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七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8)

1. 頭中寒濕

【綱】仲景曰: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目】張云岐曰:此濕氣之淺者,何以言之?不曰關節疼痛,而曰身上疼,是濕尚未至流於關節,而猶外客於肌表也;不曰發熱而身似熏黃,但曰發熱面黃而喘,是尚未至於脾,而但薄於上焦也;陰受濕氣,則濕邪為深,今頭痛鼻塞而煩,是濕客於陽,而不客於陰也。濕氣內流,脈當沉細矣;今脈大者,陽也,則濕猶未內流而但在表也。又自能飲食,腹無痞滿,而中和無病,知其濕氣微淺,故但納藥於鼻中,以宣泄頭中寒濕也。宜瓜蒂散。

白話文:

【綱】仲景說,濕氣引起的疾病,會出現身體疼痛、發熱、臉色發黃且呼吸急促。還會頭痛、鼻塞、煩躁不安,脈象呈現洪大,但是還能正常吃東西,腹部沒有不適,表示病邪在頭部,屬於寒濕。因此會鼻塞,只要將藥物塞入鼻中就能痊癒。

【目】張云岐說,這屬於濕氣比較淺的狀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它不說關節疼痛,只說身上疼痛,表示濕氣還沒有深入到關節,只是停留在肌膚表面。它不說發熱,只說發熱臉黃且喘,表示濕氣還沒有侵入脾臟,只是停留在上焦。陰氣受到濕氣侵襲,濕邪會更深入。現在是頭痛、鼻塞、煩躁,表示濕邪侵犯的是陽氣,而不是陰氣。濕氣如果內流,脈象應該會是沉細的,現在脈象卻是洪大,表示濕氣還沒有內流,只是停留在體表。而且還能正常吃東西,腹部沒有脹滿,表示體內沒有其他疾病,可以知道濕氣比較輕微,所以只要將藥物塞入鼻中,宣散頭部的寒濕就可以治癒。適合使用瓜蒂散。

2. 濕熱

【綱】仲景曰: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目】楊士瀛曰:一身盡疼,其非傷寒客熱可知矣;是由濕邪在經也。夫脾土,惡濕者也;濕傷於脾則脾病,脾病則色外見。是以身發黃者,為其黃如煙燻,非正黃色也。如煙燻者,黃中帶晦暗也。

白話文:

【總綱】張仲景說,濕氣引起的疾病,會導致全身疼痛、發燒,而且身體的顏色看起來像被煙燻過的黃色。

【細目】楊士瀛說,全身疼痛,肯定不是外感風寒引起的熱症,而是因為濕邪侵犯經絡所導致的。脾臟屬土,最不喜歡濕氣。濕氣傷害脾臟,脾臟就會生病。脾臟生病,就會反映在身體外觀上,所以身體發黃。這種黃色像被煙燻過一樣,不是純正的黃色,而是黃中帶有晦暗的顏色。

3. 濕溫

【綱】仲景曰: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目】朱肱曰:濕溫者,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痛妄言。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則發濕溫。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陽。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此症切勿發汗。汗之必死。

趙嗣真曰:活人云:常傷於濕,因而中暑。許學士云:先受暑,後受濕。雖兩人所言感受之先後,各自不同,而其症治則一。至用白虎蒼朮湯,誠為至當。設若濕氣勝,臟腑虛,大便滑,朮附其可廢乎?故但用白虎不可也。

吳綬曰:如活人所言濕溫脈症,宜朮附湯加人參、香薷、扁豆。若脈大有力,自汗煩渴者,人參白虎湯加白朮。輕者,十味香薷飲,或酌用清暑益氣湯。猶必增損用之為妙。總在除濕,清暑,益元氣而已。

白話文:

【總綱】

張仲景說,濕溫這種病的脈象,陽脈會呈現柔軟而無力的狀態,陰脈則會變得細小且急促。

【細目】

朱肱說,所謂濕溫,患者會有兩條小腿發冷、胸腹脹滿、多汗、頭痛、胡言亂語等症狀。這種人通常是原本就容易受到濕氣侵擾,又因為中暑,導致濕熱互相搏擊,因而發病。這種病的脈象是陽脈柔軟無力,陰脈則細小急促。治療的重點在太陽經,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式。如果發汗,一定會導致無法說話、耳朵聽不見、不知道哪裡疼痛、身體發青、臉色改變,這種情況稱為「重暍」。像這樣死掉的人,都是被醫生錯誤治療害死的。應該用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這種病絕對不能用發汗的療法,否則必死無疑。

趙嗣真說,有位醫師說,這種病是常常受到濕氣侵擾的人,又因為中暑而發生的。另一位學者說,是先中暑,之後才又受到濕氣侵擾。雖然這兩個人說的感受病邪的先後順序不同,但治療的原則是一樣的。至於使用白虎加蒼朮湯,確實是最適合的。但如果濕氣太重,導致臟腑虛弱、大便滑瀉,這時怎麼可以不用白朮和附子呢?所以,光用白虎湯是不夠的。

