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一·少陽經症 (1)
卷十一·少陽經症 (1)
1. 卷十一·少陽經症
2. 少陽經脈
【綱】仲景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躁。
【目】朱肱曰。足少陽膽經之脈。起目外眥。絡於耳。遂分為四道。下缺盆。循於脅。並正別脈六道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病人胸脅痛而耳聾。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尺寸俱弦者。知少陽經受病也。
少陽受病。口苦咽乾目眩。宜小柴胡湯以解表。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譫語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躁。宜調胃承氣湯。此屬少陽陽明也。脈細頭疼。嘔而發熱者。屬少陽也。小柴胡湯。病人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夫小柴胡加桂。主表熱最良。不特傷寒也。
仲景云。表有熱者。小柴胡加桂也。里有熱者。白虎加人參也。大抵身熱不飲水者。為表熱。口燥煩渴者。為裡熱。二藥均治發熱。然分表裡焉。
王好古曰。辨表裡中三說。假令少陽症。頭痛。往來寒熱。脈浮。此三症但有其一。即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秘而不通。或泄而不調。但有其一。即為里也。如無上下表里症。余皆虛熱也。是病在其中矣。
張元素曰。少陽膽經。縈迂盤曲。多於各經。乃少陽篇中症治至簡。又不聞何藥為本經正法。何也。夫經絡所據。太陽在後。為表。陽明在前。為里。少陽在側。夾於表裡之間。故曰半表半裡。治法。表宜汗。里宜下。既居兩間。非汗下所宜。故治療無正法。經云。少陽不可發汗。
發汗則譫語。又曰。不可吐下。吐下則驚而悸。則汗吐下三法。皆少陽所忌。其劑不過和解而已。所以仲景止用小柴胡至當也。然而經絡未別。雖多所行非由正道。(少陽所以病少之故)故為病亦不多也。
喻昌曰。少陽傷寒。禁汗。少陽中風。禁吐下。二義互舉。其旨益嚴。蓋傷寒之頭痛發熱。似宜發汗者。尚不可汗。則傷風之不可汗。不待言矣。中風之胸滿而煩。痰飲上逆。似宜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則傷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脈弦細者。邪欲入里。在胃之津液必為熱耗。
重複發汗。而驅其液於外出。安得不譫語乎。胃和者。邪散而津回。不和者。津枯而飲結。所以煩而悸也(他條曰。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鰲按。潔古以少陽不可汗吐下。謂治療無正法。此蓋其語病也。特其意義猶未乖耳。蓋病在太陽之表。固以汗為正法。病在陽明之裡。又以下為正法。症在太陽陽明可上越者。更以吐為正法。今症在半表半裡之間。既不可汗吐下。因設立小柴胡和解法。有和法。則無須於下而自泄。
有解法。則無須於汗而自達。有和且解法。則無須於吐而自升。是汗為太陽正法。下為陽明正法。吐為太陽陽明俱用之正法者。和解即少陽之正法。而小柴胡湯。即治療少陽正法之藥也。豈必以汗吐下方為正法。而舍汗吐下之外。和解即非正法乎。甚矣其語之為病也。
白話文:
少陽經脈
【總綱】張仲景說:傷寒的脈象呈現弦細,且有頭痛、發熱症狀,這屬於少陽病。少陽病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就會產生胡言亂語的現象,這時病邪已經跑到胃了。如果胃氣調理好了,病就會痊癒;如果胃氣不和,就會感到煩躁不安。
【細目】朱肱說:足少陽膽經的脈絡,起於眼睛外側,連結到耳朵,然後分為四條路線,下行到鎖骨凹陷處,再沿著脅肋走,並與六條正脈和支脈交錯上下,主導全身關節的活動和三焦氣的運行。因此,病人如果出現胸脅疼痛、耳聾、口苦咽乾、或時冷時熱、嘔吐等症狀,而且脈象呈現弦象,就表示是少陽經絡生病了。
