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八·陽明經症 (2)
卷八·陽明經症 (2)
1. 潮熱譫狂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此便是狂)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目】朱肱曰。脈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症見陰脈者死。病人有陽症而脈澀者。慎不可下。下症悉具。服湯已。更衣者。止後服。不爾。方盡劑服之。下後。慎勿中服補藥。孫真人云。服大承氣湯。得利瘥。慎不中服補藥也。熱氣得補復盛。更復下之。是重困也。宜消息安養之。
白話文:
仲景說,傷寒如果吐了或瀉了之後,症狀沒有解除,便秘五六天,甚至十多天,每天下午發作潮熱,不惡寒,獨自說話(這就叫做狂躁),像是看到鬼一樣。如果病情嚴重,發病時不認識人,沿著衣服摸床,驚恐不安,輕微喘氣直視,脈象弦緊的會活,澀滯的會死。脈象微弱的,只會發熱說胡話。《大承氣湯》主治這種症狀。如果服用一劑藥物就通便了,之後就不必再服藥。
朱肱說,脈象弦緊是陽氣,澀滯是陰氣。陽症出現陰脈的人就會死。病人有陽症但脈象澀滯,就不可輕易服用瀉藥。瀉下症狀全部出現,服用藥物後,能夠換衣服的,就不用再服藥了。否則,就需要將藥物全部服用完。瀉下後,要小心不要服用補藥。孫真人說,服用大承氣湯後,身體通暢了,病情減輕了,就不要再服用補藥。因為熱氣得到補益就會更加旺盛,又服用瀉藥,就會更加虛弱。應該要調和身體,安心休養。
仲景有宜下者。有微和其胃氣者。蓋傷寒里症。須看熱氣淺深。故仲景有宜下之症。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十棗湯、大柴胡湯是也。有微和其胃氣。如調胃承氣湯、脾約丸、小承氣。微和之之類是也。金匱云。虛者十補勿一瀉。強實者瀉之。虛實等者瀉勿大瀉之。故叔和序傷寒有承氣之戒。
又問。轉藥孰緊。答曰。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盪滌熱積。皆用湯液。不得用丸子。不可不知也。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認為,治療傷寒,有些情況需要使用瀉藥,有些則需要溫和胃氣。判斷是否需要瀉藥,關鍵在於觀察熱氣的深淺程度。例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十棗湯、大柴胡湯等,都屬於宜下之劑。而調胃承氣湯、脾約丸、小承氣湯等,則屬於微和胃氣的藥方。金匱要略中記載:「虛者十補勿一瀉,強實者瀉之,虛實等者瀉勿大瀉之。」所以,叔和在傷寒論序中也提醒人們注意使用承氣湯的風險。
另外,關於瀉藥的藥效轉變速度,大承氣湯最快,小承氣湯次之,調胃承氣湯再次之,大柴胡湯最慢。仲景的治法,通常以湯劑來清除體內的熱積,不使用丸劑,這是需要注意的。大柴胡湯加黃芩,小柴胡湯加芒硝,都屬於轉藥,適用於病情較輕的患者。
鰲按。潮熱譫狂俱見。症之極重者矣。閱仲景陽明症論中。有單言潮熱者。有單言譫語者。有單言發狂者。此條乃獨舉潮熱譫狂而備言之。明乎其症之重。且憑脈以決其生死也。大約病至此。其脈必弦者少。而澀者多。故弦者生句輕。看專重在澀者死句。欲醫者於此。急審其脈。
或猶見弦象。則猶有下之一法以救之。不然。可勿藥也。仲景特提此條以為世告。余亦因獨摘此條。另立一款。不雜入單言潮熱單言譫語單言發狂款中也。
白話文:
潮熱和譫狂同時出現,病症十分嚴重。仲景在陽明症論中,曾提到單獨出現潮熱、譫語、發狂的病症,而這段文字特別指出潮熱和譫狂同時出現的情況,強調其嚴重性。並且根據脈象判斷生死,一般來說,此時脈象大多澀,少有弦。弦脈代表生機尚存,但澀脈則預示凶險。醫生應仔細診察脈象,如果仍有弦象,可以嘗試施救,否則就不要用藥。仲景特意提出這一點,我同樣也將其單獨摘錄出來,另立一章,避免與單獨出現潮熱、譫語、發狂的病症混淆。
2. 潮熱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目】劉完素曰。潮熱屬陽明。必於日晡時發者。乃為潮熱。若日三五發者。則是發熱。非潮熱也。
王好古曰。脈浮而緊。是惡寒將自罷。將發潮熱時之脈也。此緊反入里之謂。不得拘緊則為寒之說。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弦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難治。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陽明病,脈搏浮而緊的,一定會有潮熱,而且發作時間固定。如果只是浮而不緊,一定會盜汗。
劉完素說,潮熱屬於陽明病,一定要在下午發作才算潮熱。如果一天發熱三五次,這叫做發熱,不是潮熱。
王好古說,脈搏浮而緊,是寒氣將要自行消退,將要發作潮熱時的脈象。這種緊是寒氣反入內裡的表現。不能只看緊就說這是寒氣。
