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八·陽明經症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陽明經症 (1)

1. 陽明經脈

【綱】仲景曰。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目】朱肱曰。足陽明胃之經。從鼻起。挾於鼻。絡於目。下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蓋諸陽在表。陽陰主肌肉。絡於鼻。故病人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其脈尺寸俱長者。知陽明經受病也。

戴原禮曰。脈大者。兩陽合明。內外皆陽之象也。陽明受病之初。病為在表。脈但浮而未大。與太陽同。故亦有麻黃桂枝症也。至二日惡寒自止而反惡熱。三日熱大盛。故脈亦應其象而洪大。此為胃家實之正脈。若小而不大。便屬少陽。內經云。陽明之至短而澀。此指秋金司令之時脈言也。又曰。陽明脈象大浮也。此指兩陽合明之病脈言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傷寒病發三天,陽明脈搏強勁。朱肱說,足陽明胃經從鼻樑起,沿著鼻樑走,連接眼睛,向下分為四條主線,以及六條分支,上下貫穿腹部,統率全身。由於陽氣在表,陽氣和陰氣主宰肌肉,連接著鼻子,所以病人會發燒、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難以平躺。如果脈搏長且大,就說明陽明經受了病邪。戴原禮說,脈搏強勁,說明陽氣充足,內外都屬陽氣的表現。陽明經受病初期,病邪在表,脈搏只浮而不強勁,與太陽經相似,所以也會有麻黃、桂枝的症狀。到了第二天,寒症消失,轉為發熱,第三天熱度加劇,所以脈搏也隨之變得洪大。這是胃家實證的典型脈象。如果脈搏小而不強勁,則屬於少陽經。內經說,陽明經的脈象短而澀,指的是秋季金氣主令時脈搏的狀態。又說,陽明經的脈象大而浮,指的是陽氣充足時的病脈。

喻昌曰。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乃傳經之次第。其實不以日拘。此三日陽明脈大。正見二日之陽明傳自太陽。必兼乎浮緊浮緩。未定是正陽陽明也。若正陽陽明。氣血俱多。其脈必大。而與太陽別矣。言外見三日。症連少陽。則其脈必大而弦。又不得為正陽陽明也。

魏荔彤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何以驗之。驗之於脈。如其人本太陽傷寒。三日之久。表邪不解。致變熱傳裡。入陽明。成胃家實。則其脈浮緊浮緩者。忽變為大。浮與緊緩。俱不見矣。既不浮。則沉可知也。既云大。則沉而兼滑又可知也。曏者太陽之浮。候於寸者既多。今者陽明之沉。候於關者必多也。關脈大而沉滑。恰是中脘為病。則胃家之實。可決也。

白話文:

喻昌說:傷寒病第一天是太陽病,第二天是陽明病,第三天是少陽病,這是經絡傳遞的順序。但實際上不一定要拘泥於日期。這三天陽明脈大,正好顯示出第二天陽明病由太陽病傳來,必然兼具浮緊或浮緩的脈象,還不能確定是正陽明病。如果真是正陽明病,氣血都會很多,脈象一定會很大,而且跟太陽病的脈象不一樣。換句話說,如果三天後病症連帶少陽病,那麼脈象一定會很大而且弦,也不能確定是正陽明病。

魏荔彤說:陽明病是胃家實證,怎麼驗證呢?從脈象上驗證。如果病人原本是太陽傷寒,病了三天,表邪還沒有解開,導致熱邪傳到裡邊,進入陽明經,形成胃家實證,那麼原本浮緊或浮緩的脈象,突然變成大脈,浮緊或浮緩的脈象都不見了。既然不浮,那就可以知道脈象是沉的;既然脈象大,那就可以知道脈象是沉而兼滑的。先前太陽病的浮脈,多在寸關脈上診得。現在陽明病的沉脈,多在關脈上診得。關脈大而沉滑,正好是中脘有病,這樣就可以確定胃家實證了。

【綱】仲景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以上論胃實)

【目】柯琴曰。此治陽明之大法也。夫脈之浮而緊。浮而緩。浮而數。浮而遲者。皆不可攻而可汗。此浮而反不可汗而可攻者。以陽明三日之脈。當知大為病進。不可拘浮為在表也。又曰。脈遲尚未可攻者。以症有虛實。脈有真假。假令脈遲。便非臟實。是浮大皆為虛症矣。特為妄攻其實者禁也。

