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首·總論 (8)

回本書目錄

卷首·總論 (8)

1. 六經主症

李梴曰:陽明夾於二陽之中,陽氣盛極,故曰陽明。脈尺寸俱長;長而微洪,經病;長而沉數,腑病。太陽脈靜則不傳。如脈數急欲吐者,此寒邪變熱傳於陽明,當二三日發。以其經中客邪,故目痛鼻乾。身熱者,陽明主肌肉,邪甚則身前皆熱。不眠者,煩盛津干,胃氣不和也。

太陽未罷者,發熱惡寒。太陽已罷者,不惡寒而反惡熱,煩渴作嘔,津干便硬,或即狂言,謂之正陽明。少陽陽明:脅滿,不大便而嘔,或瘀血發黃,或下血譫語,或胸煩懊憹。皆此經所主。然亦有裡寒下利;或寒氣結積而為痼瘕者,不可不知。

柯琴曰:陽明為傳化之腑,當更實更虛。食入:胃實而腸虛。食下:胃虛而腸實。若但實而不虛,斯為陽明之病根矣。胃實不是陽明病,而陽明之為病,悉從胃實上得來,故以胃家實為陽明一經之綱領也。陽明病外症: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

【綱】仲景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目】李杲曰:少陽症:胸脅痛,往來寒熱而嘔,或咳而耳聾。脈尺寸俱弦。小柴胡湯主之。須各隨仲景本條下加減用之。少陽忌發汗,忌利小便大便,故名三禁。湯乃和解之劑。若犯之,則各隨上下前後,本變及中變與諸變不可勝數,宜詳之。如何是半表半裡?答曰:身後為太陽,是陽中之陽,陽分也。身前為陽明,為陽中之陰,陰分也。陽為表,陰為里。即太陽陽明二分,邪在其中矣。治當不從標本,從乎中治,此乃治少陽之法也。太陽膀胱,水寒也;陽明胃經,燥也。邪在其中,近後膀胱寒水,則惡寒;近前陽明燥金,則發熱,故往來寒熱也。此為三陽之表裡,非內外之表裡也。俱不可認作宜下之裡。故以此藥作和解之劑,非汗非下也。邪在榮衛之間,謂之半表裡也。太陽陽明之間,少陽居身之半表裡也。五苓散:分陰陽,膀胱經之半表裡也。理中湯:治吐瀉,上下之半表裡也。

李梴曰:少:初也。陽氣初嫩,亞於陽明,故曰少陽。脈尺寸俱弦而滑數者,陽極發厥。弦而和者,病欲散。少陽受病,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風熱上壅不利,則耳聾脅痛,寒熱往來,不食,嘔而口苦咽乾目眩。若不嘔吐而能食者,為三陰不受邪也。若身無大熱躁悶者,陽去入陰無疑矣。似瘧,婦人血結,皆此經所主。

柯琴曰:太陽主表,頭項強痛為提綱。陽明主裡,胃家實為提綱。少陽居半表半裡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奇而至當也。蓋口咽目三者,不可謂表,又不可謂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所謂半表半裡也。三者能開能闔。開之可見,闔之不可見,恰合樞機之象。故兩耳為少陽經絡出入之地。三症為少陽一經病機。兼風寒雜病而言,但見一症即是,不必悉具。

白話文:

六經主症

李梴說:陽明經夾在兩個陽經中間,陽氣最為旺盛,所以稱為陽明。脈象如果寸關尺三部都長,且長而稍微洪大,這是經絡的病變;如果長而沉數,則是臟腑的病變。太陽經的脈象如果平靜,就不會傳變到其他經絡。如果脈象數而且急,甚至想嘔吐,這表示寒邪轉為熱邪,傳到陽明經。大約會在兩三天內發病。因為邪氣侵犯經絡,所以會出現眼睛痛、鼻子乾燥、身體發熱等症狀。陽明經主肌肉,如果邪氣很盛,則身體前面都會發熱。失眠是因為煩躁盛、津液乾燥,是胃氣不和的表現。