張仲景說,陽明中風,脈搏弦而浮且大,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脅肋下和心臟疼痛,按壓很久,氣血不流通,鼻子乾燥不出汗,嗜睡,全身和臉色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經常乾嘔,耳前後腫脹,針灸後稍有好轉,但外感症狀沒有消除,病程超過十天,脈搏弦而浮的,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脈搏只是浮,沒有其他症狀,服用麻黃湯。如果沒有小便,腹部脹滿,並且乾嘔,則難治癒。
【目】鰲按。本條不言發熱。但曰有潮熱。是明兼少陽矣。故可與小柴胡湯。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微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潮熱。大便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
白話文:
這個病症沒有提到發熱,但說有潮熱,說明兼有少陽證,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張仲景說,陽明病脈象遲緩,微汗,不惡寒,身體一定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並喘不過氣,而且有潮熱現象,這些情況都說明病情已趨向好轉,可以攻裡。手腳出汗,說明大便已經硬結,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多,稍微發熱,且惡寒,說明外感未解,熱象不潮,不能服用大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和一下胃氣,不要瀉得過度。
陽明病有潮熱、大便硬結,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如果大便不硬結,就不能服用。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可能會有燥屎積存,可以用少量的小承氣湯試一下,如果湯藥進入腹中,轉而失氣,說明有燥屎積存,就可以攻之。如果沒有轉而失氣,說明只是剛開始硬結,之後會變稀,不能攻之,因為攻之會導致腹部脹滿不能進食。患者想喝水,喝水後會嘔逆,之後發熱,說明病情嚴重。
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目】朱肱曰。潮熱者。大率當下。仲景云。潮熱者實也。大承氣湯症。云其熱不潮。未可與也。則知潮熱當下無疑矣。雖然。更看脈與外症。脈若弦若浮。及外症惡寒。猶有表症。且與小柴胡湯以解之。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其胃氣。勿令大泄。縱使潮熱當行大承氣。
亦須先少與小承氣。若不轉失氣。不可攻之。後發熱復硬者。大柴胡湯下之。若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小柴胡加芒硝。又有日晡發潮熱。已有微利者。又有微發潮熱而大便溏者。或潮熱而咳逆者。皆當用小柴胡也。冬陽明潮熱。當行黃芩湯。陽明病俱宜下。惟惡寒中寒。
白話文:
如果大便又硬又少,可以用小承氣湯來緩和。如果病人身體虛弱,不能承受藥力,就千萬不能用攻下之法。
朱肱說,潮熱的病人,大多需要瀉下。張仲景說,潮熱是實證,大承氣湯的病症,是指熱不潮,不能用這個藥。由此可見,潮熱應該要瀉下,沒有疑問。不過,還要觀察脈象和外症。如果脈象弦緊或浮,以及出現惡寒等表症,就需要先用小柴胡湯來解表。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來稍微和緩胃氣,不要瀉得太厲害。即使潮熱需要用大承氣湯,也應該先少用一些小承氣湯,如果身體不能承受,就不能再攻下。之後如果發熱又硬,就用大柴胡湯來瀉下。如果胸脅脹滿而嘔吐,每天下午發潮熱,就用小柴胡湯加芒硝。還有一些人,每天下午發潮熱,已經略有腹瀉,或者潮熱卻大便稀溏,或者潮熱還伴有咳嗽逆氣,這些情況都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冬天陽明經的潮熱,應該用黃芩湯治療。陽明病一般都應該瀉下,只有惡寒中寒的病人,才不應該用瀉下之法。
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屬表。發其汗耳。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寒者。白虎症也。
柯琴曰。胃實諸症。以手足汗出為可據。而潮熱尤為親切。以四肢為諸陽之本。而日晡潮熱為陽明主時也。後條。必因脈之遲弱。即潮熱尚不足據。故又立試法。以小承氣湯為和。即以小承氣湯為試。仍與小承氣湯為和。總是慎用大承氣耳。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白話文:
