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一·少陽經症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少陽經症 (3)

1. 少陽經脈

【目】柯琴曰:「浮弱為桂枝脈,惡風寒為桂枝症。然手足溫而身不熱,脈遲為寒,為無陽,為在臟,是表裡虛寒也。法當溫中散寒,而反二三下之,故成太陽中風之壞病,非柴胡症矣。」

【綱】仲景曰:「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弦細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症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目】朱肱曰:「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云云,以小柴胡主之者,蓋脈弦細頭痛發熱,屬少陽也。」

方中行曰:「壞病之成,不必若吐若下若溫針,一誤再誤三誤,方謂之壞病。但應與而不與,不應與而與,以致病變他症者,皆壞病也。即屢誤至再至三,而病未嘗變,雖誤又何嘗壞乎?仍以本症之法治之,治其誤,而壞痞亦同法也。所以名之為壞者,由於誤;誤必救之,救其逆而反於順也。」

故壞病不必論其重輕,視其本病,及誤壞之治,各有輕重焉。治法亦救其可救,不必震於壞誤之名,遂束手也。不能救其不可救者,固以前醫藥之咎;然人生有命,正於此可參觀矣。

【綱】仲景曰:「陽明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少陽負趺陽者,為順也。」

【目】魏荔彤曰:「仲師他處但言逆順,此獨言勝負者,知其勝負,而後可言順逆也。又獨言失而不言得,以順逆之故明,而得失瞭然矣。請申互相剋賊之義,此得失順逆之大關乎。胃之本為陽土,標為燥金,能腐化水穀。燥金之氣,為用大矣。今使少陽相火乘之,則金氣柔而不剛,

烏能熟化水穀?且有濕膩黏滯之物,烏得不留停?故人知胃土受木剋賊者多,而知燥金受相火剋賊者甚少。故特明曰:互相剋賊,示人切矣。況胃,陽土也;雖津液與水穀相溷於內,然實以津液消水穀,而又以水穀化津液,以消即為化,以化即為消,其理微妙。苟非燥金之氣流動充滿,

何以為消化乎?是此金氣,即天一至清之氣,又與津液相附而不相雜,如在天之氣、在地之氣,共一理也。有時此金氣為正氣而生津液;有時此金氣為寒燥反耗津液。此理至幻而至常。非知此,何以明陽明胃土為本、燥金為用乎?再者,脾與胃表裡,固為輸運之專司,但終在胃外斡旋,

其燥金之氣則流行胃中,而主消化之權者,何容有負而致敗乎?學者於六經標本,由此推詳得解,庶可言醫也。夫勝負之機如用兵然,必養之裕,培之厚,斯有勝無負。若不培養,必至負也;非借外援以相救,則另攻其要害,使之自退而已。小柴胡之用,攻木之要害,使自退也。

用黃芩借外救以蘇燥金之氣也。」

危亦林曰:「兩陽合病者,其脈必兼見兩陽也。陽明之脈大,少陽之脈弦,此順脈也。若但大而不弦,則少陽負矣;但弦而不大,則陽明負矣。皆不順之脈,所謂互相剋賊也。然木剋土,是少陽為賊邪。若少陽負而陽明不負,亦負中之順脈也。此不可不知。」

白話文:

[少陽經脈]

【病徵】 柯琴說:「浮弱的脈象是桂枝脈,怕風怕冷是桂枝症。然而手腳溫暖身體不發熱,脈搏遲緩是寒,是沒有陽氣,是在臟腑的病。這是表裡都虛寒的症狀,應該用溫中散寒的方法治療。但如果反而用了兩三次的瀉藥,就會變成太陽中風的壞病,而不是柴胡症了。」

