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八·陽明經症 (4)

回本書目錄

卷八·陽明經症 (4)

1. 陽明經脈

【目】陳士鐸曰。傷寒脈遲。自然是寒。誤與黃芩湯。則益加寒矣。寒盛宜不能食。今反能食。病名除中。仲景謂是死症者何也。夫能食是胃氣有餘。如何反曰死症。不知胃寒而加之寒藥。反致能食者。此胃氣欲絕。轉見假食之象。不過一時能食。病名除中者。正言胃中之氣。

除去而不可留也。雖是死症。猶有生機。終以其能食。胃氣將除而未除。可用藥以留其胃氣也。方用加減參苓湯。

王履曰。凡言陽明病者。必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今但言傷寒。則惡寒可知。非不惡寒者也。況脈遲為無陽。必其裡寒特甚。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而譫語。若加燒針。心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目】吳綬曰。細繹脈浮而緊一條。乃陽明半表裡症也。邪已入腹。不在營衛之間。脈雖浮。不得以為在表而發汗。脈雖緊。不得以其身重而加溫針。胃家初實。尚未燥硬。不得以其喘滿惡熱而攻下。陽明梔子豉湯。猶太陽桂枝湯。既可驅邪。亦可攻誤。

虞摶曰。上條。是不肯令胃燥。下條。是不肯令水浸入胃。總為胃家惜津液也。

【綱】仲景曰。病如桂枝症。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目】鰲按。寸脈微浮。尚是陽明之表脈。用瓜蒂散。即是陽明之表劑。

【綱】仲景曰。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

【目】鰲按。緊本為寒。今言乍緊者。正與厥應。不厥時未必緊。是寒結胸中之脈症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此為小逆。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

【目】柯琴曰。言太陽病。頭項強痛可知。以脈辨之。關上者。陽明之脈。細弦數而不洪大。雖自汗而不惡熱。則不是與陽明並病。不口乾煩滿而自汗出。自不與少陰兩感。原其故。乃庸醫妄吐所致。則自汗為表虛。脈細數為裡熱也。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目】黃仲理曰。此二條。必合看乃得。蓋前條。症也。後條。脈也。脈浮發熱無汗。本麻黃症尚存。即是表不解。更兼渴欲飲水。又是熱入於裡。此謂有表裡症。當用五苓散。

白話文:

[陽明經脈]

[眼] 陳士鐸說:傷寒如果脈搏遲緩,自然是屬於寒證。如果誤用了黃芩湯這種寒涼藥,反而會更加加重寒氣。寒氣旺盛的時候,應該會沒有食慾,現在反而能吃,這疾病被稱為「除中」,張仲景認為這是死症,為什麼呢?一般來說,能吃是代表胃氣還有餘,怎麼反而說是死症呢?這是因為胃裡寒氣很重,又用了寒涼的藥,反而導致能吃的現象,這其實是胃氣將要衰竭,出現的假性食慾。不過是暫時能吃,稱為「除中」,正說明胃中的氣已經被除去,無法留存。雖然是死症,但還是有一線生機,因為他還能吃,表示胃氣將要衰退但還沒完全衰退,可以用藥物來挽救胃氣。可以使用的藥方是加減參苓湯。

王履說:一般來說,提到陽明病,一定是身體發熱、出汗、不覺得怕冷反而怕熱。現在只說是傷寒,就可知是怕冷的,不是不怕冷的情況。而且脈搏遲緩是沒有陽氣的表現,必定是身體裡寒氣非常嚴重。

[綱] 張仲景說:陽明病,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氣喘,發熱出汗,不覺得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就會煩躁不安,精神混亂胡言亂語。如果再加上燒針治療,會心悸驚恐,煩躁無法入睡。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會導致胃中空虛,邪氣侵擾胸膈,心中煩悶不舒服,舌苔會出現,應該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如果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應該用豬苓湯來治療。

[眼] 吳綬說:仔細分析「脈浮而緊」這句話,這是陽明病半表半裡的症狀。邪氣已經進入腹部,不在身體的表面和中間。脈搏雖然浮,但不能認為病在表而用發汗的藥。脈搏雖然緊,但不能因為身體沉重就用溫針治療。胃的功能剛開始充實,還沒有乾燥僵硬,不能因為氣喘腹滿怕熱就用瀉下的藥。陽明病的梔子豉湯,就像太陽病的桂枝湯一樣,既可以驅除邪氣,也可以糾正錯誤的治療。

虞摶說:前面一條,是不想讓胃變得乾燥;後面一條,是不想讓水液浸入胃。總之都是為了保護胃的津液。

[綱] 張仲景說:如果病症像桂枝湯證,但是頭不痛、脖子不僵硬,寸脈稍微浮動,胸中感覺痞悶發硬,氣往上衝到咽喉,呼吸不順暢,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適合用瓜蒂散。

[眼] (鰲按:)寸脈稍微浮動,仍然是陽明經的表面脈象,使用瓜蒂散,就是屬於陽明經的表藥。

[綱] 張仲景說: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繃,這是邪氣結在胸中,胸口覺得滿悶煩躁,肚子餓卻吃不下,這是病在胸中,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適合用瓜蒂散。

[眼] (鰲按:)脈緊本來是代表寒,現在說「時而緊」,正好和手腳冰冷相應。不冰冷的時候,脈不一定緊,這是寒氣結在胸中的脈象表現。

[綱] 張仲景說:太陽病,應該怕冷發熱,現在卻自己出汗,不覺得怕冷發熱,關脈細小而跳動快速,這是因為醫生過度使用催吐的方法。這是小逆的表現。一兩天內用催吐治療的,肚子會餓,但嘴裡卻吃不下;三四天用催吐治療的,不喜歡吃粥,想吃冷的食物,早上吃東西晚上就吐出來,都是因為醫生過度催吐造成的。

[眼] 柯琴說:說到太陽病,可知會有頭痛脖子僵硬。用脈象來分辨,關脈是陽明經的脈,如果脈細而弦數(快而有力)而不洪大,雖然會自汗,但不怕熱,就不是和陽明病同時發生。沒有口乾煩悶卻自己出汗,就不是和少陰病同時發生。追究原因,都是因為庸醫亂用催吐造成的。所以自汗是表虛的表現,脈細數是裡熱的表現。

[綱] 張仲景說:傷寒,如果脈浮、發熱、沒有出汗,表示病還在表沒有解除,不可以用白虎湯。如果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反而更加煩躁,口渴沒有解決,脈搏洪大,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眼] 黃仲理說:這兩條必須合在一起看才能理解。前一條是說症狀,後一條是說脈象。脈浮發熱無汗,本來是麻黃湯證的表現還存在,也就是表邪還沒解除,再加上口渴想喝水,又是熱邪進入體內。這是指有表裡之證,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