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八·陽明經症 (3)
卷八·陽明經症 (3)
1. 陽明經脈
【目】朱撝曰。表虛里實。譫語之由也。譫語脈短。譫語之脈也。汗多則津脫營虛。故脈短。若津雖脫而不甚脫。營雖虛而不甚虛。則脈自和。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目】鰲按。脈浮而緊。潮熱有時之候。此為陽明初病在裡之表也。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弦緊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以上論陽明中風)
【目】朱肱曰。問。十二經皆一。而陽明有三。何也。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也。太陽陽明者。本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也。少陽陽明者。本傳到少陽。因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實。大便難也。正陽陽明者。病人本風盛氣實也。
三陽明俱宜下。惟惡寒及中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屬表。可發其汗。蓋太陽與陽明合病。脈必浮大而長。症必頭疼腰痛。肌熱目痛鼻乾也。脈浮大者。太陽也。長者。陽明也。頭疼腰痛者。太陽也。肌熱目痛鼻乾者。陽明也。尚惡寒者。可升麻湯汗之。若不惡寒反惡熱。大便不秘者。
可白虎湯解利之。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或譫語者。屬胃家實也。可調胃承氣湯下之。身熱汗出漐漐然者。屬陽明也。
張介賓曰。太陽陽明者。邪自太陽傳入於胃。其名脾約。以其小便數。大便硬也。正陽陽明者。邪自陽明本經傳入於腑。而邪實於胃也。少陽陽明者。邪自少陽傳入於胃也。胃本屬土。為萬物所歸。邪入於胃。則無所復傳。鬱而為熱。此由耗亡津液。胃中乾燥。或三陽熱邪不解。
自經而腑。熱結所成。故邪入陽明胃腑者。謂之實邪。土氣為邪。王於申未。所以日晡潮熱者。屬陽明也。論曰。潮熱者。實也。是為可下之症。然雖可下。若脈浮而緊。或小便難大便溏。身熱無汗。此熱邪未全入腑。猶屬表症。仍當和解。若邪熱在表而妄攻之。則禍不旋踵。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腹滿。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目】鰲按。陽明中風。其脈則浮而弦大。今脈則遲。是中寒。且無陽矣。
【綱】仲景曰。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虛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中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以上論陽明中寒)
白話文:
陽明經脈
【症狀】 朱撝說:陽明經的表現是表面虛弱、裡部實證,這也是胡言亂語的原因。胡言亂語時脈象短促,是因為汗出太多導致體液耗損、營養不足,所以脈象短促。如果體液雖然耗損但不嚴重,營養雖然不足但也不嚴重,那麼脈象自然會平和。
【症狀】 張仲景說:陽明經中風,會有口苦、咽乾、腹部脹滿、輕微喘息、發熱怕冷、脈象浮而緊。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反而會導致腹脹、小便困難。
【症狀】 鰲按:脈象浮而緊,是潮熱發作的徵兆,這表示陽明經初期的病邪還在裡部的表面。
【症狀】 張仲景說:陽明經中風,脈象會呈現弦、浮、大而短氣,腹部脹滿,脅下和心口疼痛,按壓久了氣血不通暢,鼻子乾燥不出汗,喜歡躺臥,全身和臉色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時常打嗝,耳朵前後腫脹,針刺後會稍微好轉,但外在的病症並未解除。如果病情超過十天,脈象仍然弦緊,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只呈現浮,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麻黃湯治療。如果無法小便,腹脹又加上打嗝,就無法醫治。(以上論述的是陽明經中風)
【症狀】 朱肱說:有人問,十二經脈都只有一條,為何陽明經有三條?答案是: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和正陽陽明。太陽陽明是指原本是太陽經的病,因為發汗、瀉下或利小便,導致體液喪失、胃中乾燥,而轉到陽明經。少陽陽明是指原本是少陽經的病,因為發汗或利小便後,胃中變得乾燥堅實,大便困難。正陽陽明是指病人原本就是風邪盛、氣血實。
三種陽明病都適合用瀉下法治療,只有怕冷或中寒導致的病在經脈,與太陽經合併為病在表,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合併為病,脈象必然浮大而長,症狀是頭痛腰痛、肌肉發熱、眼睛痛、鼻子乾燥。脈浮大表示太陽經,脈長表示陽明經。頭痛腰痛是太陽經的症狀,肌肉發熱、眼睛痛、鼻子乾燥是陽明經的症狀。如果仍然怕冷,可以用升麻湯發汗;如果不怕冷反而怕熱,大便不阻塞,可以用白虎湯來解熱利濕。如果反而怕熱,大便阻塞,甚至出現胡言亂語,就表示胃部有實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如果身體發熱、汗出不止,就屬於陽明經的症狀。
張介賓說:太陽陽明是指邪氣從太陽經傳到胃,這種情況也稱為脾約,因為小便頻繁、大便堅硬。正陽陽明是指邪氣從陽明經本身傳到腑,邪氣在胃部積實。少陽陽明是指邪氣從少陽經傳到胃。胃屬土,是萬物歸宿之地,邪氣進入胃後就無處可傳,鬱積而化熱。這是因為耗損體液、胃中乾燥,或是三陽經的熱邪沒有解除,從經脈傳到腑,熱結而成。所以邪氣進入陽明胃腑,就稱之為實邪。土氣受邪氣影響,在申時和未時當令,所以日晡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出現潮熱,就屬於陽明經的症狀。一般來說,潮熱是實證,是可以使用瀉下法的症狀。但即使可以瀉下,如果脈象浮而緊,或是小便困難、大便稀溏、身體發熱不出汗,表示熱邪還沒有完全進入腑,仍然屬於表證,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如果邪熱還在表就妄用攻下的方法,很快就會發生危險。
【症狀】 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脈象遲緩、腹部脹滿、難以進食,即使勉強吃飽也會感到煩躁、頭暈,一定會有小便困難,這表示將要發生谷疸。即使瀉下,腹脹仍然沒有改善。原因是脈象遲緩,屬於寒證。
【症狀】 鰲按:陽明經中風,脈象應該是浮而弦大,現在脈象卻是遲緩,表示是中寒,沒有陽氣的表現。
【症狀】 張仲景說:傷寒病,脈象遲緩,六七天後反而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脈象遲緩表示屬於寒證,現在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會導致腹中虛冷。本來應該不能進食,現在反而能吃,這表示病邪被誤治,一定會死亡。如果脈象遲緩,到了六七天仍然不想進食,表示是晚發的病症,因為體內有水液停滯,所以還沒痊癒,如果自己開始想進食,表示快要痊癒。(以上論述的是陽明經中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