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一·少陽經症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少陽經症 (5)

1. 寒熱往來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目】朱肱曰: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然寒熱有三症: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乾薑湯。有表症而往來寒熱者,用小柴胡;即本條是也。有裡症而往來寒熱者,用大柴胡;即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者,大柴胡主之一條是也。或已表,或已下,而往來寒熱者,皆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即傷寒五六日,已發汗,復下之,胸脅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一條是也。

劉完素曰:寒為陰,熱為陽;裡為陰,表為陽。邪客於表為寒邪,與陽相爭則為寒矣;邪入於裡為熱邪,與陰相爭則為熱矣。其邪半在表,半在裡;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矣。表裡不拘,出入不定,由是而寒熱,且往且來也。是以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裡之症。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裡多則多熱,邪在半表裡則寒熱亦半;小柴胡專主之也。又有病至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亦可與大柴胡下之;不可不知也。

張介賓曰:寒熱往來者,陰陽相爭,陰勝則寒,陽勝則熱也。蓋熱為陽,寒為陰;表為陽,裡為陰。邪之客於表者,為寒邪,與陽相爭,則為寒慄;邪之傳於裡者,為熱邪,與陰相爭,則為熱躁。其邪在半表半裡之間者,外與陽爭則為寒,內與陰爭則為熱;或表或裡,或出或入,是以寒熱往來,為半表半裡之症也。故凡寒勝者必多寒,熱勝者必多熱;但審其寒熱之勢,則可知邪氣之淺深也。

柯琴曰:往來寒熱有三義:少陽自受寒邪,陽氣衰少,既不能退寒,又不能發熱;至五六日熱鬱內發,始得與寒氣相爭,而往來寒熱,一也。若太陽受寒,過五六日,陽氣始衰,餘邪未盡,轉屬少陽;此往來寒熱,二也。風為陽邪,少陽為風臟;一中於風,便往來寒熱;不必五六日而始見,三也。往來寒熱,便有不寒熱時;此病情之見於外者。

【綱】仲景曰: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目】劉完素曰:邪氣入,正氣不爭,則但熱無寒;正與邪爭,寒熱作矣。爭則氣鬱不發於外,而寒熱爭焉。爭甚,則憤然而熱;故寒已而熱作焉;茲乃寒熱之理也。

魏荔彤曰:此總見婦人經來適斷之時;血既出而必弱,血室中之氣,亦隨之盡矣。此際內虛則表疏,腠理開,而邪氣易乘以入;隨與正氣相搏,正氣足,則邪入可拒;正氣虛,則邪入相溷。凡病皆然也。既屬婦人血分之病,則肝為血之專司,其部位正在脅下;正氣忽盛而拒。

白話文:

寒熱往來

【概述】

仲景說,傷寒病過了五六天,如果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並伴隨忽冷忽熱、胸脅脹滿、不想說話、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等情況,或者只是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者口渴、腹痛、脅下有硬塊、心悸、小便不順利、不口渴但身體微微發熱、或咳嗽等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一個症狀,就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不必全部症狀都出現。

朱肱認為,忽冷忽熱是陰陽兩股力量在互相抗衡。陽氣不足時,會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陰氣不足時,會先感到發熱然後寒冷。忽冷忽熱的情況有三種:一種是用小柴胡湯治療的,是有表症且忽冷忽熱的,就像前面提到的傷寒初期的情況;另一種是用大柴胡湯治療的,是身體內部有熱結且伴隨忽冷忽熱,比如傷寒十幾天後出現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是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的,是已經發汗或瀉下之後,出現胸脅脹滿、小便不順利、口渴但不嘔吐、頭部出汗、忽冷忽熱、心煩等情況。

劉完素認為,寒屬於陰,熱屬於陽,內部屬於陰,外部屬於陽。邪氣侵襲體表是寒邪,與陽氣相抗衡就會感到寒冷;邪氣進入體內是熱邪,與陰氣相抗衡就會感到發熱。如果邪氣一半在體表,一半在體內,就會外與陽氣抗衡而感到寒冷,內與陰氣抗衡而感到發熱。由於邪氣在體表體內遊走不定,所以才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因此,忽冷忽熱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邪氣在體表多就多寒冷,邪氣在體內多就多發熱,邪氣在半表半裡,寒熱的程度也相對均勻,這種情況主要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病程超過十天,體內有熱結,同時伴隨忽冷忽熱,也可以用大柴胡湯來瀉下,這點必須要知道。

張介賓認為,忽冷忽熱是陰陽之氣互相抗爭的表現,陰氣佔上風就感到寒冷,陽氣佔上風就感到發熱。熱屬於陽,寒屬於陰,體表屬於陽,體內屬於陰。邪氣侵襲體表是寒邪,與陽氣相抗衡就會感到寒冷;邪氣進入體內是熱邪,與陰氣相抗衡就會感到發熱。如果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就會外與陽氣抗衡而感到寒冷,內與陰氣抗衡而感到發熱。邪氣在體表或體內,或者遊走不定,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因此,忽冷忽熱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總之,寒邪佔上風就多寒冷,熱邪佔上風就多發熱。只要仔細觀察寒熱的勢頭,就可以知道邪氣侵入的深淺程度。

柯琴認為,忽冷忽熱有三種含義。第一種是少陽經本身受寒邪侵襲,導致陽氣虛弱,既不能驅散寒邪,又不能產生熱量,直到五六天之後,熱氣鬱積在體內,才開始與寒氣抗衡,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第二種是太陽經受寒邪侵襲,過了五六天之後,陽氣開始衰弱,殘餘的邪氣轉移到少陽經,也會出現忽冷忽熱。第三種是風邪屬於陽邪,少陽經是風邪容易侵犯的部位,一旦受到風邪侵襲,就會出現忽冷忽熱,不一定非要等到五六天。另外,忽冷忽熱的時候,也會有不冷不熱的時候,這是病情的外部表現。

【概述】

仲景說,當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皮膚疏鬆時,邪氣容易侵入,與體內正氣相抗衡,結聚在脅肋部位。正氣與邪氣互相爭鬥,就會出現忽冷忽熱、間歇性發作、不想說話、不想吃東西。由於臟腑之間相互聯繫,脅肋部位的疼痛會向下傳導,邪氣位置偏高,疼痛位置偏低,所以會想嘔吐,這種情況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劉完素認為,邪氣侵入體內,如果正氣不與之抗爭,就只會發熱而不會感到寒冷。正氣與邪氣抗爭,就會出現忽冷忽熱。抗爭時,氣機鬱結在體內無法向外發散,就會出現忽冷忽熱。如果抗爭激烈,就會突然發熱,所以才會出現寒冷過後發熱的情況。這就是忽冷忽熱的原理。

魏荔彤認為,這種情況多見於婦女月經來潮或剛結束時,由於月經導致身體虛弱,血室內的氣也隨之耗盡。這時候,體內虛弱導致體表疏鬆,皮膚容易張開,邪氣容易趁虛而入,與正氣相抗衡。如果正氣充足,就能夠抵抗邪氣;如果正氣虛弱,邪氣就會侵入體內。所有疾病都是這樣。既然屬於婦女血分的疾病,那麼肝臟是主管血的,其位置又在脅肋部位。當正氣突然強盛時,就會與邪氣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