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三 (8)
卷三 (8)
1. 結胸
【綱】仲景曰:結胸症,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結胸症具,煩躁者亦死。
【目】陳士鐸曰:言不可下,見下之必死也。夫結胸而加煩躁,此胃氣將絕也。胃氣欲絕,即不能生津液而養心,故為死症。雖然,津液之竭,非五臟自絕,亦因結胸之故耳。是必攻其中堅,使結胸症愈,而津液自生,死症可望更蘇也。藥用化結湯。
柯琴曰:陽明脈浮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可攻之。太陽結胸熱實,脈浮大者,不可下。蓋太陽浮大,仍為表脈,恐熱未實,則水未結,故不可下也。結胸是實邪,煩躁是正氣虛,故亦死。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症具,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也,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目】程郊倩曰:誤下後有二症者:少陽為半表半裡之經,不全發陽,不全發陰;故誤下之變,亦因偏於半表者,成結胸;偏於半里者,心下痞耳。此條本為半夏瀉心湯而發,故只以痛不痛分結胸痞,不及他症。
陶華曰:結胸乃下早而成。未曾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於胸中,未入於腑;症雖滿悶,尚為在表,正屬少陽部分,為半表半裡之間。只消小柴胡加枳殼以治。不效,則以本方對小陷胸湯,一服如神。若因下早而成者,方用陷胸湯丸,分淺深從縱治之,不宜太峻。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
過下則傷元氣,慎之。熱實結胸,懊憹煩渴心下痛,少與大陷胸湯。寒實結胸無熱症:三物白散、枳實理中丸。
白話文:
【總論】 張仲景說:結胸這種病,如果脈象是浮大有力的,就不能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用了,病人會死亡。如果結胸的症狀都出現了,而且還伴隨煩躁不安,那麼病人也會死亡。
【細論】 陳士鐸說:說不能用瀉下藥,是因為用了必定會死。結胸又加上煩躁,這是胃氣快要衰竭的表現。胃氣衰竭,就不能產生津液來滋養心臟,所以是死症。雖然如此,津液的枯竭,並不是五臟自身衰竭,也是因為結胸的緣故。所以必須攻破結胸這個堅固的病邪,使結胸痊癒,津液自然就會產生,死症也有希望可以復甦。藥方可以使用化結湯。
柯琴說:陽明經脈的脈象是浮大,心下反而堅硬,如果有熱邪在臟腑,就可以用瀉下藥物來治療。太陽經的結胸是熱邪實在的病,脈象浮大,就不能用瀉下藥。因為太陽經的脈象浮大,仍然是表證的脈象,可能是熱邪還沒有確實結實,水液也還沒有結聚成塊,所以不能用瀉下藥。結胸是實邪,煩躁是正氣虛弱,所以也會導致死亡。
【總論】 張仲景說:傷寒病五六天,出現嘔吐、發熱的症狀,這是柴胡湯的適應症。如果用其他藥物來瀉下,如果出現心下滿悶而且硬痛的情況,這就是結胸,可以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如果只是滿悶而不痛,這就是痞,不適合用柴胡湯,應該用半夏瀉心湯。
【細論】 程郊倩說:誤用瀉下藥後會出現兩種情況。少陽經是半表半裡的經絡,不能完全發散陽氣,也不能完全發散陰氣。所以誤用瀉下藥後的變化,也會因為偏於半表而形成結胸,偏於半里而形成心下痞。這條文主要是針對半夏瀉心湯而說的,所以只用痛不痛來區分結胸和痞,沒有提到其他的症狀。
陶華說:結胸是因過早使用瀉下藥而形成的。沒有用過瀉下藥的,不會是結胸。而是表邪傳到胸中,還沒有進入臟腑。症狀雖然滿悶,但還屬於表證,是少陽經的範圍,介於半表半里之間。只要用小柴胡湯加枳殼來治療就可以了。如果效果不好,就用小柴胡湯配合小陷胸湯。一服藥效果就很好。如果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藥而形成的結胸,可以用陷胸湯或陷胸丸,根據病情的深淺來治療,不宜用太過峻猛的藥物。上焦是清氣匯集的地方,過度使用瀉下藥會損傷元氣,要小心。熱邪實在的結胸,會出現心煩、口渴、心下疼痛的症狀,可以用大陷胸湯來稍微治療。寒邪實在的結胸,沒有發熱的症狀,可以用三物白散、枳實理中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