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自汗

太陽中風病具。亦名傷寒。其人原當自汗出。而病亦未解。忽自汗出者。漸覺濈濈然汗出而微。是太陽中風以汗出而微。為轉屬陽明成胃實之候也。陽明病胃熱已盛。結而成實。乃正陽陽明之正症。急當攻下之。蓋以陽明為病。而發熱汗出者。初病也。胃成實否。尚未可定。

迨發熱久而汗出多。則津液內耗。邪熱大熾。必腸干屎硬而成實矣。此不急攻。真為無所復傳之症矣。故必急用大承氣。此為汗之自出津亡者言也。

【綱】仲景曰。陽明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脈浮發熱口苦者。邪在表。脈緊自汗腹滿不惡寒者。邪在裡。此表裡俱有邪。宜和解。

王肯堂曰。自汗而兼脈浮緊口苦者。忌汗下針。宜和解。

魏荔彤曰。梔豉湯。是仍以太陽治表泄熱之法治陽明。可見非拘拘專治陽明者可愈陽明病也。白虎人參湯。生津滌熱。熱去津回而汗出。治陽明即所以治太陽陽明也。豬苓湯。導水清熱滋干。未嘗及太陽之表。而太陽之腑。邪去氣宣。其表亦不待再治。是又治太陽之腑。即所以治太陽之表。

而治太陽之表。正所以治太陽陽明。又可見非拘拘專治陽明可愈陽明病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後溏。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目】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小便不利者。當分欲食不欲食。欲食者。宜桂枝湯、羌活湯。不欲食者。宜吳茱萸湯、理中湯。

魏荔彤曰。此原本中風。而病兼水濕者。陽明病欲食。此由中風而成。然陽明宜大便難。今小便反不利。大便反調。又骨節疼。如有熱狀。而非大熱。則皆風兼濕為患也。夫欲食仍兼風象。小便不利則濕盛。大便自調則熱輕。骨節疼為濕多。熱狀為熱少。此洵風濕與熱雜合而成之陽明。

俱不可作胃熱論治者也。迨至風邪所變之熱。入里而發。透表而汗出。陽明病亦遂解矣。蓋胃家熱邪。既為濕間。不能成實。欲食而得食。則胃家之穀氣。即能扶正。不解而自解。故水濕之邪。因穀氣得養。即為退舍。且能併力於汗。俾熱邪透表而愈。水濕其罪之魁而功之首乎。

言脈緊者。言不若病脈之緩而已。非必如傷寒之緊也。

白話文:

自汗

太陽中風這種病,也叫傷寒。這種病的人本來就應該自己出汗,但如果病沒有好,反而突然自己出汗,而且逐漸感覺汗水微微滲出,這表示太陽中風的病症,因為出汗卻沒有好轉,反而轉變成陽明病,也就是胃熱的徵兆。陽明病是因為胃熱已經很嚴重,累積成實症。這屬於正陽陽明的正病,必須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因為陽明病會發燒、出汗,這只是初期的症狀,還不能確定胃是否已經累積成實症。

如果發燒很久,而且出很多汗,就會消耗體內的津液,導致熱邪更加旺盛,最後腸道乾燥,大便變硬,形成實症。如果這時不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變成無法再治療的病症了。所以必須趕快用大承氣湯這種強力的瀉下藥。這是針對因為出汗而導致津液不足的情況來說的。

【綱要】 仲景說:「陽明病,脈象浮而且緊,喉嚨乾燥,口中發苦,腹部脹滿,呼吸急促,發燒出汗,但不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感覺沉重。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會導致心神煩亂,胡言亂語;如果用燒針的方法,會更加心慌、煩躁,無法入睡。如果用瀉下的方法,胃會變得空虛,導致外來的邪氣擾動橫膈膜,心中煩悶不安,舌頭上有苔,這種情況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如果口渴想喝水,而且口乾舌燥,可以用白虎人參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浮,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可以用豬苓湯來治療。」

【細目】 成無己說:「脈象浮,發燒,口中發苦,表示邪氣還在體表。脈象緊,自己出汗,腹部脹滿,不怕冷,表示邪氣已經進入體內。這是體表和體內都有邪氣,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

王肯堂說:「自己出汗,同時脈象浮而且緊,口中發苦,這種情況不可以發汗、瀉下或者用針刺的方法治療,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

魏荔彤說:「梔子豉湯,其實是用治療太陽病的疏解體表、散熱的方法來治療陽明病,可見並不是只有專門治療陽明病的方法才能治好陽明病。白虎人參湯,可以滋生津液,清除熱邪,熱邪退去,津液恢復,汗水自然停止。治療陽明病其實也是在治療太陽陽明病。豬苓湯,可以利水、清熱、滋潤乾燥。雖然沒有直接針對太陽病的體表,但是因為邪氣散去,氣機暢通,體表的病症自然也會好轉,不需要再用其他方法治療。這是治療太陽病的腑臟,其實也是在治療太陽病的體表。所以治療太陽病的體表,其實也是在治療太陽陽明病。可見並不是只有專門治療陽明病的方法才能治好陽明病。」

【綱要】 仲景說:「陽明病,想吃東西,小便反而不順暢,大便卻正常,身體關節疼痛,感覺身體發熱,突然發狂,然後突然出汗病就好了。這是因為體內的水分無法勝過食物的精氣,與汗水一起排出。如果脈象緊,病就會好轉。」

「陽明病,如果因為受寒,導致不想吃東西,小便不順暢,手腳汗水淋漓,這種情況會形成痼瘕(腹部腫塊),大便會先硬後軟,因為胃裡虛冷,導致水穀不分。」

【細目】 王肯堂說:「自己出汗,同時小便不順暢,應該區分想吃東西和不想吃東西兩種情況。想吃東西的,可以用桂枝湯或羌活湯來治療;不想吃東西的,可以用吳茱萸湯或理中湯來治療。」

魏荔彤說:「這種情況本來是中風,同時又兼有水濕的病症。陽明病想吃東西,是因為中風引起的,但陽明病應該是大便不順暢,現在卻反而小便不順暢,大便正常,而且關節疼痛,感覺身體發熱但不是高熱,這些都是風邪兼有濕邪的表現。想吃東西仍然有風邪的徵象,小便不順暢是因為濕氣太重,大便正常是因為熱邪較輕,關節疼痛是因為濕氣太多,感覺發熱是因為熱邪較少。這確實是風、濕和熱混合而成的陽明病。

這些情況都不應該當作胃熱來治療。當風邪轉化成的熱邪進入體內,然後又從體表散發出來,同時出汗,陽明病也就因此痊癒了。因為胃中的熱邪被濕氣阻礙,無法形成實症。想吃東西而且能吃得下,胃的食物精氣就能扶正。疾病不治也會自己好轉。所以水濕的邪氣因為得到食物精氣的滋養,就會自行消退,並且會幫助身體出汗,使熱邪從體表散去。水濕雖然是病因,卻也是痊癒的關鍵。

說脈象緊,是說脈象沒有像其他病那樣的緩慢,而不是說脈象像傷寒那樣的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