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蓄血

[【綱】]仲景曰: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其人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目】]王好古曰:初便褐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尤重。色變者,以其火燥也。如羊血在日中,須臾變褐色,久則漸變黑色,即此意也。當詳察之。

鰲按:此實陽明未病前症。前此不知,今因屎硬為陽明病。硬則當難,而反易。病機之變,其原尚由太陽病陽明未病時,先有宿血。血主濡,故不硬而反易。且火極反見水化,故血久則黑也。

[【綱】]仲景曰:病人無表裡症,發熱,七八日不大便,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目】]成無己曰:蓄血者,血在下焦,蓄聚而不散也。血菀於上而吐血者,謂之薄厥;血留於下而瘀積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裡,血為熱所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之故也。大抵看傷寒,必先觀兩目,次看口舌;然後自心下至少腹,以手按之,覺有滿硬者,則當審而治之。

如少腹覺有滿硬,便當問其小便。若小便不利者,則是津液留結,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則是蓄血之症,可下瘀血。經曰: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又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

皆須抵當丸下之,愈。陽明症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症。血蓄於下,所以如狂者,經所謂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於下,所以喜忘者,內經曰:血並於下,亂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則為蓄血症明矣。蓄血症又有輕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蓄血之甚,須抵當湯丸下之者也。如外已解,小腹急結,則為蓄血之輕者,桃仁承氣利之。

醫之妙者,何也?在乎識形症、明脈息、曉虛實、知傳變。其於形症之明者,眾人所共識,又何以見其妙?必也形症之參差,眾人所未識而獨識之。且如病人無表裡症,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當湯。當不大便六七日之際,又無如狂喜忘之症,亦無少腹硬滿之候。當是時,與承氣者多矣;獨能處以抵當湯,是為醫之妙者也。何以知其有蓄血也?脈浮而數。浮則傷氣;數則傷血。熱客於氣,則脈浮;熱客於血,則脈數。因下之後,浮數俱去,則已。若下之後,數去,但浮者,則榮血間熱去,而衛氣間熱在,為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也。及下之後,浮脈去而數不解者,則衛氣間熱去,而榮血間熱在。熱氣合併,迫血下行,胃虛協熱。

白話文:

[蓄血]

[總論] 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病人容易健忘,一定是體內有瘀血。會這樣的原因是,這個人原本就有長久的瘀血,才會導致健忘。雖然大便看起來很硬,但排便反而容易,而且顏色一定很黑。這種情況應該用抵當湯來攻下。

[細論] 王好古說,第一次排出的便便如果是褐色的,情況較為嚴重;第二次排出的便便是深褐色的,情況更嚴重;第三次排出的便便是黑色的,情況最嚴重。顏色會變化,是因為體內有火邪導致乾燥。就像羊血在太陽下,很快會變成褐色,久了就會逐漸變成黑色,就是這個道理。要仔細觀察。

作者認為,這其實是陽明病還沒發病前的徵兆。之前不知道,現在是因為大便硬才認為是陽明病。大便硬的時候應該難以排出,但反而容易排出,這是病機的變化。它的根源還是因為在太陽病,陽明病還沒發病時,就先有舊的瘀血。血有滋潤的作用,所以大便才不會硬反而容易排出。而且火熱到了極點反而會出現水化的現象,所以血積久了就會變黑。

[總論] 張仲景說,病人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只是發熱,七八天不大便,即使脈象是浮數的,也可以用藥攻下。假設已經攻下,脈象的數象沒有解除,而且伴隨著熱,就會很快消化食物,感到很飢餓。如果到六七天還沒有大便,就是體內有瘀血了。應該用抵當湯。如果脈象的數象沒有解除,而且還一直拉肚子,一定會伴隨著熱,排出膿血。

[細論] 成無己說,蓄血指的是血在下焦,積聚而不散。血如果積在上方,導致吐血,叫做薄厥;血如果停留在下方,瘀積不散,就叫做蓄血。這是由於太陽經氣傳變,導致瘀熱在裡,血被熱所衝擊,凝結而不流通,積蓄在下焦的緣故。大體來說,看傷寒,一定要先看眼睛,再看口舌,然後從心下按到少腹。如果覺得按下去有飽滿或硬的感覺,就要仔細診斷治療。

如果感覺少腹有飽滿或硬的感覺,就要問他的小便情況。如果小便不順利,那就是津液停滯,應該利小便。如果小便順利,那就是蓄血的症狀,應該攻下瘀血。《黃帝內經》說,傷寒發熱,少腹飽滿,應該是小便不順利,如果小便順利,就是體內有血。又說,太陽病,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結,少腹硬,小便不順利,是沒有瘀血;小便順利,人卻像發狂一樣,那就是有血證了。

這些情況都要用抵當丸來攻下,就會好。陽明病容易健忘,雖然大便很硬,但排便反而容易,顏色一定很黑,這也是蓄血的症狀。血積蓄在下方,所以人會像發狂一樣,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瘀積在下方,所以容易健忘,內經說「血並於下,亂而喜忘」,也是這個意思。這兩種情況只要出現其中一種,就是蓄血的症狀很明顯了。蓄血症狀也有輕重之分。像發狂、健忘,都是蓄血很嚴重的表現,要用抵當湯或抵當丸來攻下。如果外表的症狀已經解除,只是少腹急促緊繃,就是蓄血比較輕微,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疏通。醫生的高明之處在哪裡呢?在於能辨別疾病的形狀、症狀,了解脈象,知道虛實,知道病情的變化。對於形狀症狀的明顯之處,大家都能知道,那醫生的高明之處在哪裡呢?一定是在形狀症狀不一致,大家不認識,只有醫生能獨自辨識的時候。比如說病人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只是發熱七八天,脈象雖然浮數,可以攻下。假設已經攻下,脈象的數象沒有解除,而且伴隨著熱,就會很快消化食物,感到很飢餓。到六七天還沒有大便,就是體內有瘀血,要用抵當湯。在這個病人六七天沒有大便,又沒有發狂或健忘的症狀,也沒有少腹飽滿或發硬的徵兆,這時候,大部分醫生都會用承氣湯。只有能用抵當湯來治療的,才是醫生的高明之處。要怎麼知道體內有蓄血呢?脈象浮而數,浮代表氣受傷,數代表血受傷。熱停留在氣分,脈象就會浮;熱停留在血分,脈象就會數。如果攻下之後,浮數的脈象都消失了,那就好了。如果攻下之後,數的脈象消失了,但浮的脈象還在,那就是榮血間的熱邪消退了,但衛氣間的熱邪還在,這是邪氣獨留於心中,所以會感到飢餓。邪熱不會讓食物停止消化,還會潮熱發渴。如果攻下之後,浮的脈象消失了,但數的脈象沒有解除,那就是衛氣間的熱邪消退了,但榮血間的熱邪還在,熱氣合併,迫使血下行,導致胃虛伴隨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