如果太陽經的病還沒好,會有發熱、怕冷的現象;如果太陽經的病已經好了,就不會怕冷反而怕熱,會煩躁口渴想吐,津液乾燥大便硬結,甚至會胡言亂語,這稱為正陽明。少陽陽明的話,會出現胸脅脹滿、不大便卻想吐、或者有瘀血發黃、或者下血胡言亂語、或者胸悶煩躁不安等症狀,這些都屬於這個經絡所主的病症。但也有可能出現裡寒下利,或者寒氣積聚形成堅硬的腫塊,這些情況不可不知。

柯琴說:陽明是負責傳化水穀的臟腑,應該有實有虛。食物剛進入胃時,胃會變得充實,腸則空虛;食物下到腸時,胃則空虛,腸則充實。如果只有實而沒有虛,這就是陽明病的病根了。胃的充實本身不是陽明病,但陽明病的發生,都是從胃的充實而來的,所以說胃家實是陽明經的綱領。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身體發熱、自己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

少陽經的綱領

張仲景說:少陽經的病,主要表現為口苦、咽喉乾燥、眼睛昏花。

少陽經的病

李杲說:少陽經的病症,會有胸脅疼痛、時冷時熱想吐、或者咳嗽耳聾,脈象寸關尺三部都呈弦脈。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而且要根據張仲景的原文,在基礎方上進行加減。少陽經忌諱發汗、忌諱利小便、忌諱通大便,所以稱為三禁。小柴胡湯是調和陰陽的藥劑。如果犯了這些禁忌,則病症會向上向下、向前向後、發生各種變化,無法一一列舉,必須仔細考慮。什麼是半表半裡呢?答案是:身體後背屬於太陽經,是陽中之陽,屬於陽的區域;身體前面屬於陽明經,是陽中之陰,屬於陰的區域。陽為表,陰為里,也就是太陽、陽明二分。邪氣在這兩者之間,治療時不能只考慮表或裡,要從中間調和,這就是治療少陽經的方法。太陽經與膀胱相關,是寒水之性;陽明經與胃相關,是燥熱之性。邪氣在這兩者之間,接近後背的膀胱寒水,就會怕冷;接近前面的陽明燥熱,就會發熱,所以會出現時冷時熱的現象。這是三陽經的表裡關係,不是臟腑的表裡關係,不能認為是適合攻下的裡證,所以用調和的藥劑,而不是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邪氣在營衛之間,稱為半表裡。太陽和陽明之間,少陽處於半表半裡的位置。五苓散可以分陰陽,調和膀胱經的半表裡。理中湯治療吐瀉,調和上下的半表裡。

李梴說:「少」是初始的意思。陽氣剛剛開始發育,還比不上陽明經,所以稱為少陽。脈象如果寸關尺都弦而且滑數,是陽氣過盛,會發生厥逆;如果弦而平和,是病要痊癒的徵兆。少陽經受病,大約在三四天後發作。因為少陽經的脈絡循行於脅肋,並連通耳朵,所以風熱之邪向上壅塞,就會導致耳聾脅痛、時冷時熱、不想吃東西、想吐、口苦咽乾、眼睛昏花。如果沒有嘔吐卻能進食,表示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犯。如果身體沒有嚴重發熱躁悶,則陽氣已入陰,就沒有疑問了。這種情況類似瘧疾,婦女出現血瘀也屬於這個經絡所主。

柯琴說:太陽經主表,以頭項僵硬疼痛為綱領;陽明經主裡,以胃家充實為綱領。少陽經處於半表半裡的位置,張仲景特別指出口苦、咽乾、目眩為綱領,非常精闢且恰當。因為口、咽、目三者,不能說是表,也不能說是裡,而是表往裡走、裡往外出之處,也就是所謂的半表半裡。這三者能開能闔,開的時候看得見,闔的時候看不見,正好符合樞機的形象。所以兩耳是少陽經氣出入的地方。這三個症狀是少陽經的主要病機,也是兼雜風寒等其他疾病所產生的。只要出現其中一個症狀,就可以診斷為少陽病,不一定要全部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