少陽經絡生病,會出現口苦咽乾、頭暈目眩等症狀,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疏解表邪。此時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就會產生胡言亂語的現象,這表示病邪跑到胃了。胃氣調理好了,病就會痊癒;如果胃氣不和,就會感到煩躁不安,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這種情況屬於少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生病。如果脈象細弱,且有頭痛、嘔吐、發熱等症狀,這也屬於少陽病,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病人不覺得口渴,且身體只有輕微的發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桂枝。小柴胡湯加桂枝對於治療表熱的效果非常好,不只是傷寒可以使用。
張仲景說:如果身體有發熱的症狀,但屬於表熱,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桂枝;如果屬於裡熱,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大體而言,身體發熱但不口渴的,屬於表熱;口乾舌燥、煩躁口渴的,屬於裡熱。這兩種藥物都能治療發熱,但要區分是表熱還是裡熱。
王好古說:辨別表、裡、中三種病症,如果少陽病出現頭痛、時冷時熱、脈象浮等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一種,就屬於表證。如果出現口中無味、腹部不適、大小便不通或腹瀉等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一種,就屬於裡證。如果沒有以上表裡症狀,其他都是虛熱,這表示疾病在中間的部位。
張元素說:少陽膽經的脈絡迂迴曲折,比其他經絡都多,但少陽篇中的病症和治療卻非常簡單,而且沒有聽說過哪種藥是治療本經的正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經絡的分布,太陽經在後,屬於表;陽明經在前,屬於裡;少陽經在兩側,介於表裡之間,所以稱為半表半裡。治療原則,表證宜發汗,裡證宜瀉下。少陽病處於表裡之間,不適合發汗或瀉下,所以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古書說,少陽病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就會產生胡言亂語,又說不可以催吐或瀉下,如果催吐或瀉下會引起驚悸,所以發汗、催吐、瀉下這三種方法都是少陽病所禁忌的。治療方法只能用和解的方法,所以張仲景只使用小柴胡湯是最合適的。然而,經絡尚未被明確劃分,即使治療方法再多,如果不是遵循正道,(少陽病之所以比較少的原因)所以這種疾病也不多見。
喻昌說:少陽傷寒,禁止發汗;少陽中風,禁止催吐或瀉下。這兩個說法互相強調,意思更加嚴謹。因為傷寒出現頭痛發熱,看起來好像應該發汗,但還是不可以發汗,那麼中風就更不能發汗了。中風出現胸悶煩躁、痰飲上逆,看起來好像應該催吐或瀉下,但還是不可以催吐或瀉下,那麼傷寒就更不可以催吐或瀉下了。脈象弦細,表示邪氣想進入身體內部,胃的津液一定會被熱邪耗損。如果重複發汗,把津液都驅趕到體外,怎麼不會胡言亂語呢?胃氣調理好了,邪氣就會消散,津液也會恢復;如果胃氣不和,津液就會枯竭,痰飲就會凝結,所以會感到煩躁和驚悸。(其他條文說:少陽中風,兩耳聽不到聲音,眼睛發紅,胸悶煩躁,不可以催吐或瀉下,如果催吐或瀉下會引起驚悸。)
我認為,潔古認為少陽病不可以發汗、催吐或瀉下,所以說治療沒有固定方法,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但意思還沒有錯誤。因為疾病在太陽經的表面,所以發汗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疾病在陽明經的內部,所以瀉下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疾病在太陽陽明經可以向上宣洩,催吐更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現在疾病在半表半裡之間,既不可以發汗,也不可以瀉下,所以才設立小柴胡湯這種和解的方法。使用和法,就無需使用瀉法,疾病也會自然排出;使用解法,就無需使用汗法,疾病也會自然通達;使用和解法,就無需使用吐法,疾病也會自然上升。發汗是太陽經的正法,瀉下是陽明經的正法,催吐是太陽陽明經都適用的正法,和解就是少陽經的正法,而小柴胡湯就是治療少陽病的正法之藥。難道必須把發汗、催吐、瀉下當成正法,而認為和解不是正法嗎?這種說法實在是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