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八·陽明經症 (2)
卷八·陽明經症 (2)
1. 陽明經脈
【綱】仲景曰。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大便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
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以上論他經轉屬)
【目】柯琴曰。上條病機。在渴欲飲水。利水是胃家實而脈弱之正治。不用豬苓湯而用五苓散者。以表熱未除故耳。此為太陽陽明之並病。下條病機。在小便。太陰受病。轉屬陽明。以陽明為燥土。故非經絡表裡相關所致。總因亡津液而致也。
【綱】仲景曰。問曰。脈有陽結陰結。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以上論陰陽結症)
【目】張云岐曰。此條。本為陰結髮論。陽結即是胃實。為陰結作伴耳。陰結無表症。當屬之少陰。不可以身重不能食為陽明應有之症。沉遲為陽明當見之脈。便硬為胃家實。而不敢用溫補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為癢也。
【目】魏荔彤曰。太陽中風傷寒。解肌肌不盡解。發汗汗不盡出。外邪氣變熱。內正陽生熱。陰燥陽絕。太陽病已轉屬陽明矣。然病有已入陽明而未離太陽者。則中風傷寒二條。尚在表而未盡除也。豈可遽舍太陽表治。而從陽明裡治乎。故仲師特舉此首條二條以立法也。蓋此乃太陽陽明之症。
入陽明未深。故令其邪仍自表出。不致歸於胃而無所復傳。是解肌發汗二法。始終井井者也。三條。乃陽明病仍帶太陽。深恐陽明病去太陽漸遠而成陽明漸多。非就脈症以明之。不審也。脈浮緊。由太陽傷寒而成。為寒傷營而致成陽明之脈症者。脈但浮。由太陽中風而成。為風傷衛而致成陽明之脈症者。
陽明病至此。已將離太陽八九矣。而尚有一二太陽在主治者。猶當以下之太早為戒。而防結胸與痞也。四條。乃陽明之虛脈虛症也。汗者陽氣。遲者陰脈。無陽不能作汗。又當助陽發汗者也。
【綱】仲景曰。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以上論陽明在表症)
【目】樓全善曰。此條主治。宜桃仁承氣湯、犀角地黃湯之類也。
【綱】仲景曰。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以上論陽明譫語症)
白話文:
[陽明經脈]
總綱: 張仲景說:太陽病,如果把脈發現寸脈緩慢、關脈浮起、尺脈虛弱,這個人發汗後又怕冷不嘔吐,只是覺得心下(胃脘)痞塞不舒服,這是因為醫生用下法治療的結果。如果沒有用下法,病人不覺得怕冷反而口渴,這就轉為陽明病了。如果小便次數多,大便一定會硬。如果不大便十天也沒什麼痛苦,只是口渴想喝水,就少量給他喝水,要用適當的方法治療,應該用五苓散。傷寒,如果把脈發現脈象浮緩,手腳自己溫熱,這是病在太陰經。太陰病,身體應該會發黃,如果小便順利,就不會發黃。如果到了七八天大便變硬,這就變成陽明病了。(以上是討論其他經脈轉為陽明病的情況)
條文解釋: 柯琴說:上面條文講的病機,關鍵在於口渴想喝水。利水是治療胃家實熱而脈象虛弱的正確方法。不用豬苓湯而用五苓散,是因為表面的熱還沒清除。這屬於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生病的情況。下面條文講的病機,關鍵在於小便。太陰經受病,轉為陽明病,是因為陽明經屬燥土,所以不是因為經絡表裡相關導致的。總體是因為喪失了津液所致。
總綱: 張仲景說:有人問,脈有陽結和陰結,要怎麼區分?回答說:如果脈象浮而數,能吃東西卻不大便,這是實證,叫做陽結,大概十七天病情會加重。如果脈象沉而遲緩,不能吃東西,身體沉重,大便反而變硬,這叫做陰結,大概十四天病情會加重。(以上是討論陰陽結症)
條文解釋: 張云岐說:這條文本來是討論陰結的,陽結只是胃實而已,是為陰結做陪襯的。陰結沒有表證,應該屬於少陰病,不能把身體沉重、不能吃東西當作陽明病應該有的症狀。沉遲的脈象也不應該是陽明病會出現的脈象。大便硬只是胃家實證,但不能因此用溫補的方法。
總綱: 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脈象遲緩,汗出很多,稍微怕冷,這是表證還沒解除,可以用發汗的方法,適合用桂枝湯。陽明病,如果脈象浮,沒有汗而且氣喘,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好,適合用麻黃湯。陽明病,如果脈象浮而緊,一定會出現潮熱,發作有規律。如果脈象只是浮,一定會出現盜汗。如果脈象浮而遲緩,臉色發紅而且發抖,六七天後應該會出汗而病癒。脈遲是因為沒有陽氣,不能出汗,所以身體會發癢。
條文解釋: 魏荔彤說:太陽中風或傷寒,解肌(發散肌表)效果不徹底,發汗也沒發透,外邪的氣變成熱,體內陽氣也產生熱,導致陰氣乾燥、陽氣衰竭,這時太陽病已經轉變成陽明病了。但是,疾病有的已經進入陽明經,但還沒完全脫離太陽經。像中風和傷寒這兩條所描述的情況,邪氣還在表,沒有完全清除,怎麼能馬上捨棄太陽的表證治療,而改用陽明裡的治療方法呢?所以張仲景特地舉出這兩條來制定治療法則。因為這是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生病的情況,進入陽明經還不深,所以要讓邪氣仍然從表解出,不至於進入胃裡而無處可傳。這就是為什麼解肌和發汗兩種方法始終連貫的原因。第三條講陽明病仍然帶有太陽病的症狀,是擔心陽明病逐漸遠離太陽病而陽明病逐漸加重,如果不是從脈象和症狀來分析,就無法明白。脈象浮而緊,是因為太陽傷寒導致的,是寒邪傷了營血而形成陽明病的脈象和症狀。脈象只是浮,是因為太陽中風導致的,是風邪傷了衛氣而形成陽明病的脈象和症狀。陽明病到了這個程度,已經快要脫離太陽病了。但仍然有一部分太陽病在,所以要提醒醫師,不能太早使用下法,要預防發生結胸或痞塞。第四條講陽明病的虛脈和虛症。出汗是陽氣的表現,脈遲是陰脈的表現。沒有陽氣就不能出汗,所以應該要幫助陽氣發汗。
總綱: 張仲景說:如果脈象浮,發熱,口乾鼻燥,而且能吃東西,就會流鼻血。(以上是討論陽明在表證)
條文解釋: 樓全善說:這條的治療,應該用桃仁承氣湯、犀角地黃湯之類的藥方。
總綱: 張仲景說:傷寒四五天,如果脈象沉而且氣喘胸悶,脈沉表示病在裡,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導致津液外泄,大便困難,變成表虛裡實。時間久了就會說胡話。如果發汗過多,或者又再次發汗,就會耗損陽氣。說胡話而且脈象短促的人會死,如果脈象自己恢復平和的人就不會死。(以上是討論陽明說胡話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