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七 (7)
卷七 (7)
1. 濕痹
【綱】仲景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則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目】李梴曰。痹者。痛也。太陽病。脈沉而細。關節煩疼。皮膚麻木。自汗者。防己黃耆湯。無汗者。五積交加散。然濕氣四時有之。兼風兼熱兼寒者。隨症加減。兼風者。先傷濕而後傷風。風在上受。濕先下受。風濕相搏。風在外而濕在內。大汗則其氣暴。而內邪不能出。
故風去而濕存。濕流入里則病重。微汗則其氣緩。而內外之邪俱去。或濕症去而風症未去者。不久自解。寒熱身痛。麻杏薏甘湯。身痛發熱。小便不利。麻黃加蒼朮。肩脊腰背強痛者。羌活勝濕湯。腫痛微喘。杏仁湯。汗多。漢防己湯。虛者。身重難轉側。桂枝湯加白朮。
白話文:
仲景說,太陽病,關節疼痛又煩躁,脈象沉而細,這就是濕痹。濕痹的症狀,病人小便不利,反而大便通暢,只需要治療小便不利就行了。
李梴說,痹,就是疼痛的意思。太陽病,脈象沉而細,關節煩躁疼痛,皮膚麻木,還自汗的,要用防己黃耆湯。沒有汗的,要用五積交加散。不過濕氣一年四季都有,如果同時伴隨風、熱、寒,就要根據症狀加減藥物。伴隨風的,就是先受了濕氣,然後才受了風寒。風從上往下受,濕氣從下往上受。風濕互相搏擊,風在外,濕在內。大汗就會使體內氣機暴發,而內邪不能排出。
所以風寒去除,濕氣卻留下來。濕氣流入內里,病就會加重。微微出汗,則氣機緩慢,內外邪氣都能去除。或者濕氣病症已經消失,但風寒病症還沒消失,不久就會自行痊癒。寒熱身痛的,用麻杏薏甘湯。身痛發熱,小便不利,就加麻黃和蒼朮。肩、脊、腰、背強直疼痛的,用羌活勝濕湯。腫痛微喘的,用杏仁湯。出汗很多的,用防己湯。虛弱的,身體沉重,難以翻身,用桂枝湯加白朮。
身重昏迷。自汗失音。下利不禁者。白通湯加朮、草。身痛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身重走痛者。小續命湯去麻黃、附子。熱而重痛煩渴者。敗毒散去柴胡、人參。加栝蔞。小便自利。及下利不止者死。兼寒者。傷寒無汗。寒濕相搏而有汗。不能周身。惟在頭耳。身背強者。
表不利也。症與風濕相似。滲濕湯主之。帶表。五積交加散。裡寒。理中湯加附子。寒多浮腫。朮附湯妙。
白話文:
身體沉重昏迷,自汗失音,腹瀉不止,可以用白通湯加朮、草;身體疼痛,小便不利,可以用甘草附子湯;身體沉重,行走疼痛,可以用小續命湯去麻黃、附子;發熱且身體沉重疼痛,口渴難耐,可以用敗毒散去柴胡、人參,加栝蔞。如果小便自利,腹瀉不止,就容易死亡。兼有寒證,像是傷寒無汗,寒濕交雜而有汗,但汗不能遍及全身,只在頭耳、背部,身體僵硬,則屬於表證不利,症狀與風濕相似,可以用滲濕湯治療;如果兼有表證,可以用五積交加散;如果屬於裡寒,可以用理中湯加附子;寒證較重,伴有浮腫,可以用朮附湯治療。
徐彬曰。此論濕之挾風。而濕勝以致痹著者。謂發熱惡寒。太陽病也。乃濕勝而疼痛。太陽病來。邪自表入。濕挾風。風走空竅。故流關節。關節者。機關腠會之處也。風氣滯於中。故逼心而煩。然風為濕所搏。而失其風之體。故脈沉而細。則知濕勝即名中濕。亦曰濕痹。痹著不去也。
氣既為濕所痹。則氣化不敏。或小便不利。大腸主津。濕則反快而不艱澀也。病風者多燥閉。故以濕勝而快者為反耳。但當利小便者。便利而氣化。氣化而濕行。見不必狃於太陽而治風。亦非痛在關節而當溫散之比矣。
鰲按。仲景論濕病。而濕痹其最重者。故列首條。其餘若風濕。風濕相搏。寒濕相搏。頭中寒濕。濕溫。濕熱。風寒濕雜為痹為痙。此數種。皆濕病也。俱列於後。
白話文:
徐彬說:「這篇論述的是濕氣夾雜著風邪,而濕氣佔據主導地位導致痺病的情況。這種痺病表現為發熱惡寒,屬於太陽病的範疇。但由於濕氣佔據上風,所以患者會感到疼痛。太陽病的發病機制是邪氣從體表入侵。濕氣夾雜著風邪,風邪會趁虛而入,流竄於關節。關節是人體筋骨肌肉交接、氣血流通的部位。風邪停滯於關節內,所以會壓迫心臟,導致心煩。然而,風邪被濕氣所困,失去了風邪的特性,所以脈象沉細。由此可知,濕氣佔據主導地位,便稱為中濕,也叫濕痺,痺痛難以消除。
由於氣被濕氣所痺,所以氣化功能減退,患者可能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大腸主導津液的運行,濕氣盛則反而是大便通暢,沒有艱澀之感。而風邪引起的疾病通常會導致燥閉,所以濕氣佔據主導地位導致大便通暢,是與風邪引起的疾病相反的表現。因此,應該以利尿的方式治療,讓小便通暢,氣化功能恢復,濕氣才能排出體外。切不可拘泥於太陽病的治療方法,單純地治療風邪,也不可僅因疼痛在關節,就使用溫散的方法治療。」
鰲按:「仲景在論述濕病中,濕痺是最為嚴重的,所以放在首位論述。其他的如風濕、風濕相搏、寒濕相搏、頭中寒濕、濕溫、濕熱、風寒濕雜而致痺、致痙等,都是濕病,都放在後面論述。」
2. 風濕
