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八·陽明經症 (7)
卷八·陽明經症 (7)
1. 潮熱譫狂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此便是狂),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目】朱肱曰:脈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症見陰脈者死。病人有陽症而脈澀者,慎不可下。下症悉具,服湯已,更衣者,止後服;不爾,方盡劑服之。下後,慎勿中服補藥。孫真人云:服大承氣湯,得利瘥,慎不中服補藥也。熱氣得補復盛,更復下之,是重困也,宜消息安養之。
仲景有宜下者,有微和其胃氣者。蓋傷寒里症,須看熱氣淺深,故仲景有宜下之症,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十棗湯、大柴胡湯是也;有微和其胃氣,如調胃承氣湯、脾約丸、小承氣,微和之之類是也。《金匱》云:虛者十補勿一瀉,強實者瀉之,虛實等者瀉勿大瀉之。故叔和序傷寒有承氣之戒。
又問:轉藥孰緊?答曰: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盪滌熱積,皆用湯液,不得用丸子,不可不知也。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
鰲按:潮熱譫狂俱見,症之極重者矣。閱仲景陽明症論中,有單言潮熱者,有單言譫語者,有單言發狂者。此條乃獨舉潮熱譫狂而備言之,明乎其症之重,且憑脈以決其生死也。大約病至此,其脈必弦者少,而澀者多,故弦者生句輕,看專重在澀者死句,欲醫者於此,急審其脈。
或猶見弦象,則猶有下之一法以救之,不然,可勿藥也。仲景特提此條以為世告,余亦因獨摘此條,另立一款,不雜入單言潮熱、單言譫語、單言發狂款中也。
白話文:
【概述】張仲景說,傷寒病如果用過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後,病情沒有好轉,大便不通暢五六天,甚至十幾天,會在每天下午固定時間出現潮熱,而且不覺得怕冷,會自言自語(這就是狂躁的表現),好像看到鬼一樣。如果病情嚴重,發作時會認不出人,手在衣服上摸索,或在床上不安地移動,呼吸微弱急促,眼睛直視前方。如果脈象是弦脈,表示還有生機;如果脈象是澀脈,表示情況危急。病情輕微的,只會發燒和說胡話。這種情況,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服用一劑藥後就排便通暢,就停止繼續服用。
【細述】朱肱說,脈象是弦脈,代表陽氣還在;脈象是澀脈,代表陰氣過盛。陽症卻出現陰脈,表示病危。病人有陽症卻出現澀脈,要非常謹慎,不可以隨便用瀉下的方法。如果出現所有應該用瀉下的症狀,服用藥湯後如果排便,就停止繼續服用。否則,應該把藥方中的劑量全部用完。用瀉下藥後,千萬不要立刻服用補藥。孫真人說,服用大承氣湯後如果排便病情就好轉,千萬不要立刻服用補藥,因為熱邪會因為補藥而更盛,如果再用瀉下藥治療,就會讓病人更加虛弱。應該讓病人好好休息,靜養恢復。
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有的適合用瀉下,有的則適合稍微調理胃氣。這是因為傷寒病在身體內部的病症,需要根據熱邪的深淺來判斷。所以張仲景有的病症適合用瀉下,例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十棗湯、大柴胡湯;有的則適合稍微調理胃氣,例如調胃承氣湯、脾約丸、小承氣湯。金匱要略中說,虛弱的病人要用十倍的補藥,而不是用瀉藥;身體強壯實證的病人則可以用瀉藥;虛實症狀參半的病人,瀉藥的用量不宜過大。因此,王叔和在《傷寒論》的序中也警告不要濫用承氣湯。
有人問,各種藥的藥效哪種最快?回答說,大承氣湯最快,小承氣湯次之,調胃承氣湯又次之,大柴胡湯再次之。張仲景治療疾病的方法,都是用湯藥來清除體內熱邪積聚,而不是用丸劑。這點一定要知道。如果用大柴胡湯加入大黃,小柴胡湯加入芒硝,藥效會更快。這是為病情較輕的人所設。
我認為,潮熱和說胡話同時出現,是病情非常嚴重的表現。查看張仲景的《傷寒論》,陽明病篇中,有的只說潮熱,有的只說胡言亂語,有的只說發狂。而這條特別提出潮熱和胡言亂語,並且詳細說明,是為了說明病情嚴重,而且要憑脈象來判斷病人的生死。大約病情發展到這種程度,脈象是弦脈的很少,而澀脈的居多。所以說弦脈的病人有生機的說法很輕,而把重點放在澀脈的病人會死亡上。希望醫生能在此時仔細辨別脈象。
如果仍然看到弦脈的跡象,表示還有可以用瀉下方法來搶救的機會。否則,就可以不用藥了。張仲景特別提出這條,是為了告誡世人。我也因此特別單獨把這條拿出來,另立一項,不把它混入只說潮熱、只說胡言亂語、只說發狂的條目中。
2. 潮熱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目】劉完素曰:潮熱屬陽明,必於日晡時發者,乃為潮熱。若日三五發者,則是發熱,非潮熱也。
王好古曰:脈浮而緊,是惡寒將自罷,將發潮熱時之脈也。此緊反入里之謂,不得拘緊則為寒之說。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弦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難治。
【目】鰲按:本條不言發熱,但曰有潮熱,是明兼少陽矣,故可與小柴胡湯。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微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潮熱,大便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
