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 (3)
卷十 (3)
1. 額汗
【綱】仲景曰:「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為發黃。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出汗,手足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目】鰲按:「此條之上,曰『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睡眠,合目則汗』,乃詳病脈病情及病機也。本條乃言病狀及治方也,必兩條合參,而三陽合病之大要始得。合目則衛氣行陰,更兼汗出,熱淫於內也。」
白話文:
【綱】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被火燒傷,額頭微微出汗,而且小便不順暢,就會變成黃疸病。三陽經同時生病,會腹脹、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嘴唇麻木沒有知覺,臉色汙垢,小便失禁。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會開始說胡話;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額頭就會出汗,手腳冰冷。如果自己出汗,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
【目】鰲(可能是作者的別名)認為,這條文的上面說「三陽合病,脈象浮大,在頭部上方,只想睡覺,閉上眼睛就出汗」,是在詳細說明疾病的脈象、病情和病理機制。而本條文是在說明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必須將這兩條文一起參看,才能了解三陽合病的大概情況。閉上眼睛的時候,衛氣會走到陰分,又加上出汗,是熱邪在體內過盛的表現。
2. 手足汗
【綱】仲景曰: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三陽並病,太陽症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下之則愈,大承氣湯。
【目】王肯堂曰:胃主四肢,為津液之主,故病則手足汗出也。手足汗出,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旁達也。
二者俱手足汗出,一則大便初硬後溏,胃中冷不別水穀,故不可下;一則大便難、譫語,陽明症具,故宜下。
陶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熱聚於胃,則津液旁達於手足也。蘊熱則煩躁譫語,挾寒則水穀不分,此則承氣、理中之不同處也。
柯琴曰:但手足汗出,則津液之泄於外者尚少;小便不利,則津液不泄於下。陽明所慮者亡津液,此更慮其不能化液也。
陽明以胃實為病根,更當以胃寒為深慮。
白話文:
【綱】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夾雜寒邪,導致不能進食、小便不順暢,而且手腳濕漉漉地出汗,這是病邪將要形成固結腫塊的徵兆,必然會出現大便開始乾燥後來又變成稀溏的現象。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裡寒冷,導致水和食物無法有效區分消化。
如果三陽經絡同時生病,太陽病的症狀已經解除,但出現潮熱,手腳微微出汗,大便困難且開始說胡話,這種情況用瀉下的藥物治療就會好轉,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目】王肯堂說,胃主管四肢,也是體內津液的主宰,所以胃生病就會導致手腳出汗。手腳出汗是因為熱氣聚集在胃部,是津液向外發散的現象。
以上兩種情況都有手腳出汗的症狀,一種是大便開始乾燥後來稀溏,是因為胃裡寒冷無法區分消化水和食物,所以不能用瀉下的藥物治療。另一種是大便困難、說胡話,是陽明病的症狀具備,所以適合用瀉下的藥物治療。
陶華說,四肢是陽氣的根本,熱氣聚集在胃部,津液就會發散到手腳。體內蘊藏熱氣就會煩躁不安,說胡話;如果夾雜寒邪,就會導致水和食物無法區分消化。這就是大承氣湯和理中湯的不同之處。
柯琴說,只是手腳出汗,說明津液往外流失的情況還算輕微,如果小便不順暢,說明津液無法從下排出。陽明病最擔心的是津液耗盡,這裡更需要擔心的是津液無法產生。
陽明病以胃實為病根,更應該將胃寒視為需要深入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