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一·太陽經症 (15)
卷一·太陽經症 (15)
1. 發熱
【綱】仲景曰: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目】喻昌曰:傷寒之邪,得濕而不行,所以熱瘀身中而發黃。故用外解之法。設泥「裡」字,豈有邪在裡而反治表之理哉?熱已發出於外,自與內瘀不同,正當隨熱勢清解其黃,俾不留於肌表間也。前條熱瘀,故用麻黃;此條發熱,反不用麻黃者,蓋寒濕之症,難於得熱;熱則其熱外出而不內入矣。所謂於寒濕中求之,不盡泥傷寒定法,此其一徵也。
方中行曰:熱發於外,則裡症較輕,故解之以梔子,而和之以甘草,以為退熱之輕劑。
白話文:
【綱】張仲景說,傷寒如果熱鬱積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治療。傷寒導致身體發黃,而且發燒的,可以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
【目】喻昌說,傷寒的邪氣,如果遇到濕氣而無法排出,就會導致熱鬱積在身體內而發黃。所以應該用向外疏散的方法,不應該只看字面上的「在裡」,難道邪氣在體內反而用發汗解表的藥嗎?熱已經從體內發散到體外了,自然和體內熱鬱積不同。應該順著熱的趨勢,用清熱解毒的方式來解除黃疸,讓黃疸不要停留在皮膚表面。前面提到熱鬱積,所以用麻黃來發汗;這裡提到發熱,反而不用麻黃,是因為寒濕的病症不容易產生熱,一旦發熱,表示熱已經往外散了,而不是往體內鑽。這就是所謂在寒濕的情況下尋求熱的治療,而不完全拘泥於傷寒的固定法則,這是一個證明。
方中行說,熱發散到體外,體內的病症就比較輕了。所以用梔子來清熱,用甘草來調和,作為退熱的輕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