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自汗

痼瘕者。陰氣堅凝閉秘之症也。胃冷而水穀不別。則溫中補胃之不遑已。敢云下哉。

【綱】仲景曰。心下痞。大便硬。心煩。不得眠。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太陽中風。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目】王好古曰。太陽自汗。桂枝湯。陽明自汗。白虎湯。少陰自汗。四逆湯。陽明症。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不惡寒而自汗。或惡熱而尺寸俱浮者。白虎湯。

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心下痞者。當分惡寒不惡寒。

【綱】仲景曰。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後服。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朱肱曰。陽明病。法多汗。而陽明亦有反無汗之症。不可不察也。

柯琴曰。陽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陽明病多汗。多汗胃燥之因也。

【綱】仲景曰。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目】朱肱曰。陽明症。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若汗多胃燥。豬苓複利其小便也。可與苡仁竹葉湯。

柯琴曰。胃實之病。病機在汗出多。病情在不能食。初因寒邪外束。故無汗。繼為胃陽遽反。故反汗多。

白話文:

自汗

有一種病症是長久積聚形成的,病因為體內陰氣凝結,導致閉塞不通的狀況。這種情況通常是胃部虛寒,無法分辨食物和水,所以需要不停地溫補脾胃,哪敢用瀉法治療呢?

主要觀點 張仲景說,如果病人感到心下痞悶、大便乾硬、心煩、難以入睡,同時又怕冷、出汗,可以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如果太陽經的風邪入侵,病人會時常出汗,發作時間不定,伴隨頭痛、心下痞悶、腹部脹滿、牽引至脅肋下方疼痛、噁心、呼吸短促,以及出汗,但卻不覺得怕冷,這是表證已解而裡證未和,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

辨證要點 王好古認為,太陽經的自汗可以用桂枝湯,陽明經的自汗可以用白虎湯,少陰經的自汗可以用四逆湯。陽明病如果出現發熱、眼睛痛、鼻子乾燥、難以入睡,不覺得怕冷卻自己出汗,或是覺得怕熱且脈象浮大,可以用白虎湯治療。

王肯堂說,這種自汗又兼有心下痞悶的,要分辨是否怕冷。

主要觀點 張仲景說,陽明病的人多汗,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外泄,導致胃中乾燥,大便必然乾硬,乾硬就會胡言亂語,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如果服藥一次,胡言亂語停止,就不要再繼續服藥。陽明病如果發熱且汗多,要趕緊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

辨證要點 朱肱認為,陽明病通常會多汗,但也有相反的無汗症狀,不可不注意。

柯琴說,陽明主導津液的生成,所以陽明病容易多汗,而多汗也是胃燥的原因。

主要觀點 張仲景說,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又感到非常煩渴難解,脈象洪大,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傷寒發熱,沒有汗,嘔吐且無法進食,反而不停出汗,這是病邪從表證轉移到陽明經的表現。

辨證要點 朱肱認為,陽明病如果汗多又口渴,不可以用五苓散。如果汗多且胃燥,這是因為豬苓導致小便過度排泄,可以使用薏仁竹葉湯來治療。

柯琴說,胃實的病,病機在於出汗過多,病情表現為無法進食。起初因為寒邪束縛體表,所以沒有汗。接著因為胃陽突然反亢,所以反而出汗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