朱肱曰。問。傷寒何以須診衝陽脈。答曰。衝陽脈。是足陽明胃之經。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乃傳與五臟六腑。臟腑皆受氣於胃。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胃為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

白話文:

張仲景說:脈搏浮而有力,心窩處卻硬硬的,如果熱症屬於臟腑的,就應該積極治療,不要讓病人出汗。如果熱症屬於六腑的,就不要讓病人頻頻小便,小便過多就會導致大便乾燥。出汗太多,熱症會減輕;出汗太少,大便就會難以排出。脈搏遲緩,現在還不能治療。(以上論述的是胃實症)

柯琴說:這是治療陽明經病症的主要方法。脈搏浮而緊、浮而緩、浮而數、浮而遲,這些情況都不可治療,應該讓病人出汗。然而,這裏脈搏浮而卻不能出汗,反而需要治療,這是因為這是陽明經病症第三天的脈象,應該知道病症已經嚴重了,不可拘泥於脈搏浮在表層,就認為是表症。又說:脈搏遲緩,現在還不能治療,這是因為病症有虛實之分,脈象也有真假之分。如果脈搏遲緩,便不是臟腑實證,而是浮大都是虛證。只是要禁止那些不辨虛實就妄加治療的人。

朱肱說:請問:為什麼傷寒病需要診斷衝陽脈?回答說:衝陽脈是足陽明胃經。人體從食物中吸取氣,食物進入胃,再傳輸給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都受氣於胃。其中清氣叫做營氣,濁氣叫做衛氣,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陰陽相通,如同環環相扣,沒有終點。胃是水谷之海,主導著人體順應四時變化,都以胃氣為本。這就是所謂的四時變化引起疾病,生死之關鍵所在。

故傷寒必診衝陽。以察其胃之有無也。衝陽二穴。一名會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

【綱】仲景曰。陽脈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實於裡。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目】危亦林曰。此雖指太陽轉屬。然陽明表症亦有之。

【綱】仲景曰。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大便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

白話文:

因此,診斷傷寒一定要察看衝陽穴,藉此觀察胃氣是否正常。衝陽穴有兩個,又稱會源,位於足部跗骨上五寸,骨頭之間的動脈上,離陷骨三寸。

仲景說,如果陽脈微弱且出汗少,是自和的表現;出汗多,就是太過;陽脈實且出汗多,也是太過。太過指的是陽氣實於內,造成津液不足,大便因此變硬。

危亦林說,雖然這裡指的是太陽經轉屬陽明,但陽明經的表症也會有這種情況。

仲景說,太陽病,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病人發汗後又惡寒,不嘔吐,但心下痞塞,這種情況就需要用藥治療下焦。如果治療下焦無效,病人不惡寒反而口渴,那就是轉屬陽明經了。小便頻繁,大便一定會硬,即使十天不大便也無苦楚。口渴想喝水,要少少給他喝,只能用藥法來救治,宜用五苓散。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屬於太陰經。

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以上論他經轉屬)

【目】柯琴曰。上條病機。在渴欲飲水。利水是胃家實而脈弱之正治。不用豬苓湯而用五苓散者。以表熱未除故耳。此為太陽陽明之並病。下條病機。在小便。太陰受病。轉屬陽明。以陽明為燥土。故非經絡表裡相關所致。總因亡津液而致也。

【綱】仲景曰。問曰。脈有陽結陰結。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以上論陰陽結症)

白話文:

太陰病會導致身體發黃,但如果小便順暢,就不會發黃。如果持續七到八天,大便變硬,則可能是陽明病。

柯琴認為,上條病機在於渴欲飲水,利水是胃家實而脈弱的正治方法。不用豬苓湯而用五苓散是因為表熱未除。這是太陽和陽明同時發病。下條病機在於小便,太陰受病轉屬陽明,因為陽明屬燥土,所以並非經絡表裡相關導致,而是因亡津液所致。

仲景說,有人問,脈有陽結和陰結,如何區分?答曰,脈浮而數,能食而不大便,此為實,稱為陽結,約在第十七天病情加重。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沉重,大便反硬,稱為陰結,約在第十四天病情加重。

【目】張云岐曰。此條。本為陰結髮論。陽結即是胃實。為陰結作伴耳。陰結無表症。當屬之少陰。不可以身重不能食為陽明應有之症。沉遲為陽明當見之脈。便硬為胃家實。而不敢用溫補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為癢也。