【綱】仲景曰。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寒冷所致也。
【目】劉完素曰。身盡疼者。濕也。發熱日晡所劇者。風也。若汗出當風而得之者。則先有濕而後感風。若久傷寒冷得之者。則先傷風而後中濕。可與麻杏薏甘湯。
陶華曰。風濕必脈浮。先傷濕而後傷風也。其症肢體腫痛。不能轉側。額上微汗。惡寒不欲去衣。大便難。小便利。熱至日晡而劇。治法。但微解肌。宜羌活沖和湯。咽渴小便不利。五苓散。外不熱。內不渴。小便利。朮附湯。緩弱昏迷。腹滿身重。自汗失音。大便不禁。白通湯去甘草加白朮。
白話文:
張仲景說,病人全身都痛,發燒,下午的時候症狀最嚴重,這就是風濕。這種病是由於出汗時吹風,或者長期受寒所造成的。
劉完素說,全身疼痛是濕氣造成的,發燒下午最嚴重是風造成的。如果是出汗時吹風導致的,就先有濕氣,後受到風的影響。如果是長期受寒導致的,就先受風寒,後受到濕氣的影響。可以用麻杏薏甘湯治療。
陶華說,風濕病脈象一定是浮的,一定是先受濕氣,後受風寒。症狀是肢體腫痛,不能翻身,額頭微微出汗,怕冷不想脫衣服,大便難,小便量多,熱度到下午最嚴重。治療方法只要稍微解表就可以了,可以用羌活沖和湯。如果口渴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如果外不熱內不渴,小便量多,可以用朮附湯。如果身體虛弱昏迷,腹脹身體沉重,自汗失聲,大便失禁,可以用白通湯去甘草加白朮。
身腫痛微喘惡風。杏仁湯。熱而煩渴。小柴胡加花粉。中濕小便不利。一身盡痛。身黃。大便快。茵陳五苓散。大小便俱利。無黃者。朮附湯。身痛鼻塞。小建中湯加黃芩。
【綱】仲景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目】虞摶曰。以散表中風濕。若大便硬。小便自利。桂枝去桂加白朮湯。此條。妙在脈浮虛而澀。脈若沉實滑大數者。非也。
白話文:
身體腫痛,略微喘不過氣,怕風。可以用杏仁湯。發熱且口渴。可以用小柴胡加花粉。身體濕氣重,小便不順暢,全身疼痛,皮膚發黃,大便稀。可以用茵陳五苓散。大小便都順暢,但沒有發黃。可以用朮附湯。身體疼痛,鼻子不通氣。可以用小建中湯加黃芩。
仲景說,傷寒病發八九天,風寒濕邪互相交搏,身體疼痛煩躁,不能自己翻身,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可以用桂枝附子湯治療。
虞摶說,此方可以散發表面的風寒濕邪。如果大便硬,小便順暢,可以用去桂加白朮湯。這條方劑妙在脈象浮虛而澀,如果脈象沉實滑大數,就不是這個方劑的適用範圍。
【綱】仲景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目】張兼善曰。風在外而濕在內。風濕相搏也。汗大出者。其氣暴。暴則外之風邪去而里之濕邪不出。故風則去而濕則在也。
【綱】仲景曰。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目】張元素曰。濕勝者則多汗。傷寒者必無汗。故寒濕相搏。雖有汗而不能周於一身。但頭汗出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就會導致骨節痠痛、抽痛,難以彎曲伸展。靠近患處時疼痛加劇,還會伴隨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利、怕風、不願脫衣服,甚至身體微微腫脹。這時可以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全身疼痛,一般來說應該要出汗才能解除。但如果遇到天陰雨綿綿不停,有些醫生主張要發汗,可是發汗之後病情卻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如果發汗太多,只會把風邪逼出,濕邪仍然留在體內,所以病情不會好轉。治療風濕病,發汗時只要微微出汗,感覺快要出汗就行了,這樣才能把風邪和濕邪都驅除。
張兼善說,風邪在體外,濕邪在體內,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如果出汗太多,氣勢太猛,就會把外表的風邪逼出,但內裡的濕邪卻無法排出,所以風邪消失了,濕邪卻依然存在。
張仲景說,如果患者只出頭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如果過早使用瀉下藥物,就會引起呃逆、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像苔蘚一樣。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要喝水卻喝不下,導致口乾舌燥。
張元素說,濕邪盛行的人就會出很多汗。而傷寒病人一定不會出汗。所以寒邪和濕邪互相搏擊,即使出汗,也無法遍及全身,只能出頭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