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七 (8)
卷七 (8)
1. 頭中寒濕
【綱】仲景曰。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目】張云岐曰。此濕氣之淺者。何以言之。不曰關節疼痛。而曰身上疼。是濕尚未至流於關節。而猶外客於肌表也。不曰發熱而身似熏黃。但曰發熱面黃而喘。是尚未至於脾。而但薄於上焦也。陰受濕氣。則濕邪為深。今頭痛鼻塞而煩。是濕客於陽而不客於陰也。濕氣內流。
脈當沉細矣。今脈大者。陽也。則濕猶未內流而但在表也。又自能飲食。腹無痞滿。而中和無病。知其濕氣微淺。故但納藥於鼻中。以宣泄頭中寒濕也。宜瓜蒂散。
白話文:
仲景說,患濕氣病的人,身體疼痛,發熱面黃還喘氣,頭痛鼻塞又煩躁,脈象很大,但能正常飲食,腹部舒適無病。病症出現在頭部寒濕,所以鼻塞。將藥物塞進鼻孔就能治癒。
張云岐說,這是濕氣比較淺的症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沒有說關節疼痛,而是說身上疼,說明濕氣還沒有深入到關節,只是停留在肌膚表面。也沒有說發熱身體像熏黃了,只是說發熱面黃還喘氣,說明濕氣還沒有侵犯到脾臟,只是停留在上焦部位。陰受濕氣,濕邪就會深入。現在頭痛鼻塞又煩躁,說明濕氣入侵陽氣,沒有入侵陰氣。
濕氣如果內流,脈象應該沉細。現在脈象很大,說明是陽氣,濕氣還沒內流,還在表層。而且還能正常飲食,腹部沒有脹滿,內臟舒適無病,說明濕氣很輕微。所以只要將藥物塞進鼻孔,宣泄頭部寒濕即可。適合服用瓜蒂散。
2. 濕熱
【綱】仲景曰。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目】楊士瀛曰。一身盡疼。其非傷寒客熱可知矣。是由濕邪在經也。夫脾土。惡濕者也。濕傷於脾則脾病。脾病則色外見。是以身發黃者。為其黃如煙燻。非正黃色也。如煙燻者。黃中帶晦暗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濕邪侵入人體,會導致全身疼痛,發熱,面色發黃,像被煙燻過一樣。
楊士瀛說,全身疼痛,顯然不是傷寒或外感熱邪,而是濕邪侵犯經絡。因為脾土最怕濕邪,濕邪傷脾就會導致脾病,脾病就會反映在面色上。因此,病人發黃,是像煙燻過一樣的黃,不是正常的黃色。煙燻過後的黃色,帶有灰暗。
3. 濕溫
【綱】仲景曰。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目】朱肱曰。濕溫者。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痛妄言。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則發濕溫。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陽。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此症切勿發汗。汗之必死。
趙嗣真曰。活人云。常傷於濕。因而中暑。許學士云。先受暑。後受濕。雖兩人所言感受之先後。各自不同。而其症治則一。至用白虎蒼朮湯。誠為至當。設若濕氣勝。臟腑虛。大便滑。朮附其可廢乎。故但用白虎不可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濕溫病的脈象,陽氣濡弱,陰氣微小而緊促。
朱肱說,濕溫病的病人,兩腿逆冷,胸腹脹滿,多汗,頭痛胡言亂語。這種病症多是病人平時受濕邪侵襲,又加上中暑,濕熱交搏而發病。其脈象表現為陽氣濡弱,陰氣微小而緊促。治療應著重於太陽經,不可發汗。如果發汗,病人必然會說不出話來,耳聾,不知疼痛,身體發青,面色改變,稱為重暍,這種情況如果死亡,就是醫生治死了。此病症切勿發汗,發汗必死。
趙嗣真說,《活人書》中記載,病人常受濕邪侵襲,又加上中暑。許學士則認為,先受暑邪,後受濕邪。雖然兩者對於感受邪氣的先後次序不同,但病症和治療方法卻一致。使用白虎加蒼朮湯治療,的確非常合適。如果濕邪過盛,臟腑虛弱,大便溏瀉,則可以用蒼朮、附子等藥物。如果單用白虎湯,則效果不佳。
吳綬曰。如活人所言濕溫脈症。宜朮附湯加人參、香薷、扁豆。若脈大有力。自汗煩渴者。人參白虎湯加白朮。輕者。十味香薷飲。或酌用清暑益氣湯。猶必增損用之為妙。總在除濕清暑益元氣而已。
白話文:
