡。和解之。此傳經之治也。雜病寒症在表者。辛溫汗之。寒中里者。大熱救之。亦在明其表裡而已。

李梴曰。凡病或渴或不渴。或胸中煩不煩。或嘔不嘔。或腹脅痛不痛。或咳。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少陽所主也。或煩或嘔者。邪在表。方傳裡也。若見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胸脅緊滿。脈弦數。即是半表半裡。脈大胸滿。多痰。或挾宿食。可吐。百問云。氣浮上部。

填塞心胸。頭痛多涎。此吐症也。經云。其高者因而越之。脈雖大。無甚痰者。不可吐。只宜和解。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有表證,就應該發汗;如果病人有裡證,就應該攻下。如果病人同時有表裡症,就應該用攻裡發汗的藥物,根據表裡病症的程度來調整藥量。如果病症介於表裡之間,就應該用和解的藥物。這就是傳經的治療方法。

對於雜病中的寒症,如果寒氣在表,就應該用辛溫發汗的藥物;如果寒氣在裡,就應該用大熱的藥物來救治。這也是要明辨表裡病症的道理。

李梴說,凡是病人出現口渴或不渴、胸悶或不悶、嘔吐或不嘔吐、腹脅疼痛或不痛、咳嗽、心悸、小便不利等症狀,都是少陽經所主治的範圍。如果病人感到煩躁或嘔吐,說明邪氣在表,將要傳入裡。如果出現耳聾、脅痛、寒熱、嘔吐伴隨口苦、胸脅緊滿、脈象弦數等症狀,就屬於半表半裡。如果病人脈象洪大、胸滿、多痰,或者伴隨宿食,就可以用吐法。

《百問》中說,如果氣往上浮,填塞心胸,頭痛伴隨多涎,這就是吐症。經書上說,如果病症在高處,就可以用越之法來治療。如果病人脈象雖然洪大,但沒有明顯痰症,就不可以吐,只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

2. 表裡俱見症

【綱】仲景曰。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目】朱肱曰。傷寒表症當汗。里症當下。不易之法也。發表攻裡。本自不同。桂枝承氣。安可並進。然使病人脈浮而大。是表症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即當下。此是表裡俱見。五苓散主之。若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是里症。當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

仍在表也。當鬚髮汗。此是兩症俱見。即未可下。宜與桂枝。若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里症當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即當汗。此兩症俱見。仲景所謂半在表半在裡也。小柴胡主之。若太陽病。表症未除。醫數下之。遂挾熱而利不止。心下痞硬。

白話文:

張仲景說,中風發燒,六七天不退還感到煩躁,有表裡症狀,口渴想喝水,但喝了水就吐,稱為水逆。

朱肱說,傷寒表證應該發汗,裡證應該下瀉,這是不可違背的原則。發散表邪和攻下裡邪,本來就不同,桂枝湯和承氣湯,不能同時使用。然而如果病人脈象浮大,這是表證應該發汗;他發熱煩渴,小便赤黃,就應該下瀉。這是表裡兼見,五苓散主治。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痛發熱,這是裡證,應該下瀉。如果病人小便清澈,就知道病不在裡,仍然在表,應該發汗。這是表裡兼見,還不能下瀉,應該用桂枝湯。如果心下滿悶,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象沉細,這是裡證應該下瀉。如果病人頭上出汗,微微發冷,手腳冰冷,就應該發汗。這是表裡兼見,張仲景所說的半在表半在裡,小柴胡湯主治。如果太陽病,表證沒有去除,醫生多次下瀉,結果帶着熱邪導致腹瀉不止,心下痞硬,……

仲景謂之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用桂枝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湯。煩躁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此陽明症也。

則脈反浮而緊。是表裡俱見。不可汗下。宜梔子豉湯吐之。此仲景治傷寒有表復有里之法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這是表裡不和的症狀。可以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這屬於太陽病,醫生卻反過來用下瀉的方法,導致腹痛。這是因為表證還沒解,而裡證又出現了。張仲景用桂枝芍藥湯來治療,如果疼痛很厲害,就加用大黃。

太陽病有桂枝的症狀,醫生卻反過來用下瀉的方法,結果瀉得不停,脈搏又急促,說明表證還沒解。病人喘氣且出汗,可以用葛根黃芩湯來治療。如果感到煩躁、口苦、腹部脹滿、喘氣、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這就是陽明症。

脈搏反而是浮而緊,這表示表裡證都存在,不能用汗法或下瀉法,應該用梔子豉湯來吐出病邪。這就是張仲景治療傷寒,針對表裡同時存在的症狀,所使用的治療方法。

王好古曰。大柴胡湯。治表裡內外俱熱之症。治有表者。或脈浮。或頭痛。或惡風。或惡寒。四症中有一二尚在者。乃十三日過經不解是也。治有里者。或譫語。或妄見。或擲手揚視。此皆里之急者也。若欲汗。則里症已急。欲下。則表症尚在。通用大柴胡湯。

白話文:

王好古說:[大柴胡湯]是用來治療表裡內外皆熱的病症。

治療表證者,可能出現脈浮、頭痛、惡風、惡寒等症狀。其中如果有1到2項症狀仍然存在,說明病程已經超過13天,但經絡尚未解開。

治療裡證者,可能出現譫語、幻覺、擲手揚視等症狀。這些都是裡證急迫的表现。

如果想要發汗,但裡證已經很急迫;想要瀉下,但表證還未完全解除。這時候,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3. 無表裡症

【綱】仲景曰。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朱肱曰。傷寒四五日後。以至過經。無表症。又無里症。未可下者。皆可用小柴胡隨症加減治之。以至十餘日亦可用。十餘日外。用小柴胡不愈者。若大便硬。看症可下。則用大柴胡下之。以過經。其人稍虛。當下者。用大柴胡則穩。恐承氣太緊。病人不禁也。如病人無表裡症。

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可用大柴胡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屬抵當湯。

白話文:

張仲景說,傷寒六七天,眼睛看不清楚,眼珠不協調,沒有表裡症狀,大便難,身體微熱,這是實證,應該急下。宜用大承氣湯。

朱肱說,傷寒四五天后,甚至過了病程,沒有表症,也沒有裡症,還不能下瀉的,都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甚至十多天也能用。十多天後,用小柴胡湯沒有好轉,如果大便硬,看症狀可以下瀉,就用大柴胡湯下瀉。過了病程,病人稍微虛弱,應該下瀉的,用大柴胡湯就比較穩妥,擔心大承氣湯太猛,病人受不了。如果病人沒有表裡症狀,發熱七八天,脈象雖然浮數,可以用大柴胡湯下瀉。假使已經下瀉,脈數不退,到六七天還沒有大便,就是有瘀血,屬於抵當湯。

柯琴曰。傷寒七日不愈。陽邪入陰矣。目不了了。晴不和。何以故。身微熱。是表症已罷。不煩躁。是里症未見。無表裡症也。惟不大便而內實。斯必濁邪上升。陽氣閉塞。下之而濁陰出下竅。清陽走上竅矣。

白話文:

柯琴說道,傷寒症狀如果在七天後仍沒有痊癒,表示體內的陽性病徵已經進入陰性部位。眼睛看不清楚,眼晴不適,為什麼呢?因為身體微微發熱,這是表症已經消失的跡象;不感到煩躁,這表示裏面的病症還沒有出現,沒有表症和裏症同時存在的情況。只有大便不通暢,並且體內有實熱,這必然會導致混濁的邪氣向上攀升,使得陽氣閉塞。如果使用下藥的方式來治療,混濁的陰邪就會從下部排出,而清揚的陽氣則會上行至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