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六 (1)
卷六 (1)
1. 自汗
【綱】仲景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目】王肯堂曰。衛氣者。護衛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邪氣干之。若不能衛固於外。由是津液妄泄。濈濈然潤。漐漐然出。不因發散而自汗出也。傷風則發熱自汗。中暍則汗出惡風而渴。風濕甚則汗多而濡。言風與暑濕為邪。皆令自汗。惟寒邪傷榮而不傷衛。
是以膚腠閉密。汗不出也。始雖無汗。及傳入里而為熱。則榮衛通。腠理開。亦令汗自出矣。自汗又有表裡之別。虛實之異。若汗出惡風及微惡寒者。皆表未解。宜發散。至於漏不止而惡風。及發汗後而惡寒者。表虛也。宜溫之。此皆邪氣在表。若汗出惡風寒者。此表解里病。
下之則愈。如本條及陽明發熱汗出急下之條是也。自汗雖常症。或汗出發潤。如油如珠。著身不流。皆不治。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潤。漐漐然一時汗出。熱已身涼。乃為佳兆。
魏荔彤曰。陽明病。本應發熱汗出。則太陽傳入之邪。發越於外。故胃津內耗。而邪熱在胃漸實。雖能成胃實之正病。卻無發黃之變病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土中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一日自止。此為陽明病。傷寒轉屬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汗出身熱。不惡寒。便硬譫語者。宜承氣湯。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王肯堂曰。此身熱汗出不惡寒。屬裡。為陽明本症。中風則有汗。傷寒則無汗。惟入陽明乃有汗。故曰。陽明病法多汗。若兼便硬譫語者。下之。
魏荔彤曰。首條陽明病。是由太陽中風而傳入者。二條。是由太陽傷寒而傳入者。可知傷寒之惡寒為無汗。而中風之惡寒為汗自出也。可知陽明之由傷寒傳入。初得尚惡寒。陽明之由中風傳入。初得尚惡風。迨至汗自出而惡熱。則無論風寒。皆已傳入陽明。無疑也。太陽中風。
則發熱惡風汗自出為正症。太陽傷寒。則惡寒無汗為正症。今傳入陽明。則但以汗出惡熱為正症也。太陽病有惡風惡寒。傳陽明則變為惡熱。此太陽陽明之大關鍵也。故一日惡寒。二日自止。所謂萬物歸土者。只因表邪變熱。由太陽之經絡。近陽明在表。初變熱。必已犯陽明之經矣。
及熱入里。有不犯陽明之腑乎。再胃主容納。物入其中。必稍停蓄。方下大腸。邪熱入亦如是。無二理。此所以曰萬物所歸。又曰無所復傳也。無所復傳。正言胃成實結耳。若邪入。氣足升散。自有少陽門戶。何謂無傳。惟其實結已成。則非推蕩不行。故無所復傳。正欲言傳以求得傳示人而已。
白話文:
自汗
【總綱】張仲景說:「陽明病,發燒而且出汗,這是熱邪向外散發的現象,不會導致黃疸。」
【細目】王肯堂說:「衛氣的作用是保護皮膚,使皮膚紋理飽滿緊密,防止體內津液隨意外泄。如果邪氣侵犯人體,衛氣不能在體外鞏固防禦,就會導致津液不受控制地外泄,汗水不斷滲出,並非因發散作用而出的汗,而是自己流出的。如果是因傷風引起的,就會發燒並自汗;如果是中暑引起的,就會出汗、怕風且口渴;如果是風濕太過,就會多汗且黏膩。總之,風、暑、濕這些邪氣都會導致自汗。只有寒邪會傷害營血,但不會傷害衛氣,因此皮膚紋理會緊閉,不會出汗。剛開始可能不出汗,等到寒邪傳入體內化熱,營衛之氣暢通,皮膚紋理打開,也會導致汗自己流出。自汗還有表裡之分、虛實之別。如果出汗且怕風,或是微微怕冷,都表示病邪還在表,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如果汗流不止還怕風,或者發汗後反而怕冷,都表示表虛,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這些都是邪氣還在表的情況。如果出汗但怕冷,表示病邪已由表入裡,這時候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病就會好。就像本條文以及陽明病發燒出汗就應該趕快瀉下的條文所說的一樣。自汗雖然是常見的症狀,但如果汗水如同油或珍珠般,附著在身上而不流動,就屬於不治之症。只有手腳都濕潤,全身都潤澤,汗水一時大量滲出,出汗後身體發涼,才是好的徵兆。」
魏荔彤說:「陽明病,本來就應該發燒出汗,這表示太陽經傳來的邪氣向外散發,導致胃津液耗損,而邪熱在胃中逐漸積聚成實熱,雖然能形成胃實證的典型病症,卻不會導致黃疸。」
【總綱】張仲景說:「陽明病,外在症狀是什麼呢?回答:身體發熱,汗自己流出,不覺得冷,反而怕熱。」
「問:有病才一天,卻不發燒反而怕冷,是什麼原因?回答:雖然病才一天,怕冷的感覺很快就會消失,接著就會自己出汗並怕熱。」
「問:為什麼怕冷的感覺會自己消失?回答:因為陽明經位於脾胃中,是萬物歸屬之地,不會再傳到其他經絡。所以,剛開始雖然怕冷,但一天之後就會停止,這就是陽明病的特點。如果是傷寒傳到陽明經,患者會稍微出汗。如果出汗且身體發熱,不怕冷,且大便硬結、胡言亂語,就應該用承氣湯來治療。陽明病,如果發燒且大量出汗,就應該趕快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大承氣湯。」
【細目】王肯堂說:「這種身體發熱、出汗且不怕冷的症狀,屬於裡證,是陽明病的典型症狀。中風會有汗,傷寒則不會有汗,只有病邪進入陽明經才會出汗。所以說,陽明病多汗。如果同時出現大便硬結、胡言亂語等症狀,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魏荔彤說:「第一條說的陽明病,是從太陽中風傳來的;第二條說的陽明病,是從太陽傷寒傳來的。由此可知,傷寒會怕冷且不出汗,而中風會怕冷且自己出汗。從傷寒傳入陽明經,剛開始還會怕冷;從中風傳入陽明經,剛開始還會怕風。等到汗自己流出且怕熱時,無論是風邪還是寒邪,都已經傳入陽明經了,這一點無可置疑。太陽中風,會發熱怕風且自汗,這是典型症狀;太陽傷寒,會怕冷且無汗,這是典型症狀。現在傳入陽明經,就只剩下出汗怕熱這個典型症狀了。太陽病會怕風怕冷,傳入陽明經就會變成怕熱。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的重大轉變關鍵。所以,病一天時會怕冷,第二天就會自己停止,所謂的萬物歸於脾胃,是因為表邪轉為熱邪,從太陽經絡,接近在表的陽明經,剛開始轉化為熱邪,一定已經侵犯到陽明經了。等到熱邪入裡,又怎麼可能不侵犯到陽明腑呢?而且胃主要負責容納食物,食物進入胃中,一定會稍微停留積蓄,然後才會進入大腸。邪熱進入胃中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說,萬物歸屬於胃,又說不會再傳到其他地方。所謂不會再傳到其他地方,其實指的是胃已經形成實熱結聚。如果邪氣入裡,正氣足夠升散,就會有少陽的門戶可以發散。怎麼會說無所傳呢?只有當實熱結聚已經形成,才必須用推蕩的方式來治療,所以說無所復傳。這句話其實是想告訴人們,這種情況已經到了必須使用瀉下方法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