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一·少陽經症 (4)
卷十一·少陽經症 (4)
1. 少陽經脈
【綱】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脈弦。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目】魏荔彤曰。考穴圖。大椎為督脈之穴。居身後。肺肝俞。俱屬膀胱之穴。亦次第由大椎而下。同居於背。是皆太陽行身後之道路也。於此三刺。皆泄太陽經表邪。而於肺肝膀胱之臟腑無涉。諸家牽附。總由不知刺三穴。泄經邪之義耳。
李時珍曰。脈弦為少陽。頭項強痛為太陽。眩冒結胸心下痞。則兩陽皆有也。
【綱】仲景曰。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目】喻昌曰。脈不弦大。邪微欲解之先徵也。
魏荔彤曰。少陽之脈本木形。因邪在而增助其弦長。今邪漸欲已。故脈見小弱。正為邪退之象。不可誤以為正虛脈微。妄為溫補也。
白話文:
[少陽經脈]
[綱要] 張仲景說,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脈象呈現弦脈,頭部和頸部會感到僵硬疼痛,或者會出現頭暈目眩的狀況,有時會像結胸一樣,感覺心下部位痞悶堅硬。這種情況應該針刺大椎穴下方的第一節間隙,以及肺俞穴和肝俞穴。要特別小心,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發汗,病人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狀況。如果脈象還是弦脈,而且胡言亂語的情況持續五六天沒有停止,就應該針刺期門穴。
[細目] 魏荔彤說,查閱穴位圖,大椎穴屬於督脈的穴位,位於背部。肺俞穴和肝俞穴,都屬於膀胱經的穴位,也是從大椎穴往下延伸。這些穴位都位於背部,是太陽經循行的路徑。在這裡針刺這三個穴位,都是為了疏泄太陽經表面的邪氣,與肺、肝、膀胱這些臟腑沒有關係。其他醫家將針刺這三穴的效果牽強附會,都是因為不了解針刺這三穴是在疏泄經絡邪氣的道理。
李時珍說,脈象弦細是少陽經的病象,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是太陽經的病象。出現頭暈目眩,類似結胸,以及心下痞悶的症狀,則是太陽經和少陽經都受邪氣影響的表現。
[綱要] 張仲景說,傷寒病發病三天,如果少陽經的脈象變小,表示病邪將要痊癒。
[細目] 喻昌說,脈象如果不是弦而變小,是邪氣微弱即將消退的預兆。
魏荔彤說,少陽經的脈象本來就像木的形狀,因為受到邪氣的影響而變得弦長。現在邪氣逐漸要消退,所以脈象會變小變弱,這正是邪氣退散的現象,不可以誤以為是正氣虛弱,而隨意用溫補的方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