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八·陽明經症 (1)
卷八·陽明經症 (1)
1. 卷八·陽明經症
2. 陽明經脈
【綱】仲景曰。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目】朱肱曰。足陽明胃之經。從鼻起。挾於鼻。絡於目。下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蓋諸陽在表。陽陰主肌肉。絡於鼻。故病人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其脈尺寸俱長者。知陽明經受病也。
戴原禮曰。脈大者。兩陽合明。內外皆陽之象也。陽明受病之初。病為在表。脈但浮而未大。與太陽同。故亦有麻黃桂枝症也。至二日惡寒自止而反惡熱。三日熱大盛。故脈亦應其象而洪大。此為胃家實之正脈。若小而不大。便屬少陽。內經云。陽明之至短而澀。此指秋金司令之時脈言也。又曰。陽明脈象大浮也。此指兩陽合明之病脈言也。
喻昌曰。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乃傳經之次第。其實不以日拘。此三日陽明脈大。正見二日之陽明傳自太陽。必兼乎浮緊浮緩。未定是正陽陽明也。若正陽陽明。氣血俱多。其脈必大。而與太陽別矣。言外見三日。症連少陽。則其脈必大而弦。又不得為正陽陽明也。
魏荔彤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何以驗之。驗之於脈。如其人本太陽傷寒。三日之久。表邪不解。致變熱傳裡。入陽明。成胃家實。則其脈浮緊浮緩者。忽變為大。浮與緊緩。俱不見矣。既不浮。則沉可知也。既云大。則沉而兼滑又可知也。曏者太陽之浮。候於寸者既多。今者陽明之沉。候於關者必多也。關脈大而沉滑。恰是中脘為病。則胃家之實。可決也。
【綱】仲景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以上論胃實)
【目】柯琴曰。此治陽明之大法也。夫脈之浮而緊。浮而緩。浮而數。浮而遲者。皆不可攻而可汗。此浮而反不可汗而可攻者。以陽明三日之脈。當知大為病進。不可拘浮為在表也。又曰。脈遲尚未可攻者。以症有虛實。脈有真假。假令脈遲。便非臟實。是浮大皆為虛症矣。特為妄攻其實者禁也。
朱肱曰。問。傷寒何以須診衝陽脈。答曰。衝陽脈。是足陽明胃之經。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乃傳與五臟六腑。臟腑皆受氣於胃。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胃為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
故傷寒必診衝陽。以察其胃之有無也。衝陽二穴。一名會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
【綱】仲景曰。陽脈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實於裡。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目】危亦林曰。此雖指太陽轉屬。然陽明表症亦有之。
白話文:
陽明經脈
【總綱】
張仲景說,傷寒病發作三天後,如果脈象變大,就代表是陽明經的問題。
【詳細說明】
朱肱認為,足陽明胃經的脈絡從鼻子開始,沿著鼻翼兩側,連到眼睛,然後向下分為四條主要支脈,加上其他分支共有六條,貫穿身體上下,像是支撐身體的綱領。因為陽氣主要在體表,而陽明經負責肌肉的運作,又連著鼻子,所以病人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難以入睡的情況。如果此時脈象無論是寸關尺都變得長大,就代表是陽明經生病了。
戴原禮認為,脈象變大,代表體內陽氣旺盛,是內外都屬於陽性的表現。陽明經剛開始生病時,病邪還在體表,脈象只是浮現但還沒變大,跟太陽經的病症類似,所以可能會出現需要用麻黃或桂枝治療的情況。等到第二天,怕冷的感覺會停止,反而開始發熱;第三天發熱的程度會加劇,脈象也會跟著變得洪大,這表示胃裡有實熱,是陽明經的典型脈象。如果脈象不大,反而變得細小,就屬於少陽經的病症。內經說「陽明經的脈象是短而澀」,是指秋季金氣旺盛時的脈象。另一種說法是「陽明經的脈象是又大又浮」,是指陽明經的病脈。
喻昌認為,傷寒的傳變順序是第一天太陽經、第二天陽明經、第三天少陽經,但實際上並不是真的依照時間來區分。他說,三天時脈象變大,是因為陽明經的病邪從太陽經傳來,脈象會同時有浮、緊或浮、緩的現象,還不能確定就是陽明經的正病。如果真的是陽明經的正病,因為氣血都很充足,脈象一定會很大,這時就跟太陽經的病症不同了。反之,如果到第三天,症狀又連帶出現少陽經的症狀,脈象就會變大而且弦硬,就不能說是陽明經的正病了。
魏荔彤認為,陽明經的病,主要是胃裡有實熱,要怎麼判斷呢?要從脈象來看。如果病人本來是太陽經的傷寒,過了三天,表邪沒有解除,反而轉為熱邪進入體內,到了陽明經,變成胃裡有實熱,此時脈象原本的浮、緊或浮、緩會忽然變成洪大,浮、緊、緩的現象都消失了。既然不再浮,就表示脈象變沉了;既然變大,又表示脈象沉而滑。之前太陽經的浮脈,多在寸脈處顯現;現在陽明經的沉脈,多在關脈處顯現。如果關脈變大而且沉滑,就表示是中脘(胃部)生病了,可以判斷是胃裡有實熱。
【總綱】
張仲景說,如果脈象浮而且大,心下(胃部)反而覺得硬,而且有熱,如果這熱是在臟腑,可以用瀉法治療,不要用發汗的方法。如果熱是在腑(腸胃),不要用利尿的方法。如果小便次數增多,就會導致大便變硬。如果汗出太多,熱就會更嚴重。如果汗出很少,大便就會難以排出。如果脈象變慢,就還不能用瀉法治療。(以上是關於胃裡有實熱的論述)
【詳細說明】
柯琴認為,這是治療陽明經的大原則。他說,脈象浮而緊、浮而緩、浮而數、浮而遲,都不能用瀉法治療,只能用發汗的方法。但如果脈象浮又變大,反而不能發汗,而要用瀉法,是因為陽明經的脈象在第三天時,會變得很大,代表病情加重,不能再拘泥於脈象浮就表示病邪還在體表。他又說,脈象變慢時,還不能用瀉法,是因為症狀有虛實,脈象也有真假。如果脈象變慢,就表示不是臟腑有實熱,脈象浮大反而可能是虛證,只是為了告誡不要隨意用瀉法治療虛證。
朱肱問,為什麼傷寒一定要診察衝陽脈?回答說,衝陽脈是足陽明胃經的脈絡。人從食物中獲取能量,食物進入胃後,會將能量傳輸到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都從胃獲取能量,清的部分變成營氣,在脈中運行;濁的部分變成衛氣,在脈外運行,陰陽互相貫穿,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胃就像是水穀之海,主宰著四季的變化,都以胃氣為根本,所以說胃是四季病變的關鍵,也是決定生死的要害。
因此傷寒一定要診察衝陽脈,來了解胃氣的盛衰。衝陽穴有兩個,又叫做會源,在腳背上五寸的骨間動脈跳動處,距離陷骨穴三寸的地方。
【總綱】
張仲景說,陽脈微弱而且汗出少的,表示病情正在自行恢復。如果汗出太多,就表示太過。陽脈強實,如果汗出太多,也表示太過。太過表示體內陽氣過剩,津液耗損,會導致大便變硬。
【詳細說明】
危亦林說,雖然這段話主要是在說太陽經的病邪轉到陽明經的情況,但陽明經的表證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