【目】魏荔彤曰。太陽中風傷寒。解肌肌不盡解。發汗汗不盡出。外邪氣變熱。內正陽生熱。陰燥陽絕。太陽病已轉屬陽明矣。然病有已入陽明而未離太陽者。則中風傷寒二條。尚在表而未盡除也。豈可遽舍太陽表治。而從陽明裡治乎。故仲師特舉此首條二條以立法也。蓋此乃太陽陽明之症。

白話文:

張云岐說,這條論述原本是關於陰結的,陽結其實就是胃實,是陰結的伴隨症狀。陰結沒有明顯的症狀,應該歸屬於少陰,不可以用身體沉重、吃不下飯來判斷為陽明的病症,脈象沉遲是陽明病應該出現的脈象,大便乾燥是胃實的表現,因此不敢用溫補的藥物。

張仲景說,陽明病脈象遲緩,出汗多,稍微怕冷,是表症未解,可以發汗,宜用桂枝。陽明病脈象浮,不出汗反而喘,發汗就能痊癒,宜用麻黃。陽明病脈象浮而緊,一定會有潮熱,發作有規律。如果只有浮脈,必定盜汗。脈象浮而遲,臉頰發紅發熱,身體顫抖,六七天就會出汗而痊癒。遲緩代表陽氣不足,不能發汗,身體會發癢。

魏荔彤說,太陽中風傷寒,解肌不徹底,發汗不出汗,外邪之氣轉為熱,內部的正氣也生熱,陰氣乾燥陽氣衰竭,太陽病已經轉為陽明病。但是,有些病症已經進入陽明,卻還未脫離太陽,那麼中風傷寒的兩條論述,依然存在於表症,尚未完全消除。怎麼可以馬上放棄太陽表症的治療,而用陽明裡症的治療呢?所以仲景特別舉出這兩條論述來制定治療方法。因為這是太陽陽明病症的症狀。

入陽明未深。故令其邪仍自表出。不致歸於胃而無所復傳。是解肌發汗二法。始終井井者也。三條。乃陽明病仍帶太陽。深恐陽明病去太陽漸遠而成陽明漸多。非就脈症以明之。不審也。脈浮緊。由太陽傷寒而成。為寒傷營而致成陽明之脈症者。脈但浮。由太陽中風而成。為風傷衛而致成陽明之脈症者。

陽明病至此。已將離太陽八九矣。而尚有一二太陽在主治者。猶當以下之太早為戒。而防結胸與痞也。四條。乃陽明之虛脈虛症也。汗者陽氣。遲者陰脈。無陽不能作汗。又當助陽發汗者也。

【綱】仲景曰。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以上論陽明在表症)

白話文:

陽明病初期尚未深入,所以病邪仍然留在體表,不會進入胃部而無法傳導。因此,解肌發汗這兩種方法一直都非常有效。但要注意,陽明病常伴隨著太陽病,深怕陽明病遠離太陽病而逐漸加重。如果僅憑脈象和症狀判斷,就無法確定。脈象浮緊,是因太陽傷寒導致寒邪傷及營氣而形成陽明病的脈象;脈象浮而無緊,是因太陽中風導致風邪傷及衛氣而形成陽明病的脈象。

陽明病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快要脫離太陽病了,但仍有一兩分太陽病的症狀,治療時要謹慎,不可太早使用下法,以免造成結胸或痞證。陽明病的虛脈虛症,汗為陽氣,脈遲為陰脈,無陽氣則不能出汗,因此要輔助陽氣,促進發汗。

張仲景說,脈象浮而發熱,口乾鼻燥,能夠進食,就可能會有鼻衄。以上都是陽明病在表證的表現。

【目】樓全善曰。此條主治。宜桃仁承氣湯、犀角地黃湯之類也。

【綱】仲景曰。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以上論陽明譫語症)

【目】朱撝曰。表虛里實。譫語之由也。譫語脈短。譫語之脈也。汗多則津脫營虛。故脈短。若津雖脫而不甚脫。營雖虛而不甚虛。則脈自和。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白話文:

樓全善說,這個病症宜用桃仁承氣湯、犀角地黃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張仲景說,傷寒發病四五天,脈象沉而呼吸急促,沉在裡頭,卻又發汗,津液大量流失,大便困難,這是外寒內熱,久病則神志不清,發汗過多,如果再次發汗,就會損傷陽氣,神志不清、脈象短促者就會死亡,脈象自然平和者則不會死。

