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一·少陽經症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少陽經症 (2)

1. 少陽經脈

弦,直也。直而細,是木初生之象。故弦細之脈屬少陽。得是脈而但見頭疼發熱,無太陽脈症者,便當從少陽而以和解為法,不可作太陽治也。

【綱】仲景曰: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用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目】魏荔彤曰:陽脈以虛而反見澀;陰脈以寒而獨見弦,是陽微而陰盛之診。若執一以用小柴胡,恐半表者以虛而不能越於外;半里者以寒而更且陷下。故當其症見腹中急痛,雖屬少陽病或中之一症,亦且不治其表,裡急治其裡虛。仲師示人先用小建中以奠安內虛,助其生胃陽,使小柴胡之力有所憑藉,然後能上升下降,指揮如意。所以服建中湯後少陽病不瘥,仍與小柴胡湯主之。法無改圖,而道有先後。亦即太陽陽明諸篇裡虛先治里之義。

柯琴曰:尺寸俱弦,少陽受病也。今陽澀陰弦,是寒傷厥陰而不在少陽矣。寸為陽,陽主表。澀者,陽氣不舒,表寒不解。弦為木邪,必挾相火。相火不能禦寒,必還入厥陰而為患。厥陰脈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則腹中皆厥陰部也。尺為陰,陰主裡。弦者,為肝脈,必當腹中急痛矣。肝苦急,甘緩酸瀉辛散。此小建中為厥陰驅寒發表,平肝逐邪之先著也。豈漫用著哉?

鰲按:魏柯二家之說不同。柏鄉專主虛寒,謂與太陽陽明諸症,同一裡虛先治里之義,固非無識。而韻伯據腹中急痛,特揭寒傷厥陰,不在少陽,更為眼明手捷。且少陽厥陰相表裡,但病而傷及肝,亦裡之常。況脈陽反澀而陰獨弦,其非專屬少陽受病,而尺寸俱弦者可比矣。且兩說雖異,而理不悖。故並存之。閱者互參可也。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症,悉入在裡矣。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目】朱肱曰:假令病人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里症當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此兩症俱見者,仲景所謂半在表半在裡也。小柴胡湯主之。

魏荔彤曰:有太陽陽明二陽為病,但見少陽脈,即當從少陽法治者,尤不可不辨明其陰陽虛實,而妄為汗下與溫補也。得屎而解有二義。如其不了了,旋覆自能得屎,則不了了者亦了了矣。此一義也。如不了了,而陽明之裡已有燥屎,因用大柴胡兼調胃承氣盪滌之,則濁降清升,不了了者始得了了。此又一義也。

【綱】仲景曰: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食谷噦者,柴胡不中與也。

白話文:

少陽經脈

脈象呈現弦的狀態,代表脈象直且細,如同樹木初生的樣子。因此,弦細的脈象歸屬於少陽。如果出現這種脈象,而且只有頭痛發熱的症狀,沒有太陽經脈的症狀,就應該從少陽來治療,以和解的方法為主,不能當作太陽病來治療。

【綱要】 張仲景說:傷寒病,如果陽脈呈現澀的狀態,陰脈呈現弦的狀態,應該是腹部有急痛。先用小建中湯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再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細目】 魏荔彤說:陽脈呈現虛弱反而出現澀的狀態,陰脈因為寒冷而獨自出現弦的狀態,這是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的表現。如果只用小柴胡湯,恐怕會讓半表(病在表淺)的虛弱,無法將邪氣發散出去,半裡(病在內部)的寒冷,反而會讓病情更加深入。因此,當出現腹部急痛的症狀時,即使屬於少陽病,或者只是其中的一個症狀,也不要馬上治療表證,而應該治療內部虛寒。張仲景教人先用小建中湯來穩定內部的虛弱,幫助胃陽恢復,使小柴胡湯的效果有所依據,然後才能使氣機上升下降,指揮如意。所以,在服用小建中湯後,如果少陽病沒有好轉,仍然要用小柴胡湯治療,方法沒有改變,只是治療的先後順序不同。這也如同太陽、陽明等篇章中,對於裡虛的病症要先治療內部的道理一樣。

柯琴說:如果寸脈和尺脈都呈現弦的狀態,那是少陽受病。現在陽脈澀,陰脈弦,是寒邪傷害了厥陰經,而不是少陽經。寸脈屬於陽,陽主表,澀脈表示陽氣不舒展,表寒沒有解除;弦脈屬於木邪,必然夾雜著相火,相火不能抵禦寒冷,必定會回到厥陰經而產生疾病。厥陰經脈到達少腹,挾持著胃,歸屬於肝,聯絡膽,所以腹部都是厥陰經的部位。尺脈屬於陰,陰主裡,弦脈是肝脈的表現,必然會出現腹部急痛。肝喜歡舒緩,可以用甘味藥來緩解,酸味藥來瀉,辛味藥來發散。小建中湯是為了讓厥陰經驅散寒邪,發散表邪,平肝逐邪,是優先使用的藥方,不是隨便使用的。

鰲按:魏荔彤和柯琴的說法不同。魏荔彤主張虛寒,認為和太陽、陽明等病症一樣,都是先治療內部虛弱的原則,這並非沒有道理。而柯琴根據腹部急痛,特別指出是寒邪傷害了厥陰經,而不是少陽經,更為明確。況且少陽和厥陰互為表裡,但生病而傷害到肝臟也是內部的常態。加上脈象是陽脈反而澀,陰脈卻獨自呈現弦的狀態,這不是單純的少陽受病,而和寸脈尺脈都呈現弦脈的情況不同。雖然兩種說法不同,但道理沒有衝突,所以都保留下來,讓讀者可以互相參考。

【綱要】 張仲景說:傷寒病到了五六天,頭部出汗,輕微怕冷,手腳冰冷,心下滿悶,不想吃東西,大便硬結,脈象沉細,這是陽氣虛弱而結聚,必定有表證也有里證。脈象沉也代表病在內部。頭部出汗是因為陽氣虛弱而結聚,假如是純陰結聚,就不會再有外證,所有症狀都會在內部。這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脈象雖然沉緊,但不能當作少陰病來治療。原因是陰病不會出汗,現在頭部出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沒有完全治好,等到排便後就會痊癒。

【細目】 朱肱說:如果病人出現心下滿悶、不想吃東西、大便硬結、脈象沉細,這是里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但是病人卻出現頭部出汗、輕微怕冷、手腳冰冷,反而應該發汗治療。這兩種症狀同時出現,就是張仲景所說的半表半裡。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魏荔彤說:有些病是太陽、陽明的二陽病,如果只出現少陽脈的現象,就要從少陽的方法來治療,更要分辨清楚陰陽虛實,不能隨便使用發汗、瀉下或溫補的方法。等到排便而痊癒有兩種解釋:如果吃了藥沒有完全痊癒,旋覆花可以幫助排便,這樣就會痊癒了,這是一種解釋;如果沒有痊癒,是因為陽明內部已經有乾燥的大便,這時就要用大柴胡湯配合調胃承氣湯來清除,使濁氣下降,清氣上升,這樣才能痊癒,這是另一種解釋。

【綱要】 張仲景說:生病六七天,脈象遲緩、浮弱,怕風怕冷,手腳溫熱,醫生用了兩三次瀉下的藥,病人不能吃東西,而且脅下脹滿疼痛,臉色和身體發黃,頸項僵硬,小便困難。可以用柴胡湯治療,之後必定會出現下墜感,本來口渴卻喝水就嘔吐,吃東西就呃逆,這是柴胡湯不適合使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