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 (2)
卷十 (2)
1. 頭汗
王好古曰。頭汗出齊頸而還。血症也。額上遍多者。屬心部。為血症也。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
王肯堂曰。頭乃諸陽之會。熱蒸於陽。故但頭汗出也。三陰無頭汗。其經不上頭故也。遍身有汗為熱越。但頭汗出。熱上達也。如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及熱入血室。與其虛煩。或陽明被火。及水結胸數者。皆但頭汗出。俱是熱不得越。故或吐或下以除其熱也。且邪但在表。
則無頭汗之症。必也寒濕相搏。與邪在半表裡。乃有頭汗也。如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及傷寒五六日。頭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皆邪在表裡兩間。令頭汗出也。
濕家但頭汗出。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濕相搏。故頭汗也。此皆不得謂之逆。然小便不利而成關格。若頭汗者。陽脫也。經云。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生。有汗者死。又濕家下後。頭額汗出而微喘者。亦陽脫也。經曰。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二者乃頭汗之逆。
陶華曰。諸陽經絡循於頭。頭汗者。邪搏諸陽也。裡虛則不可下。內涸則不宜汗。頭汗症。不可再汗也。譫語頭汗。是為血熱。屬陽明。用承氣湯。心中懊憹而頭汗。梔豉湯。
白話文:
王好古說:頭上的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這是血分方面的問題。如果額頭上大範圍地出汗,這屬於心臟的部位,也是血分的問題。這種情況應該加強中焦脾土的功能,用活血的藥物來治療,這樣做就再好不過了。
王肯堂說:頭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熱氣往上蒸騰,所以只在頭部出汗。三陰經脈不會有頭汗,因為它們的經脈不會向上走到頭部。全身出汗是因為熱氣發散出去,而只有頭部出汗,表示熱氣往上走。如果體內有瘀熱,身體一定會發黃;或是熱邪進入血室,導致虛煩;或者陽明經受到火邪侵擾,以及水液積結在胸腔等情況,都會導致只有頭部出汗。這些都是因為熱氣無法發散出去,所以需要用嘔吐或腹瀉的方式來去除熱邪。如果邪氣只在體表,就不會有頭汗的症狀。只有當寒濕互相搏擊,或者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時候,才會出現頭汗。比如傷寒五六天,已經發過汗又用瀉法,導致胸脅脹滿,稍微有結塊,小便不順暢,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並且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心煩意亂。又如傷寒五六天,頭部出汗,稍微怕冷,手腳冰冷,心下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象細小,這些都表示邪氣在表裡之間,導致頭部出汗。
濕氣重的人只有頭部出汗,喜歡蓋被子或靠近火源,這是因為寒濕互相搏擊,導致頭部出汗。這些情況都不能說是逆症。但是,如果小便不順暢導致關格症,而出現頭部出汗,就表示陽氣要脫散了。《黃帝內經》說,關格症導致小便不通,沒有頭汗的人能活,有頭汗的人會死。另外,濕氣重的人在用瀉法後,出現頭額出汗且微微喘氣,也是陽氣脫散的表現。《黃帝內經》說,濕氣重的人用了瀉法,額頭出汗,小便不順暢的人會死;腹瀉不止的人也會死。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頭汗的逆症。
陶華說:所有陽經的脈絡都循行於頭部,頭部出汗是邪氣與陽氣搏鬥的表現。體內虛弱就不能用瀉法,體內津液枯竭就不宜用發汗的方法。頭汗的症狀,不能再次用發汗的方法。說胡話且頭部出汗,這是血分有熱,屬於陽明經的問題,可以用承氣湯治療。如果心中煩悶不安且頭部出汗,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