朱撝說,外寒內熱是神志不清的原因。神志不清、脈象短促是神志不清的脈象。發汗過多,就會津液流失、營氣虛弱,所以脈象短促。如果津液雖然流失但沒有嚴重流失,營氣雖然虛弱但沒有嚴重虛弱,則脈象自然平和。

張仲景說,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部脹滿微喘,發熱怕冷,脈象浮緊,如果服用瀉下藥,則腹部脹滿、小便困難。

【目】鰲按。脈浮而緊。潮熱有時之候。此為陽明初病在裡之表也。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弦緊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以上論陽明中風)

【目】朱肱曰。問。十二經皆一。而陽明有三。何也。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也。太陽陽明者。本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也。少陽陽明者。本傳到少陽。因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實。大便難也。正陽陽明者。病人本風盛氣實也。

白話文:

脈搏浮起且緊繃,偶爾出現潮熱,這是陽明經初期病症在裡而表現在外的徵兆。

張仲景說,陽明中風,脈象弦緊浮大且呼吸急促,腹部脹滿,脅肋下方和心口疼痛,按壓久久氣息不通,鼻腔乾燥無法出汗,嗜睡,全身和臉色發黃,小便困難,偶爾出現潮熱,經常乾嘔,耳朵前後腫脹,針灸後病情略微好轉,但表面症狀未解。病程超過十天,脈象弦緊的,服用小柴胡湯;脈象只是浮起,沒有其他症狀的,服用麻黃湯。如果沒有排尿,腹部脹滿,還伴有乾嘔的,就沒有辦法治療了。(以上論述陽明中風)

朱肱說,有人問,十二經脈都只有一條,為何陽明經有三個?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和正陽陽明。太陽陽明,是源於太陽經的病症,由於發汗、瀉下或利尿,導致津液耗損,胃中乾燥,轉而屬於陽明經。少陽陽明,是本病傳到了少陽經,由於發汗、利尿,導致胃中燥熱且實,大便困難。正陽陽明,病人本身風盛氣實。

三陽明俱宜下。惟惡寒及中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屬表。可發其汗。蓋太陽與陽明合病。脈必浮大而長。症必頭疼腰痛。肌熱目痛鼻乾也。脈浮大者。太陽也。長者。陽明也。頭疼腰痛者。太陽也。肌熱目痛鼻乾者。陽明也。尚惡寒者。可升麻湯汗之。若不惡寒反惡熱。大便不秘者。

可白虎湯解利之。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或譫語者。屬胃家實也。可調胃承氣湯下之。身熱汗出漐漐然者。屬陽明也。

張介賓曰。太陽陽明者。邪自太陽傳入於胃。其名脾約。以其小便數。大便硬也。正陽陽明者。邪自陽明本經傳入於腑。而邪實於胃也。少陽陽明者。邪自少陽傳入於胃也。胃本屬土。為萬物所歸。邪入於胃。則無所復傳。鬱而為熱。此由耗亡津液。胃中乾燥。或三陽熱邪不解。

白話文:

三陽明都應該用瀉下之法治療。但如果患者出現惡寒或中寒症狀,表示病在經絡,屬於表證,與太陽經合病,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因為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脈象必定浮大而長,症狀必定是頭疼腰痛、肌熱目痛鼻乾。其中,脈浮大屬於太陽經,脈長屬於陽明經;頭疼腰痛屬於太陽經,肌熱目痛鼻乾屬於陽明經。如果患者還伴有惡寒症狀,可以用升麻湯發汗。若不惡寒反而惡熱,大便不秘,可以用白虎湯解熱利濕。如果不惡寒反而惡熱,大便便秘,甚至出現神志不清,屬於胃家實證,可以用調胃承氣湯瀉下。如果患者出現身熱汗出,汗液稀薄,屬於陽明經證。

張介賓說,太陽陽明合病,是邪氣從太陽經傳入胃經,稱為「脾約」,因為患者小便頻數,大便乾硬。正陽陽明合病,是邪氣從陽明經本經傳入胃腑,邪氣停滯在胃。少陽陽明合病,是邪氣從少陽經傳入胃經。胃屬土,為萬物所歸,邪氣入胃,無處可傳,就會鬱積化熱,這是因為津液耗損,胃中乾燥所致,也有可能是三陽熱邪不解所致。