吳綬說,像那位醫師說的濕溫脈象和症狀,應該用白朮附子湯,再加入人參、香薷、扁豆等藥材。如果脈象強而有力,且有自汗、煩渴的症狀,應該用人參白虎湯加上白朮。症狀比較輕微的,可以用十味香薷飲,或是適當地使用清暑益氣湯。但最好還是要根據情況增減藥材,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總而言之,治療的重點在於去除濕氣、清除暑熱、補益元氣而已。

4. 風寒濕雜合病

【綱】仲景曰:病人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此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為痙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目】朱肱曰: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身重汗出惡風,痛如歷節狀,防己黃耆湯。

張兼善曰:錯雜之邪合至,當論其先後多少,分治可也。

成無己曰:額上汗出而喘,陽氣上逆也;小便自利,或下利,陰氣下流也;陰陽相離,故云死。《內經》曰:「陰陽離缺,精氣乃絕。」此之謂也。

鰲按:下條乃言濕家死症也。濕病本不至死,今由誤下以至不救,仍是醫殺之耳。

白話文:

【總綱】張仲景說:病人身體發熱卻腳冷,脖子僵硬,非常怕冷,有時頭部發熱,臉色發紅,眼睛的血管充血,頭會不自主的搖動,突然間嘴巴緊閉,背部向後彎曲僵硬,這是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又同時受到寒濕侵襲而導致的痙攣。如果本身是濕氣重的病人,卻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出現額頭出汗、輕微喘氣、小便順暢的狀況,就會死亡。如果瀉下之後,腹瀉不停,也會死亡。

【細目】朱肱說: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會變成痹症,導致身體沉重、出汗怕風,疼痛像關節發炎一樣。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

張兼善說:各種錯雜的邪氣混合在一起侵犯人體,應該根據邪氣侵犯的先後順序和多少來分別治療。

成無己說:額頭出汗且喘氣,是陽氣向上逆行的現象。小便順暢或是腹瀉不止,是陰氣向下流失的現象。陰陽之氣分離,所以說會死。《黃帝內經》說:「陰陽分離散失,精氣就會耗盡」,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我(鰲按,此處指作者自己)認為,下一條(原文中未給出)講的是濕氣重的病人死亡的症狀。濕病本身不會致命,現在因為誤用瀉下的方法導致無法救治,其實還是醫生的錯誤造成的。

5. 附錄霧露論

李梴曰:陰脈緊者,霧露濁邪,中於下焦少陰之分,故曰渾。因表虛里微,遂使邪中於陰,為慄,令人足脛逆冷,便溺妄出,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湯、四逆湯熱藥以散其邪。

陽脈緊或帶澀者,霧露消邪,中於上焦太陽之分,故曰潔,令人發熱,頭疼項強,筋攣,腰痛脛酸,宜九味羌活湯加藁本。

或惡寒欲吐者,藿香正氣散、五積散,仍量加藁本。

陰陽脈俱緊者,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吐利後脈不緊,手足溫則愈。若吐利後脈遲不食者,脾胃虛而內停水飲也。若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又有陽病上行極而下,陰病下行極而上。

上下必於中焦,於是三焦溷亂,內外氣塞,以致口糜嗢嚏,下為小便黃,大便血,凝如豬肝,熱氣騰而脾胃不運,營衛凝滯,則生瘡癰。虛寒甚者,脾胃獨弱,下焦不約,清便下重,臍築湫痛而死。蓋臍為生氣之源,築痛乃生氣已絕。

白話文:

李梴說:陰脈呈現緊的脈象,表示受到霧露這種混濁的邪氣侵襲,侵犯了下焦少陰經的部位,所以說身體感到渾濁不適。因為體表虛弱、內部脈象微弱,導致邪氣侵入體內陰分,造成發抖寒慄,使得腳和小腿冰冷,大小便失禁或腹痛腹瀉。應該使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溫熱藥物來驅散邪氣。

陽脈呈現緊或帶澀的脈象,表示受到霧露這種消散的邪氣侵襲,侵犯了上焦太陽經的部位,所以說身體感到清爽。會引起發熱、頭痛、脖子僵硬、筋脈攣縮、腰痛腿酸。應該使用九味羌活湯並加入藁本。

如果出現怕冷想吐的症狀,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五積散,並根據情況加入藁本。陰脈和陽脈都呈現緊的脈象,表示上下二焦都受到邪氣侵襲。通常在嘔吐和腹瀉後,脈象會不再緊繃,手腳溫暖就會好轉。如果嘔吐腹瀉後,脈象遲緩而且不想吃東西,表示脾胃虛弱,體內有水飲停滯。如果脈象陰陽都緊,口中呼出熱氣,嘴唇乾燥,身體蜷縮臥床且腳冰冷,流鼻涕,舌苔濕滑,就不要隨便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陽證發展到極點會向下發展,陰證發展到極點會向上發展。

上下的病變一定會影響到中焦,導致三焦功能紊亂,內外氣機阻塞,造成口瘡、打嗝,下方則出現小便黃色、大便帶血,顏色像豬肝。熱氣上湧但脾胃功能無法運作,營衛之氣凝滯不通,就會產生瘡瘍。如果虛寒嚴重,脾胃特別虛弱,下焦約束不住,導致大便頻繁,肛門墜脹疼痛而死亡。因為肚臍是生命之氣的來源,肚臍疼痛表示生命之氣已經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