【重點】 張仲景說:「本來是太陽病的,沒有治好,轉變成少陽病,會有脅肋下脹滿、噁心乾嘔、吃不下飯、時冷時熱的症狀。如果還沒有使用過催吐、瀉下,脈象細弦,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已經用過催吐、瀉下、發汗、溫針等方法,出現胡言亂語,就不是柴胡症了,這就是壞病。要了解是犯了什麼錯誤,用正確的方法治療。」

【病徵】 朱肱說:「太陽病沒有治好,轉變成少陽病,用小柴胡湯來治療,是因為脈象細弦,頭痛發熱,這是屬於少陽的症狀。」

方中行說:「壞病的形成,不一定是因為催吐、瀉下或溫針等方法。只要一次、兩次、三次的錯誤治療,就叫做壞病。應該給藥卻不給,不應該給藥卻給了,導致病情轉變為其他症狀,都是壞病。即使多次錯誤,但病情沒有轉變,即使錯了又何妨?仍然用原來的治療方法即可。治療錯誤的方法,和治療壞病的方法也是一樣的。之所以稱為壞病,是因為錯誤的治療。錯誤就必須糾正,把錯誤的治療導正回來。所以壞病不一定要論病情輕重,要看原本是什麼病,以及誤診之後如何治療,各有輕重之分。治療方法也要盡力救治,不要因為壞病的名稱就束手無策。無法救治的,固然是前醫的過錯,但人各有命,也可以從這裡觀察到。」

【重點】 張仲景說:「陽明和少陽兩經同時發病,一定會腹瀉,如果脈象沒有反常,就是順利的。如果脈象反常,就是失常,互相剋制的狀況稱為反常。少陽的脈象如果不如陽明的脈象,就是順利的。」

【病徵】 魏荔彤說:「張仲景其他地方只說順逆,這裡特別說勝負,知道勝負才能說順逆。這裡只說失,不說得,是因為順逆的道理明白了,得失自然就清楚了。請闡述互相剋制的道理,這是得失順逆的關鍵。胃的本質是陽土,但其功能是燥金,能消化水穀。燥金的氣對消化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少陽的相火來剋制燥金,燥金之氣就會變得柔弱,不能消化水穀,而且會有濕膩黏滯的東西停留在體內。所以人多知道胃土容易被木剋制,但很少人知道燥金容易被相火剋制。因此特別說明互相剋制,提醒大家。而且胃是陽土,雖然津液和水穀混在一起,但實際上是依靠津液來消化水穀,又用水穀來產生津液,消化就是產生,產生就是消化,這個道理很奧妙。如果沒有燥金之氣的流動和充滿,怎麼能消化呢?這個燥金之氣,就是清澈的氣,又和津液相附而不相雜。就像天上的氣和地上的氣,都是同一個道理。有時燥金之氣是正氣而產生津液,有時燥金之氣會因為寒燥而反而耗損津液。這個道理既虛幻又真實,如果不懂這個道理,怎麼能明白陽明胃土的本質和燥金的作用?再說,脾與胃是表裡關係,是負責輸運的,但脾始終在胃外圍運作,而燥金之氣則在胃中運行,主導消化的權力,怎麼能有衰弱導致失敗的道理呢?學者應該詳細了解六經的標本,才能說是懂得醫理。勝負的關鍵就像用兵,一定要養精蓄銳,才能有勝無負。如果不培養,一定會失敗,非要借助外援才能相救,或者攻擊其要害,使其自然退去。小柴胡湯的作用,是攻擊木的要害,使其自然退去。用黃芩是藉助外力,來恢復燥金的氣。」

危亦林說:「兩陽經同時發病,脈象一定會同時出現兩陽經的脈象。陽明脈的脈象洪大,少陽脈的脈象弦細。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只有洪大而沒有弦細,就是少陽的脈象衰弱了。如果只有弦細而沒有洪大,就是陽明的脈象衰弱了。這些都是不正常的脈象,也就是所謂的互相剋制。木剋土,少陽是賊邪。如果少陽衰弱而陽明沒有衰弱,也是衰弱中的正常脈象,這點必須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