自經而腑。熱結所成。故邪入陽明胃腑者。謂之實邪。土氣為邪。王於申未。所以日晡潮熱者。屬陽明也。論曰。潮熱者。實也。是為可下之症。然雖可下。若脈浮而緊。或小便難大便溏。身熱無汗。此熱邪未全入腑。猶屬表症。仍當和解。若邪熱在表而妄攻之。則禍不旋踵。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腹滿。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目】鰲按。陽明中風。其脈則浮而弦大。今脈則遲。是中寒。且無陽矣。

【綱】仲景曰。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虛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中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以上論陽明中寒)

白話文:

從經絡到臟腑,熱邪積聚而成。所以邪氣入侵陽明胃腑,就稱為實邪。土氣為邪,主宰在申時和未時,因此下午出現潮熱,屬於陽明病。古籍記載,潮熱是實證,可以瀉下治療。然而,即使可以瀉下,如果脈象浮緊,或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身體發熱卻不流汗,說明熱邪還沒有完全進入臟腑,仍然屬於表症,應當和解治療。如果熱邪在表而胡亂攻伐,後果不堪設想。

張仲景說,陽明病脈象遲緩,腹部脹滿,吃不下多少就飽,飽了就輕微煩躁,頭暈,必定小便不利。這是要發展成谷疸的徵兆,即使瀉下治療,腹部脹滿依然如故。這是因為脈象遲緩的原因。

鰲按,陽明中風,脈象浮而弦大。現在脈象遲緩,說明是中寒,而且已經沒有陽氣了。

張仲景說,傷寒脈象遲緩,六七天后用黃芩湯來徹底去除熱邪。脈象遲緩是寒證,現在用黃芩湯去除熱邪,腹部虛寒,應該不能吃東西。現在反而能吃東西,這是叫做除中,必定會死。如果脈象遲緩,到六七天不想吃東西,這是晚發,水停留在體內,沒有解開。如果仍然想吃東西,說明就要解開了。(以上論述的是陽明中寒)

【目】陳士鐸曰。傷寒脈遲。自然是寒。誤與黃芩湯。則益加寒矣。寒盛宜不能食。今反能食。病名除中。仲景謂是死症者何也。夫能食是胃氣有餘。如何反曰死症。不知胃寒而加之寒藥。反致能食者。此胃氣欲絕。轉見假食之象。不過一時能食。病名除中者。正言胃中之氣。

除去而不可留也。雖是死症。猶有生機。終以其能食。胃氣將除而未除。可用藥以留其胃氣也。方用加減參苓湯。

王履曰。凡言陽明病者。必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今但言傷寒。則惡寒可知。非不惡寒者也。況脈遲為無陽。必其裡寒特甚。

白話文:

陳士鐸說,傷寒脈搏遲緩,本就體寒,如果誤服黃芩湯,就會更加寒涼。寒氣盛極時,病人通常無法進食,但現在反而能吃,這種病叫做「除中」。仲景認為這是死症,為什麼呢?病人能吃代表胃氣尚存,怎麼會是死症?那是因為不懂得胃寒的情況下,又加用寒涼藥物,反而讓病人能吃,這是因為胃氣快要消失了,才出現假象的能食,不過是一時能吃而已。所謂「除中」就是說胃中的氣已經要消失了,無法留住。雖然是死症,但還有生機,因為病人能吃,代表胃氣尚未完全消失,可以用藥物留住胃氣。可以用加減參苓湯。

王履說,凡是說陽明病的人,一定是身體發熱,出汗,不惡寒反而惡熱。現在只說傷寒,就可以知道病人是惡寒的,不是不惡寒。況且脈搏遲緩代表沒有陽氣,病人一定是內寒嚴重。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而譫語。若加燒針。心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目】吳綬曰。細繹脈浮而緊一條。乃陽明半表裡症也。邪已入腹。不在營衛之間。脈雖浮。不得以為在表而發汗。脈雖緊。不得以其身重而加溫針。胃家初實。尚未燥硬。不得以其喘滿惡熱而攻下。陽明梔子豉湯。猶太陽桂枝湯。既可驅邪。亦可攻誤。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肚子脹滿而且喘不過氣,發熱出汗,不喜歡冷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就會變得躁動不安,心神恍惚並且說胡話。如果使用燒灼的針灸,會感到心悸不安,煩躁睡不著。如果使用瀉下藥,就會導致胃中空虛,外邪刺激膈膜,心中發悶。舌苔厚實的,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用豬苓湯治療。

