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八·陽明經症 (6)

回本書目錄

卷八·陽明經症 (6)

1. 陽明經脈

【目】張兼善曰。此本壞病也。但不可不辨其微劇。微者是邪氣實。當以下解。一服利者止後服。只攻其實。毋乘其虛也。劇者。邪正交爭也。當以脈斷其虛實。弦者是邪氣實。不失為下症。故生。澀者是正氣虛。不可更下。故死。

【綱】仲景曰。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龔信曰。數為在腑。故滑為有食。數以至數言。是本來面目。疾以體狀言。在譫語潮熱時見。故為失度。

【綱】仲景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與承氣湯。

【目】柯琴曰。煩熱自汗。似桂枝症。寒熱如瘧。似柴胡症。然日晡潮熱。則屬陽明。而脈已沉實。確為可下。是承氣主症主脈也。

【綱】仲景曰。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目】王肯堂曰。二三日尚在三陽之界。脈弱者。無陽故也。無陽者。無太陽桂枝症。無少陽柴胡症也。如是則病不在表。而陽邪入陰。病在陽明之裡也。七日後乃可攻者。以脈弱是太陽中風。能食是陽明中風。以此為風也。

白話文:

陽明經脈

**【目】**張兼善說,這本來是個壞病,但一定要分辨它的輕微和嚴重程度。輕微的,是邪氣盛實,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解除,服用一次藥如果排便順暢就停止,只攻擊邪氣的實證,不要在正氣虛弱的時候攻伐。嚴重的,是邪氣和正氣互相鬥爭,應該根據脈象來判斷虛實。脈象弦的,是邪氣盛實,仍然是適合用瀉下的情況,所以還能活。脈象澀的,是正氣虛弱,不可再用瀉下,所以會死。

**【綱】**仲景說,脈象滑而快的,是有積存的食物,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

**【目】**龔信說,脈象數(快)是因為病在腑,滑是因為有食積。數是指脈搏跳動的次數,是原本的脈象表現。疾是指脈象的狀態,出現在譫語、潮熱時,所以是失常的表現。

**【綱】**仲景說,病人感到煩躁發熱,出汗後會減輕,又像瘧疾一樣,在下午發熱,這屬於陽明病。脈象實的,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用承氣湯。

**【目】**柯琴說,煩躁發熱、自汗,像桂枝症;寒熱像瘧疾,像柴胡症。但是,如果下午潮熱,就屬於陽明病,而且脈象已經沉實,確實是可以瀉下的。這是承氣湯的主要病症和脈象。

**【綱】**仲景說,得病兩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柴胡症,感到煩躁,心下覺得硬,到四五天,雖然能吃東西,可以用小承氣湯少量多次地給予,使病情稍稍緩解。到六天,給予承氣湯一升。如果沒有大便,六七天小便減少,雖然不能吃東西,但開始時大便硬,之後必定變稀軟,還沒有完全變硬。如果此時攻下,必定會拉稀。必須要小便通暢,大便確定變硬,才可以攻下,適合用大承氣湯。

**【目】**王肯堂說,兩三天時,病還在三陽的範圍,脈象虛弱,是因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就沒有太陽桂枝症,也沒有少陽柴胡症。像這樣,病就不在表,而是陽邪入侵到陰,病在陽明的裏面。七天後才可以攻下,因為脈弱是太陽中風的表現,能吃東西是陽明中風的表現。以此判斷是中風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