吳綬說:如果像活人所說的濕溫脈症,應該用朮附湯加上人參、香薷、扁豆。如果脈搏有力,自汗煩渴,就用人參白虎湯加上白朮。症狀輕微的,可以用十味香薷飲。或者也可以酌情使用清暑益氣湯。
總之,用藥要根據實際情況增減,重點在於祛除濕氣、清熱解暑、益氣補元。
4. 風寒濕雜合病
【綱】仲景曰。病人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此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為痙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目】朱肱曰。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身重汗出惡風。痛如歷節狀。防己黃耆湯。
張兼善曰。錯雜之邪合至。當論其先後多少分治可也。
成無己曰。額上汗出而喘。陽氣上逆也。小便自利。或下利。陰氣下流也。陰陽相離。故云死。內經曰。陰陽離缺。精氣乃絕。此之謂也。
鰲按。下條乃言濕家死症也。濕病本不至死。今由誤下以至不救。仍是醫殺之耳。
白話文:
張仲景說,病人身體發熱,腳卻冰冷,脖子僵硬,畏寒,偶爾頭熱,臉紅,眼白發紅,只搖頭,突然嘴巴緊閉,背部反弓,這是太陽中風,因再次感受寒濕而導致痙攣。如果用藥瀉下濕氣,額頭出汗,輕微喘不過氣,小便不利,就會死亡。如果一直拉肚子,也會死亡。
朱肱說,風寒濕三者混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痹病,身體沉重,出汗畏風,疼痛像關節痛一樣。應該服用防己黃芪湯。
張兼善說,各種邪氣混合在一起,應當根據先後順序和輕重程度分別治療。
成無己說,額頭出汗且喘不過氣,是陽氣上逆;小便失禁,或腹瀉,是陰氣下流。陰陽分離,因此會死亡。《內經》說,陰陽分離,精氣就會耗竭,這就是這個道理。
鰲按:下文所述是濕家死亡的症狀。濕病本不至於死亡,現在是因為誤用瀉下藥而導致無救,仍然是醫生的錯誤。
5. 附錄霧露論
李梴曰。陰脈緊者。霧露濁邪。中於下焦少陰之分。故曰渾。因表虛里微。遂使邪中於陰。為慄。令人足脛逆冷。便溺妄出。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湯、四逆湯熱藥以散其邪。陽脈緊或帶澀者。霧露消邪。中於上焦太陽之分。故曰潔。令人發熱。頭疼項強。筋攣。腰痛脛酸。宜九味羌活湯加藁本。
或惡寒欲吐者。藿香正氣散、五積散。仍量加藁本。陰陽脈俱緊者。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吐利後脈不緊。手足溫則愈。若吐利後脈遲不食者。脾胃虛而內停水飲也。若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又有陽病上行極而下。陰病下行極而上。
白話文:
李梴說:陰脈緊的人,是因為霧露中的濁邪侵入下焦少陰之分,故稱為「渾」。由於表虛里微,才導致邪氣侵入陰分,稱為「慄」,讓人感到足脛逆冷,大小便失禁,或腹痛下痢。宜用理中湯、四逆湯等熱藥來散除邪氣。
陽脈緊或帶澀的人,是因為霧露中的消邪侵入上焦太陽之分,故稱為「潔」。讓人感到發熱、頭痛、項強、筋攣、腰痛、脛酸。宜用九味羌活湯加藁本治療。
如果感到惡寒欲吐,可用藿香正氣散、五積散,並適量加藁本。
陰陽脈俱緊的人,上下二焦都受到邪氣侵襲。必須等到吐瀉完畢後脈象不再緊,手足溫暖才算痊癒。如果吐瀉完畢後脈象遲緩,不思飲食,則說明脾胃虛弱,內停水飲。
若脈象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涕流出,舌苔滑潤,則不宜妄加治療。
還有,陽病上行極度之後,會向下轉移;陰病下行極度之後,會向上轉移。
上下必於中焦。於是三焦溷亂。內外氣塞。以致口糜嗢嚏。下為小便黃。大便血。凝如豬肝。熱氣騰而脾胃不運。營衛凝滯。則生瘡癰。虛寒甚者。脾胃獨弱。下焦不約。清便下重。臍築湫痛而死。蓋臍為生氣之源。築痛乃生氣已絕。
白話文:
人體上下皆要依靠中焦運作,一旦三焦混亂,內外氣機阻塞,就會出現口糜、打噴嚏等症狀,往下則小便發黃,大便帶血,血塊凝固如豬肝。熱氣上騰,脾胃無法運化,營氣衛氣阻塞,就會生瘡癰。虛寒嚴重者,脾胃虛弱,下焦失調,排便清稀且下墜,臍腹積聚疼痛而亡。因為臍為生命之源,疼痛即代表生命已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