吳綬說,仔細推敲“脈浮而緊”這一點,是陽明半表半裡症狀。邪氣已經侵入腹中,不在營衛之間。雖然脈象浮,但不能認為是表證而發汗。雖然脈象緊,但也不能因為身體沉重而使用溫熱的針灸。胃氣初盛,尚未燥熱堅硬,不能因為喘滿惡熱而攻下。陽明病用梔子豉湯,就像太陽病用桂枝湯一樣,既可以驅逐邪氣,也可以糾正誤治。

虞摶曰。上條。是不肯令胃燥。下條。是不肯令水浸入胃。總為胃家惜津液也。

【綱】仲景曰。病如桂枝症。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目】鰲按。寸脈微浮。尚是陽明之表脈。用瓜蒂散。即是陽明之表劑。

【綱】仲景曰。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

【目】鰲按。緊本為寒。今言乍緊者。正與厥應。不厥時未必緊。是寒結胸中之脈症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此為小逆。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

白話文:

虞摶說:上面的條文,是不肯讓胃乾燥;下面的條文,是不肯讓水浸入胃。總之,都是為了胃的津液著想。

張仲景說:病人像桂枝湯證,頭不痛,脖子不僵硬,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往上衝咽喉不能喘息的,這是胸中有寒氣,應該用瓜蒂散來吐掉。

鰲說:寸脈微浮,還算是陽明經的表脈。用瓜蒂散,也就是陽明經的表劑。

張仲景說:病人手足厥冷,脈搏時而緊的,邪氣結聚在胸中,心下滿悶而煩躁,飢餓卻不能進食,病在胸中,應該用瓜蒂散來吐掉。

鰲說:緊脈本來是寒象,現在說時而緊,正符合厥應,沒有厥時不一定緊,這是寒氣結聚在胸中的脈症。

張仲景說:太陽病,應該發冷發熱,現在卻自汗出,不發冷發熱,關脈細數,這是因為用藥過度導致吐了的緣故。這是小逆,吐了一兩天的人,腹部飢餓,口不能進食;吐了三、四天的人,不喜歡吃稀飯,想要吃冷食,早上吃晚上吐,都是因為用藥過度導致吐的緣故。

【目】柯琴曰。言太陽病。頭項強痛可知。以脈辨之。關上者。陽明之脈。細弦數而不洪大。雖自汗而不惡熱。則不是與陽明並病。不口乾煩滿而自汗出。自不與少陰兩感。原其故。乃庸醫妄吐所致。則自汗為表虛。脈細數為裡熱也。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目】黃仲理曰。此二條。必合看乃得。蓋前條。症也。後條。脈也。脈浮發熱無汗。本麻黃症尚存。即是表不解。更兼渴欲飲水。又是熱入於裡。此謂有表裡症。當用五苓散。

白話文:

柯琴說,太陽病頭頸部疼痛明顯,可以根據脈象來判斷。如果關脈細弦數而不洪大,雖然自汗卻不惡熱,就不是和陽明經病同時發病。如果不口乾煩滿卻自汗,就沒有與少陰經病同時發病。追究其原因,是庸醫妄自吐瀉導致的,自汗是表虛,脈細數是裡熱。

仲景說,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表症未解的,不能用白虎湯。如果渴欲飲水,沒有表症,就用白虎加人參湯。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煩躁不安,口渴不解,脈象洪大的,用白虎加人參湯。

黃仲理說,這兩段話必須結合起來看才能明白。前面一段講的是症狀,後面一段講的是脈象。脈象浮,發熱無汗,本是麻黃證尚存,也就是表症未解。再加上渴欲飲水,又是熱入於裡,這就是表裡同病,應該使用五苓散。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脈浮大在關上。但欲睡眠。合目則汗。

【目】程郊倩曰。脈而浮大。陽脈也。關上陽所治。是為重陽矣。與少陰脈沉細而但欲寐者自異。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邪。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目】柯琴曰。此條論脈而不及症。因有白虎症而推及其脈也。切勿據脈而不審其症。脈浮而滑為陽。陽主熱。內經云。脈緩而滑曰熱中。是浮為在表。滑為在裡。此雖表裡並言。而重在裡熱。所謂結熱在裡。表裡俱熱者也。脈微而厥為寒厥。脈滑而厥為熱厥。陽極似陰之症。全憑脈以辨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三陽合病,脈象浮大在關脈上,病人只想要睡覺,閉眼就出汗。

