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八·陽明經症 (5)
卷八·陽明經症 (5)
1. 陽明經脈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脈浮大在關上,但欲睡眠,合目則汗。
【目】程郊倩曰:脈而浮大,陽脈也。關上陽所治,是為重陽矣。與少陰脈沉細而但欲寐者自異。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邪,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目】柯琴曰:此條論脈而不及症,因有白虎症而推及其脈也。切勿據脈而不審其症。脈浮而滑為陽,陽主熱。內經云:脈緩而滑曰熱中。是浮為在表,滑為在裡。此雖表裡並言,而重在裡熱,所謂結熱在裡,表裡俱熱者也。脈微而厥為寒厥,脈滑而厥為熱厥,陽極似陰之症,全憑脈以辨之。
【綱】仲景曰: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故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秘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目】張云岐曰:脈調和而不微,是脈有胃氣也。內實者,胃實也。胃實則腸虛,故必以調胃承氣湯調其胃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微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目】方中行曰:脈遲汗出等八症,乃陽明之外邪欲解,可以攻裡而不為大誤也。然曰欲解,曰可攻,不過用小承氣、調胃承氣法耳。必手足濈然汗出,方可驗胃實便硬外邪盡解,而當從大承氣急下之法也。申、酉、戌間獨熱,余時不熱者,為潮熱。若汗出微發熱惡寒,是陽明症尚兼太陽;縱腹大滿,胃終不實,只可微和胃氣以從權而已。
【綱】仲景曰: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目】柯琴曰:脈滑而疾,有宿食也。明日仍不大便,脈反微澀,微則無陽,澀則少血,此為裡虛,故陽症反見陰脈也。然胃家未實,陰脈尚多,故脈遲脈弱者,始可和而久可下。陽脈而變為陰脈者,不惟不可下,更不可和。脈滑者生,脈澀者死,故為難治。然滑有不同,又當詳明。
夫脈弱而滑,是有胃氣。此脈來滑疾,是失其常度。重陽必陰,仲景早有成見,故少與小承氣試之。若據譫語潮熱而與大承氣,陰盛已亡矣!此脈症之假有餘,小試之而即見真不足。憑脈辨症,可不慎哉!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白話文:
[陽明經脈]
**總綱:**張仲景說,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同時生病,脈象浮大且在寸關部位明顯,病人只想睡覺,閉上眼睛就流汗。
**細目:**程郊倩說,脈象浮大,是陽脈的表現。寸關部位是陽氣主導的地方,脈象浮大表示陽氣過盛,屬於重陽之象。這與少陰病脈象沉細,只想睡覺的狀況不同。
**總綱:**張仲景說,傷寒病脈象浮滑,表示體表有熱,體內有邪氣。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傷寒病脈象滑而出現四肢厥冷,表示體內有熱,也可用白虎湯治療。
**細目:**柯琴說,這條條文只論述脈象,沒有提到症狀,因為有白虎湯證的狀況,所以才推論到脈象。千萬不要只看脈象,而不仔細審視症狀。脈浮而滑是陽脈的表現,陽主熱。《內經》說:「脈緩而滑表示體內有熱。」浮脈代表病邪在體表,滑脈代表病邪在體內。雖然這段文字同時提到表和裡,但重點在體內有熱,也就是所謂的熱邪結在體內,表裡都有熱。脈微而出現四肢厥冷,屬於寒厥;脈滑而出現四肢厥冷,屬於熱厥。陽氣過盛會出現類似陰虛的症狀,必須透過脈象才能辨別。
**總綱:**張仲景說,傷寒病經過十三天還沒好,病邪越過經脈而出現胡言亂語的狀況,是因為體內有熱,應該用湯藥來瀉下。如果小便不順暢,通常大便會變硬,反而出現腹瀉,如果脈象平和,表示醫生用丸藥來瀉下,沒有對症下藥。如果原本腹瀉,脈象應該微弱,現在反而平和,表示體內有實邪。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細目:**張云岐說,脈象平和但不微弱,表示脈象中還有胃氣。體內有實邪,指的是胃實。胃實則腸道虛弱,所以必須用調胃承氣湯來調理胃。
**總綱:**張仲景說,陽明病,脈象遲緩且微弱,會流汗,但不怕冷,身體一定會覺得沉重,會感到呼吸短促、腹脹且喘氣。如果出現潮熱,表示外邪將要解除,可以攻下裡邪。如果手腳濕熱出汗,表示大便已經變硬,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流很多汗,稍微發熱又怕冷,表示外邪還沒有解除,熱邪不是潮熱,不可以服用承氣湯。如果腹部脹滿但不通暢,可以服用小承氣湯,稍微調理胃氣,不要過度瀉下。
**細目:**方中行說,脈象遲緩、流汗等八種症狀,表示陽明經的外邪將要解除,可以用瀉下方式治療,不會有太大錯誤。但說「將要解除」、「可以用瀉下」,只是表示可以用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必須等到手腳濕熱出汗,才能確定胃有實邪、大便變硬,外邪完全解除,這時才適合用大承氣湯快速瀉下。如果在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酉時(下午五點至七點)、戌時(晚上七點至九點)獨有發熱,其他時間不發熱,稱為潮熱。如果流汗、稍微發熱又怕冷,表示陽明病還兼有太陽病,即使腹部脹滿,胃也沒有實邪,只能稍微調理胃氣,暫時緩解症狀。
**總綱:**張仲景說,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潮熱,脈象滑而快,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如果服用一升承氣湯後,腹部排氣,再服用一升。如果沒有排氣,就不要再服用。如果隔天沒有大便,脈象反而變微弱澀滯,表示體內虛弱,很難治療,不能再用承氣湯。
**細目:**柯琴說,脈象滑而快,表示體內有宿食。如果隔天還是沒有大便,脈象反而變微弱澀滯,微弱表示陽氣不足,澀滯表示血液不足。這表示體內虛弱,陽性症狀反而出現陰性脈象。但胃腸還沒有實邪,陰脈還比較多,所以脈象遲緩微弱的人,剛開始可以稍微調理,慢慢再用瀉下方式治療。陽脈變成陰脈,不僅不能瀉下,連調理都不可以。脈滑表示體內有生機,脈澀表示病情危險,所以很難治療。但滑脈有不同的表現,必須仔細辨別。
脈弱而滑,表示有胃氣。脈象來得滑快,表示失去正常的規律。陽氣過盛必定會轉為陰虛。張仲景早就預料到這種狀況,所以先少量服用小承氣湯試探。如果根據胡言亂語、潮熱等症狀就直接使用大承氣湯,陰氣就會衰竭。這種脈象和症狀是假象,小量試探就會顯現出真正的不足。依據脈象辨別症狀,不能不謹慎!
**總綱:**張仲景說,傷寒病如果曾經嘔吐或瀉下,病情沒有好轉,也沒有大便,經過五六天到十幾天,每天下午會出現潮熱,但不怕冷,會自言自語,好像看到鬼一樣。如果病情嚴重,發作時會不認人,在身上摸索或摸床,感到焦躁不安。會喘氣,眼睛直視。脈象弦急表示病情還好,澀滯表示病情危險。如果只是發熱和胡言亂語,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服用一劑後腹瀉,就停止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