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臟結

【綱】仲景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若何?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者,名曰結胸也。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病人胸中素有痞,連在臍旁,引入小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目】蘇頌曰:病人素有痞氣,再加傷寒,與宿積相合,使真臟之氣閉塞不通,亦名臟結。切不可下,止宜小柴胡加生薑以和表,灸關元以回陽解陰結。危哉!

黃仲理曰:臟結者,臟氣閉結而不流布也。一息不運,機緘窮;一毫不續,穹壤判。臟其可結乎?急刺關元灸之。

李梴曰:臟結與結胸相似,皆下後邪氣入里,與陽相結。結在胸者,為結胸;與陰相結,結在臟者,為臟結。惟其陰結,故臟結無陽症,不往來寒熱,或但寒不熱,其人反靜,飲食如常,時時下利,舌上白苔;脅肋臍腹,引入陰經俱痛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所以難治。

喻昌曰:胸位高,臟位卑;其脈之寸浮關沉,兩俱無異;乃臟結之關脈更加小細緊者。以關脈居上下二焦之界,外邪由此下結,積氣由此上干,實往來之要衝;所以病在下,而脈反困於中也。此症全以外受之邪定輕重。若舌上有白滑苔,則所感深重,其互結之勢方熾,單表、單里,及兩解表裡之法,俱不可用,所以難治。然溫中散邪,俾陰氣漸下而內消,客邪漸上而外散,兩相開解,則良工之為其所難也乎。

方中行曰:此設問答,以明結胸臟結之同異。時時下利者,陰邪結於陰臟而寒甚也。以寒甚,故脈多細小與緊。此其所以不同。蓋結胸以陽邪結於陽,臟結以陰邪結於陰故也。

程郊倩曰:凡人衛氣出於下焦,升陽而行其濁陰者,中焦也;宗氣出於上焦,降陰而行其清陽者,中焦也。今關脈小細沉緊,則沉寒內格,有陰無陽;陽不下入,則濁陰結而不化;是為死陰,臟結所由名。舌上白苔滑者,寒水之氣浸浸乎透入心陽矣;故為難治。溫中散邪圖其急,益火之原治其緩;或亦良工之所為也,其所難乎?

魏荔彤曰:方、喻、程三家之注甚明,無庸再贅。獨是舌上白滑之苔,斷非丹田有熱。即方、喻二注,於此亦不敢明言有熱矣。溫中散邪,喻唱之而程和之,豈有熱之治乎?瀉心諸方,有陰在下而陽在上者,為治痞言也。人知仲師辨結胸非臟結為論;不知仲師正謂臟結與痞有相類,而與結胸實不同耳。蓋結胸者,陽邪也;痞與臟結,陰邪也。痞則尚有陽浮於上;臟結則上下俱無陽獨陰矣。豈無陽哉?一線之陽,無如何也。是皆誤吐下汗之流毒也,可不慎歟!陰氣內滿,四逆湯症之對也。客邪反散,或仍桂枝歟?然客邪豈能自散?則亦內陽生而逐邪使散矣。

白話文:

臟結

概論 張仲景說:「病有結胸,也有臟結,它們的症狀是怎樣的呢?」回答說:「按壓會感到疼痛,寸脈浮,關脈沉,這種情況稱為結胸。如果症狀類似結胸,但飲食正常,只是時常腹瀉,寸脈浮,關脈細小、沉而緊,這就叫做臟結。如果舌頭上有白色濕滑的苔,就難以治癒。病人如果原本胸中就覺得悶脹,這種悶脹感連到肚臍旁,再延伸到小腹,甚至牽引到陰部,這種情況就叫做臟結,會導致死亡。」

觀點一 蘇頌認為:「病人原本就有胸悶氣滯的問題,又加上外感風寒,與體內舊有的積滯相結合,導致內臟的真氣閉塞不通,這也叫做臟結。這種情況絕對不能用瀉下的藥物,只能用小柴胡湯加生薑來調和表證,並用艾灸關元穴來回陽解開陰氣的凝結。這種病況非常危險!」

