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4)
卷六 (4)
1. 盜汗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目】朱肱曰:脈浮盜汗,黃耆湯,或柴胡薑桂湯、桂枝茯苓白朮湯。
王履曰:盜汗者,睡而汗出也。睡則胃氣行里,表中陽氣不致,故津液得泄;覺則氣行於表,而汗止矣。
樓英曰:雜病盜汗,責其陰虛;傷寒盜汗,由邪氣在半表裡使然也。若邪氣在表,則又謂之自汗矣。經曰:「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又陽明當作裡實,而脈浮者,云必盜汗,是猶有表邪也,非若自汗有表裡虛實之別。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合目則汗。
【目】劉完素曰:關脈以候少陽之氣,太陽之脈浮,陽明之脈大,浮大之脈上關上,故知三陽合病也。膽熱則睡,少陰病且欲眠睡,目合則汗出,以陰不得有汗。但欲眠睡,目合則汗出,知三陽合病,膽有熱也。小柴胡湯、瀉心湯。
張元素曰:或謂:此症俱屬少陽,篇中亦可用小柴胡否?答曰:可用。夫三陽合病,其邪發見於脈也:浮者太陽,大者陽明,關上者少陽也。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膽有熱,脈症相符,故出於少陽篇下。蓋脈浮無症不可汗,脈大無症不可下,浮大之脈俱上關,知三陽合病而熱在膽也。膽居在半表裡,用小柴胡亦當。
白話文:
盜汗
主要觀點:
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脈象浮而且緊,一定會出現像潮水一樣的發熱,發作有規律。如果脈象只是浮,一定會出現盜汗。
朱肱說,脈象浮而有盜汗,可以用黃耆湯,或者柴胡薑桂湯、桂枝茯苓白朮湯來治療。
王履認為,盜汗是指睡著時出汗。睡著時,胃氣運行於體內,體表的陽氣不足,所以津液會向外洩出。醒來後,氣運行於體表,汗就會停止。
樓英說,一般雜病的盜汗,多是因為陰虛導致。傷寒的盜汗,是由於邪氣在半表裡之間引起的。如果邪氣在體表,那就會被稱為自汗。經典上說,輕微盜汗,反而怕冷,這是因為體表還沒有解除病邪。另外,陽明病本應是裡熱實證,但如果脈象是浮的,就說一定會有盜汗,這就像體表還有邪氣的表現,並不像自汗那樣有表裡虛實的區別。
張仲景說,三陽經同時生病,脈象浮而大,在關脈以上浮動。病人只想睡覺,閉上眼睛就出汗。
劉完素認為,關脈代表少陽之氣,太陽經的脈象是浮,陽明經的脈象是大的。浮大之脈在關脈之上浮動,由此可以知道是三陽經同時生病。膽有熱就會想睡覺,少陰病也會想睡覺,閉上眼睛就出汗,這是因為陰虛不能固攝汗液。只想睡覺,閉上眼睛就出汗,就可以判斷是三陽經同時生病,而且膽有熱。可以用小柴胡湯、瀉心湯來治療。
張元素說,有人問,這個症狀都屬於少陽病嗎?是不是也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回答說,可以用。三陽經同時生病,病邪會反映在脈象上。浮脈代表太陽經,大脈代表陽明經,關脈之上浮動代表少陽經。只想睡覺,閉上眼睛就出汗,這是膽有熱,脈象和症狀相符,所以才會放在少陽篇下討論。一般來說,脈象浮而沒有其他症狀,不能用發汗的方法;脈象大而沒有其他症狀,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浮大之脈都出現在關脈之上,可以知道是三陽經同時生病,而且熱在膽。膽的位置在半表裡之間,所以用小柴胡湯也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