如果病症是經絡上的問題,而且與太陽經絡相關,屬於表證,就要發汗治療。如果患者吐瀉後,七、八天仍然沒有好轉,熱氣就積在體內,表裡都熱,而且經常感到惡寒,這就是白虎證。
柯琴說,胃實證的各種症狀,可以從手足出汗來判斷,其中潮熱尤為明顯。四肢是諸陽之本,而下午發熱屬於陽明經主時。之後的論述指出,如果脈象遲弱,單憑潮熱可能不足以判斷,因此又設立了試驗方法。以小承氣湯為標準,如果患者服用後有效,就用小承氣湯治療,如果無效,再用其他藥物。總之,要謹慎使用大承氣湯。
張仲景說,傷寒患者如果吐瀉後沒有好轉,不排便,持續五、六天甚至十幾天,每天下午發作潮熱,不惡寒,獨自說話,好像見到鬼一樣,症狀嚴重者會神志不清,抓著衣服摸床,坐立不安,微微喘氣,直視前方。脈象弦緊者可活,澀滯者會死。輕微者,只會發熱神志不清,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服用一次後有效,就不必再服用。
【目】鰲按。此潮熱而又不大便。不惡寒。俱是可下症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
【目】魏荔彤曰。能食不能食二者。俱知津必立枯。屎必盡燥。日久愈耗液傷正。自宜大承氣湯。此於不能食而辨其已有燥屎。於能食而辨其將來必有燥屎。俱宜攻下也。
他條言雖能食。雖不能食。俱應斟酌。不可大為攻下。此條又言反不能食者。若能食者。俱應直捷而大為攻下。非自體認能得仲師之心。從孰問津乎。
凡傷寒論中。仲師既恐人不應下而下。又恐人應當下而下之太早太甚。今且恐人應下而不下。或不敢大下。故就燥屎以示之。令人既知詳慎。又忌遲疑。中庸所以不易能也夫。
白話文:
【目的】鰲按,這段描述了患者表現出潮熱並且沒有大便,並不會感到畏寒,這些都是可以進行下藥治療的症狀。
【總綱】張仲景指出,陽明病患者會出現神志混亂、潮熱的症狀,但卻無法進食,這表示胃中有五到六枚乾燥的便塊。如果患者還能進食,則只是消化系統有堅硬的食物而已。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
【目】魏荔彤補充道,無論患者是否能進食,都表明體內的津液已經枯竭,大腸中的便塊已經變得非常乾燥。時間久了會持續耗損體液和正氣,因此適合使用大承氣湯。這段話不僅對於不能進食的患者辨識其已有乾燥的便塊,也對能夠進食的患者預測其將來可能會有乾燥的便塊,都需要進行下藥治療。
其他條文雖然提到患者能或不能進食,都需要謹慎考慮,不宜過度下藥。然而,這段條文特別指出對於不能進食的患者,如果能進食的患者,都應該直接且大規模地進行下藥治療。這是因為只有自己深入理解才能把握張仲景的心意,從誰那裡學習呢?
在《傷寒論》中,張仲景既擔心人們不應該下藥時卻下藥,又擔心人們應該下藥時卻下得太早或過度。現在,他擔心人們應該下藥卻沒有下藥,或者不敢大規模下藥。因此,通過描述乾燥的便塊,他讓人們明白要詳細謹慎,避免遲疑,因為中庸之道是不容易做到的。
【綱】仲景曰。二陽並病。太陽症罷。但發潮熱。手足濈濈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目】方中行曰。太陽症罷。分明全屬陽明。首必先言二陽並病者。見未下時便有可下之症。見得太陽一罷。其餘皆可下之症矣。
【綱】仲景曰。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症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也。
【目】魏荔彤曰。脈滑而疾。滑者大之漸。而疾者數之稱。病由太陽轉屬陽明。必在表之邪。變熱入里。脈之浮者必變大。其緊與緩者。必俱變疾。疾數也。數熱也。非變熱入里。無以致成陽明也。凡病邪入經。脈必變緊緩為數。病邪入腑。脈又易數疾稍遲。
白話文:
張仲景說,如果一個人得了太陽病之後,症狀消退,卻出現發潮熱、手腳發汗、大便困難並伴隨神志不清的現象,應該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這樣就能痊癒。
張仲景又說,陽明病症狀是神志不清、發潮熱,脈搏滑而快速,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服用一升小承氣湯後,如果腹中仍然沒有排氣,就再服用一升。如果還是沒有排氣,就不要再服用。如果隔天仍然沒有排便,脈搏反而變得微弱而澀,這屬於裡證,比較難治癒,不能再服用承氣湯。
魏荔彤認為,脈搏滑而快速,滑代表病氣蔓延,快速代表病氣頻繁,說明疾病從太陽病轉為陽明病,表邪轉化為熱入里。脈搏原本浮於表面的,必定轉為沉實;脈搏緊而緩的,必定轉為快速。快速代表熱氣,熱氣入裡是導致陽明病的原因。無論病邪侵入經脈還是腑臟,脈象都會發生變化,由緊緩轉為快速,或者由快速轉為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