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目】朱肱曰:潮熱者,大率當下。仲景云:「潮熱者實也,大承氣湯症。」云其熱不潮,未可與也。則知潮熱當下無疑矣。雖然,更看脈與外症。脈若弦若浮,及外症惡寒,猶有表症,且與小柴胡湯以解之。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其胃氣,勿令大泄。縱使潮熱當行大承氣,
亦須先少與小承氣。若不轉失氣,不可攻之。後發熱復硬者,大柴胡湯下之。若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小柴胡加芒硝。又有日晡發潮熱,已有微利者;又有微發潮熱而大便溏者;或潮熱而咳逆者,皆當用小柴胡也。冬陽明潮熱,當行黃芩湯。陽明病俱宜下,惟惡寒中寒,
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屬表,發其汗耳。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寒者,白虎症也。
柯琴曰:胃實諸症,以手足汗出為可據,而潮熱尤為親切。以四肢為諸陽之本,而日晡潮熱為陽明主時也。後條,必因脈之遲弱,即潮熱尚不足據。故又立試法:以小承氣湯為和,即以小承氣湯為試,仍與小承氣湯為和。總是慎用大承氣耳。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白話文:
潮熱
概論:
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脈象浮而且緊,一定會出現潮熱,發作時間會有規律。如果脈象只有浮,則會出現盜汗。
劉完素認為,潮熱屬於陽明病,一定是在下午申時(約下午三點到五點)發作才算潮熱。如果一天發作三五次,那是發熱,不是潮熱。
王好古認為,脈象浮而緊,代表惡寒的症狀即將結束,這是即將發作潮熱時的脈象,這種緊的脈象是病邪深入體內的表現,不能拘泥於脈緊就說是寒症。
張仲景說,陽明病中風,脈象弦浮而大,並有短氣、腹部脹滿、脅下和心痛等症狀。久按腹部,氣不通暢,鼻乾且不出汗,喜歡躺臥,全身和臉部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時時打呃,耳朵前後腫脹。針刺治療可以稍微緩解,但外在症狀沒有解除。如果病程超過十天,脈象仍然弦浮,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只有浮,沒有其他症狀,可以用麻黃湯治療。如果小便不通暢,腹部脹滿,並伴有呃逆,則病情危險難以治療。
(鰲按:這條條文雖然沒有說發熱,只說有潮熱,是說明已經兼有少陽病了,所以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張仲景說,陽明病如果脈象遲緩,微微出汗,不惡寒,則身體一定感到沉重、短氣、腹部脹滿而喘,出現潮熱,這代表病邪已經要往裡走了,可以攻下體內實邪。如果手足汗出很多,說明大便已經硬結,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汗出多,稍微發熱且惡寒,說明外表症狀還沒有解除,而且這種熱不是潮熱,不能用承氣湯治療。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過度瀉下。
陽明病如果出現潮熱,大便硬結,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大便不硬,就不能用大承氣湯。如果六七天不大便,可能是有燥屎,要知道是否如此,可以稍微服用小承氣湯,如果湯藥進入腹中後出現排氣,說明有燥屎,可以攻下。如果沒有排氣,說明只是開始硬,之後必然會變稀,不能攻下,攻下反而會導致腹部脹滿,無法進食,而且會因為想要喝水而打呃。之後如果發熱,一定是大便硬結且量少,可以用小承氣湯調和。如果沒有排氣,一定不能攻下。
細論:
朱肱說,潮熱,一般來說應該用攻下法治療。張仲景說,潮熱是實證,大承氣湯證中說到“其熱不潮,未可與也”,可見潮熱應該攻下是沒有疑問的。雖然如此,還要觀察脈象和外在症狀,如果脈象弦或浮,以及外在症狀有惡寒,說明還有表證,應該先用小柴胡湯解除。如果腹部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過度瀉下。即使是潮熱應該用大承氣湯,也要先稍微用小承氣湯試探,如果沒有排氣,就不能攻下。之後如果發熱且大便又硬結,可以用大柴胡湯攻下。如果胸脅脹滿而嘔吐,在下午申時發潮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芒硝。還有下午申時發潮熱,已經有輕微腹瀉的,或者輕微發潮熱而大便稀溏的,或是潮熱且有咳嗽氣逆的,都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冬天陽明病出現潮熱,應該用黃芩湯治療。陽明病都適合攻下,只有惡寒或感受寒邪,屬於經絡疾病,與太陽病合併,屬於表證,應該發汗。如果經過嘔吐或瀉下後,七八天沒有好轉,熱邪結在體內,表裡都有熱,時時感到惡寒,屬於白虎湯證。
柯琴說,胃實證的症狀,可以根據手足汗出判斷,而潮熱尤其重要。因為四肢是人體陽氣的根本,而下午申時發潮熱是陽明經氣當令的時間。後面的條文,如果脈象遲弱,則潮熱的參考價值就不足,所以要用小承氣湯試探,即用小承氣湯調和,其實也是在提醒要慎用大承氣湯。
總論:
張仲景說,傷寒經過嘔吐或瀉下後,沒有好轉,沒有大便,五六天到十多天,在下午申時發潮熱,不惡寒,獨自說話像看到鬼一樣,如果嚴重,發作時會不認人,摸索衣服或床鋪,感到驚慌不安,微微喘氣,眼神直視。脈象弦的,可以存活;脈象澀的,會死亡。病情輕微的,只是發熱說胡話,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服用一劑就通便,可以停止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