程郊倩說:脈象浮大是陽脈,關脈是陽氣所管轄的地方,這表示陽氣很盛。與少陰脈沉細,病人只想要睡覺的情況不同。

張仲景說:傷寒病人脈象浮滑,這是外感有熱,內有邪氣,白虎湯可以治療。傷寒病人脈象滑而厥逆,這是內有熱氣,白虎湯可以治療。

柯琴說:這一段只談脈象,沒有提到症狀,是因為病人出現了白虎症才推測出其脈象。切記不能只看脈象而不審察症狀。脈象浮而滑是陽氣,陽氣主熱。內經說:脈象緩慢而滑叫做熱在裡。所以浮是表證,滑是裡證。雖然表裡都提到,但重點在裡熱。所謂結熱在裡,表裡俱熱的情況。脈象微弱而厥逆是寒厥,脈象滑而厥逆是熱厥,陽氣極盛表現得像陰氣一樣,完全依靠脈象來辨別。

【綱】仲景曰。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故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秘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目】張云岐曰。脈調和而不微。是脈有胃氣也。內實者。胃實也。胃實則腸虛。故必以調胃承氣湯調其胃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微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白話文:

張仲景說:傷寒十三天不退,超過經期還胡言亂語,是因為有熱氣的緣故,應該用湯藥把熱氣往下引導。如果小便量少,大便應該硬,反而出現腹瀉,脈象卻平和,就知道醫生是用丸藥來治療,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本來就腹瀉,脈象應該微弱,現在反而平和,這是內部實證。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張雲岐說:脈象平和而不微弱,表示有胃氣。內實指的是胃實,胃實則腸虛,所以必須用調胃承氣湯來調理胃氣。

張仲景說:陽明病,脈象遲緩微弱,出汗,不畏寒,身體一定很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而且喘不過氣,有潮熱,其他症狀想要好轉,就可以攻治裡證。手腳出汗而且大量流汗,表示大便已經硬了,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汗多,輕微發熱畏寒,表示外證還沒解,熱氣不潮熱,還不能服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理胃氣,不要讓藥性過猛導致過度腹瀉。

【目】方中行曰。脈遲汗出等八症。乃陽明之外邪欲解。可以攻裡而不為大誤也。然曰欲解。曰可攻。不過用小承氣調胃承氣法耳。必手足濈然汗出。方可驗胃實便硬外邪盡解。而當從大承氣急下之法也。申酉戌間獨熱。余時不熱者。為潮熱。若汗出微發熱惡寒。是陽明症尚兼太陽。縱腹大滿。胃終不實。只可微和胃氣以從權而已。

【綱】仲景曰。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目】柯琴曰。脈滑而疾。有宿食也。明日仍不大便。脈反微澀。微則無陽。澀則少血。此為裡虛。故陽症反見陰脈也。然胃家未實。陰脈尚多。故脈遲脈弱者。始可和而久可下。陽脈而變為陰脈者。不惟不可下。更不可和。脈滑者生。脈澀者死。故為難治。然滑有不同。又當詳明。

白話文:

書中提到,脈搏遲緩、出汗等八種症狀,是陽明經外邪欲要消散的表現,可以服用攻裡藥物,不會造成太大錯誤。但要等到手腳出汗,才能確定胃實便硬,外邪完全消散,再服用大承氣湯急下。如果病人只在申酉戌三個時辰發熱,其他時間不熱,屬於潮熱,若伴隨出汗、微發熱、惡寒,則陽明症尚兼太陽症,即使腹脹滿,胃部也不實,只能微調胃氣,依情況而定。

仲景說,陽明病,病人神志不清、發潮熱、脈搏滑而快,服用小承氣湯治療。如果服用一升小承氣湯後,腹部轉而失氣,可以再服用一升。若不轉而失氣,就不必再服用。如果隔天仍未大便,脈搏反而微澀,則屬於裡虛,難以治療,不可再服用承氣湯。