觀點二 黃仲理說:「臟結是指內臟的氣機閉塞不流通。一旦氣機停止運轉,如同天地分離,沒有一絲氣息可以接續。內臟怎麼可以閉結呢?必須趕緊針刺關元穴,並用艾灸來治療。」

觀點三 李梴認為:「臟結和結胸很相似,都是因為用瀉下藥後,邪氣進入體內,與陽氣相結。結在胸部的稱為結胸,與陰氣相結,結在內臟的稱為臟結。因為它是陰氣的凝結,所以臟結沒有陽證,不會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可能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病人反而安靜,飲食也正常,只是時常腹瀉,舌頭上有白色苔。胸脅、肚臍、腹部,甚至牽引到陰經,都感到疼痛。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所以難以治癒。」

觀點四 喻昌認為:「胸腔位置高,內臟位置低。雖然它們的脈象都是寸脈浮、關脈沉,沒有區別,但是臟結的關脈會更加細小而緊。因為關脈處於上焦和下焦的交界處,外來的邪氣會從這裡向下凝結,積聚的氣會從這裡向上干擾,是邪氣來回衝擊的重要關口。所以病在下方,脈象反而困在中焦。這個病症的輕重完全取決於感受到的外來邪氣。如果舌頭上有白色的濕滑苔,說明感受的邪氣很深重,相互糾結的情況更加嚴重。無論是單獨治療表證或裡證,還是同時治療表裡的方法,都不能有效,所以難以治癒。但是,可以通過溫中散寒的方法,讓陰氣逐漸下降,在體內自行消散,讓客邪逐漸上升,向外發散,這樣裡應外合,就能夠逐漸痊癒。這也是高明醫生認為困難的原因。」

觀點五 方中行說:「這裡的問答是為了說明結胸和臟結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時常腹瀉,是因為陰邪凝結在陰臟而寒氣很盛。因為寒氣很盛,所以脈象大多細小且緊。這就是它們的不同之處。結胸是因為陽邪結在陽位,而臟結是因為陰邪結在陰位。」

觀點六 程郊倩認為:「一般來說,人體的衛氣從下焦而出,通過升陽的方式運行濁陰,這個過程由中焦負責。宗氣從上焦而出,通過降陰的方式運行清陽,這個過程也由中焦負責。現在關脈細小、沉而緊,說明沉寒內阻,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陽氣無法向下運行,導致濁陰凝結而不能化解,這就是死陰,也是臟結的名稱由來。舌頭上的白色濕滑苔,說明寒水之氣已經逐漸滲透到心陽,所以難以治癒。治療方法是,溫補中焦以驅散邪氣,緩解病情的應該是補益火的源頭。這些方法或許是高明醫生才能做到的,實在困難啊!」

觀點七 魏荔彤說:「方喻程三家的解釋已經很清楚,不需要再多說。只是關於舌頭上的白色濕滑苔,一定不是丹田有熱,即使方喻二家的註解,也不敢明確說有熱。溫中散邪,喻昌提出,程郊倩贊同,哪裡是有熱的治療方法呢?瀉心湯這類的方劑,有陰在下,陽在上的情況,是針對痞症而言的。人們知道仲景先生區分結胸和臟結,並不是臟結的本質,而是說臟結和痞症有相似之處,但和結胸卻截然不同。結胸是陽邪,痞症和臟結是陰邪,痞症還有陽氣浮在上面,臟結則是上下都沒有陽氣,只有陰氣了。難道完全沒有陽氣嗎?其實還有一點點陽氣,只是微弱到無可奈何的地步。這些都是誤用吐、下、發汗的後遺症,不得不謹慎啊。陰氣在體內充滿,對應的是四逆湯證。客邪反向散開,或許還能用桂枝湯?然而,客邪怎麼能自己散開呢?應該還是體內的陽氣產生,驅逐邪氣,讓它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