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十 (1)
卷十 (1)
1. 頭汗
以下為原文重新標點符號:
【綱】仲景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目】朱肱曰:汗出譫語者,有燥屎也,過經乃可下也。下之早,語言必亂,以表實裡虛故也。病人表實裡虛,元府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見於頭。凡頭汗出者,五內乾枯,胞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謂之重虛。然頭汗出者,有數症。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有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症,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心下緊滿,無大熱,汗出者,茯苓湯主之。
劉完素曰:熱入血室,或陽明被火,及水結胸,皆但頭汗出,俱是熱鬱於內而不得越者也。此數者,或吐或下,皆欲除其熱也。
朱震亨曰:血室,肝也。肝之熱者,必移其熱於心,遂令心氣受傷,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故但頭有汗而不能遍及於身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朱肱曰:病人表實裡虛,元府不開,則陽上出而頭有汗也。
張介賓曰:頭汗之症有二:一為熱邪上壅,一為陽氣內脫。蓋頭乃諸陽之會,凡傷寒遍身得汗,謂之熱越。若身無汗,則熱不得越而上蒸陽分,故但頭汗出也。治熱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在去其熱而病自愈。至氣脫一症,則多以妄下傷陰,或克伐太過,或泄瀉不止,以致陰竭於下,則陽脫於上,小水不通,而止見頭汗,則大危矣。
頭汗脈緊數,有表邪當散者:小柴胡湯,或柴胡桂枝幹薑湯。若有火邪,脈洪滑,內多煩熱,頭汗,當清者:人參白虎湯、益元散。若水結胸,心下滿,頭汗出者:大陷胸湯、小半夏茯苓湯。若便結腹脹疼痛,頭汗者:承氣湯。若諸虛泄瀉,陽脫頭汗者:速用獨參湯、大補元煎,急救之,庶可保全。
鰲按:此是下後變症,但頭汗出者,心火上炎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者,身無汗,齊頸而還,腹滿,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目】許叔微曰:亦可用五苓散。
劉完素曰:頭者,諸陽之會,邪搏諸陽,津液上湊,則汗見於頭。邪熱內蓄,蒸發腠理,遍身汗者,為熱越。身無汗,則熱不得越,熱蒸於陽,故但頭汗出也。何者?以三陰經皆上至胸頸而還,不循於頭,獨諸陽脈上循於頭耳,故為熱不得越而上達者也。
白話文:
頭汗
總論:
仲景說,陽明病如果出現下血、說胡話的情況,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血室。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就應該針刺期門穴,按照實際情況進行瀉法。如果汗水大量湧出,病就會好轉。
朱肱認為,說胡話且出汗,通常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積在腸道裡。需要等到病情過了一定的階段才能使用瀉藥。如果過早使用瀉藥,會導致言語更加錯亂,因為這時候是表面看似強壯,但實際上體內虛弱。病人如果表面看起來強壯,體內卻虛弱,導致身體的排泄功能不順暢,陽氣就會向上散發,導致汗只在頭部出現。一般來說,頭部出汗,代表五臟都乾燥枯竭,膀胱空虛,津液不足。這種情況絕對不能使用瀉藥,使用瀉藥反而會讓身體更加虛弱。但是頭部出汗的症狀也有許多不同的情況。例如,傷寒五六天後頭部出汗,同時感到輕微的怕冷,手腳冰冷,胸口悶脹,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搏細微,這是陽氣微弱而有結滯,表示病邪既有在體表也有在體內。如果脈搏沉,也表示有內在的問題。出汗表示陽氣微弱,但如果純粹是陰邪結聚,就不會有體表的症狀,病邪會完全進入體內,這屬於病邪一半在體內,一半在體外的情況。脈搏雖然沉而緊,也不能判斷為少陰病,因為陰證是不會有出汗的症狀的,現在頭部出汗,表示不是少陰病,這種情況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五六天後,已經發過汗或者用過瀉藥,出現胸脅脹滿、有輕微的結塊、小便不順暢、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忽冷忽熱、心煩,這表示體表的病邪還沒有完全解除,可以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如果心下緊悶脹滿、沒有高熱、但有出汗,可以用茯苓湯治療。
劉完素認為,熱邪侵入血室,或者陽明病被火邪所傷,又或者水液在胸部結聚,都會導致只有頭部出汗。這些情況都是因為熱邪鬱積在體內,無法散發出來。這些情況,可以通過催吐或者使用瀉藥來消除體內的熱邪。
朱震亨認為,血室是指肝臟。肝臟有熱,會把熱邪傳到心臟,導致心氣受損,心臟既不能主導血液,也不能產生汗液,因此只在頭部出汗,無法遍及全身。
總論:
仲景說,陽明病如果使用瀉藥後,體表仍然有熱,手腳溫熱,沒有結胸的情況,但心中煩躁不安,肚子餓卻吃不下,只有頭部出汗,可以使用梔子豉湯治療。
朱肱認為,病人表面強壯,體內虛弱,體內排泄功能不順暢,陽氣就會向上散發,導致頭部出汗。
張介賓認為,頭部出汗的症狀有兩種,一種是熱邪向上壅塞,另一種是陽氣內脫。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一般來說,傷寒病如果全身出汗,代表熱邪散發出去,但如果身體沒有出汗,熱邪就無法散發,只能向上蒸騰,導致頭部出汗。治療熱邪上蒸的情況,可以用清熱或疏散的方法,嚴重時可以使用瀉法,目的是去除熱邪,病自然就會好。至於陽氣脫失的情況,多半是因為胡亂使用瀉藥損傷陰液,或是過度使用攻伐藥物,或是持續腹瀉不止,導致體內陰液耗竭,陽氣就向上脫失,小便不通暢,只見頭部出汗,這種情況非常危險。
頭部出汗且脈搏緊數,表示有體表的邪氣,應該用疏散的方法,可以用小柴胡湯或者柴胡桂枝乾薑湯。如果是有火邪,脈象洪大滑動,體內煩躁發熱,並且頭部出汗,應該用清熱的方法,可以用人參白虎湯、益元散。如果水液結聚在胸部,心下滿悶且頭部出汗,可以用大陷胸湯、小半夏茯苓湯治療。如果是大便乾結、腹部脹痛且頭部出汗,可以使用承氣湯。如果虛弱導致的腹瀉,陽氣脫失而頭部出汗,應立即使用獨參湯、大補元煎等藥方來急救,或許還有救活的希望。
鰲按語:這是使用瀉藥之後產生的變化,如果只有頭部出汗,代表是心火向上炎熱。
總論:
仲景說,陽明病如果發熱出汗,表示熱邪已經散發,不會導致黃疸。但是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地方沒有汗,並且汗到頸部就停止,同時腹部脹滿,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有瘀熱,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可以使用茵陳蒿湯治療。
許叔微認為,也可以使用五苓散。
劉完素認為,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邪氣侵犯陽經,津液就會向上匯聚到頭部,導致頭部出汗。如果邪熱蓄積在體內,蒸發體表的毛孔,全身出汗,表示熱邪已經散發;如果身體沒有出汗,熱邪就無法散發,熱邪向上蒸騰,所以只有頭部出汗。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三陰經都向上走到胸頸就停止了,不會再往頭部走,只有陽經會向上走到頭部,所以熱邪無法散發,只能向上到達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