柯琴說,脈搏滑而快,代表有宿食。如果隔天仍未大便,脈搏反而微澀,微則無陽,澀則少血,這是裡虛,因此陽性症狀卻出現陰性脈象。但由於胃部尚未實,陰脈還多,所以脈搏遲緩、微弱,一開始可以調和,之後再服用下藥。陽性脈象轉為陰性脈象,不僅不可服用下藥,更不可調和。脈搏滑則生,脈搏澀則死,所以很難治療。但滑也有不同的情況,需要仔細觀察。

夫脈弱而滑。是有胃氣。此脈來滑疾。是失其常度。重陽必陰。仲景早有成見。故少與小承氣試之。若據譫語潮熱而與大承氣。陰盛已亡矣。此脈症之假有餘。小試之而即見真不足。憑脈辨症。可不慎哉。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目】張兼善曰。此本壞病也。但不可不辨其微劇。微者是邪氣實。當以下解。一服利者止後服。只攻其實。毋乘其虛也。劇者。邪正交爭也。當以脈斷其虛實。弦者是邪氣實。不失為下症。故生。澀者是正氣虛。不可更下。故死。

白話文:

脉搏微弱而滑,说明有胃气。这种脉象来势急滑,失去正常节奏,阳气衰弱,阴气盛极。张仲景早已有此见解,所以要先用小承气汤试探。如果病人神志不清、发热,就用大承气汤,那么阴气已经盛极而亡了。这种脉象和症状是假象,看似有余,实则不足,稍加试探就能发现真相。用脉象辨别病症,不可不谨慎。

张仲景说,伤寒病人在呕吐或腹泻后,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没有排便,持续五六天,甚至十几天,每天下午出现潮热,不恶寒,自言自语,像看见鬼一样,严重的病人会神志不清,摸衣抓床,不安躁动,轻微喘气,直视前方。脉象弦者生,涩者死。如果只是发热神志不清,就用大承气汤治疗。如果服用一剂后就见效,就停止服用。

张兼善说,这原本是危重的病,但必须辨别轻重。轻者是邪气实证,应该用泻药治疗,服用一剂后见效就停止服用,只攻其邪气,不要乘虚而入。重者是邪正交争,应该根据脉象判断虚实。弦脉是邪气实证,属于下焦病症,所以能活;涩脉是正气虚证,不能再用泻药,所以会死。

【綱】仲景曰。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龔信曰。數為在腑。故滑為有食。數以至數言。是本來面目。疾以體狀言。在譫語潮熱時見。故為失度。

【綱】仲景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與承氣湯。

【目】柯琴曰。煩熱自汗。似桂枝症。寒熱如瘧。似柴胡症。然日晡潮熱。則屬陽明。而脈已沉實。確為可下。是承氣主症主脈也。

【綱】仲景曰。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張仲景說,脈搏滑而數,說明有宿食,應該要下瀉,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龔信說,數是指在腑,所以滑是指有食。數是指脈象的本來面目,疾是指疾病的體狀表現,在譫語潮熱時出現,說明是失度。

張仲景說,病人煩熱,出汗後症狀緩解,又像瘧疾一樣,每天下午發熱,屬於陽明症。脈搏沉實,應該下瀉,服用承氣湯。

柯琴說,煩熱自汗,像桂枝證,寒熱如瘧疾,像柴胡證。但每天下午潮熱,則屬於陽明症,而且脈搏沉實,確實可以下瀉,這正是承氣湯的主症主脈。

張仲景說,生病兩三天,脈搏虛弱,沒有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到了四五天,雖然能吃,但服用少量的小承氣湯調和,讓身體稍微舒服些。到了第六天,服用一升的承氣湯。如果沒有大便,六七天小便少,雖然不能吃,但剛開始時硬,之後一定會軟。還沒確定變硬,就攻之,一定會軟。必須要小便通暢,大便成形變硬,才能攻之。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目】王肯堂曰。二三日尚在三陽之界。脈弱者。無陽故也。無陽者。無太陽桂枝症。無少陽柴胡症也。如是則病不在表。而陽邪入陰。病在陽明之裡也。七日後乃可攻者。以脈弱是太陽中風。能食是陽明中風。以此為風也。

白話文:

王肯堂說:如果病程在二、三日之內,還在三陽的範圍,脈象虛弱,就是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就沒有太陽病的桂枝症,也沒有少陽病的柴胡症。這說明病邪已經不在表層,而是陽邪入侵陰分,病位在陽明經的裡頭。要等到七天之後才能考慮攻邪,因為脈象虛弱是太陽中風的表現,能進食是陽明中風的表現,這說明是風邪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