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目》~ 卷八·陽明經症 (8)
卷八·陽明經症 (8)
1. 潮熱
【目】鰲按:此潮熱而又不大便,不惡寒,俱是可下症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
【目】魏荔彤曰:能食不能食二者,俱知津必立枯,屎必盡燥,日久愈耗液傷正,自宜大承氣湯。此於不能食而辨其已有燥屎;於能食而辨其將來必有燥屎,俱宜攻下也。
他條言雖能食、雖不能食,俱應斟酌,不可大為攻下;此條又言反不能食者、若能食者,俱應直捷而大為攻下。非自體認能得仲師之心,從孰問津乎?
凡《傷寒論》中,仲師既恐人不應下而下,又恐人應當下而下之太早太甚;今且恐人應下而不下,或不敢大下,故就燥屎以示之,令人既知詳慎,又忌遲疑。中庸所以不易能也夫。
【綱】仲景曰:二陽並病,太陽症罷,但發潮熱,手足濈濈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目】方中行曰:太陽症罷,分明全屬陽明。首必先言二陽並病者,見未下時便有可下之症;見得太陽一罷,其餘皆可下之症矣。
【綱】仲景曰: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症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也。
【目】魏荔彤曰:脈滑而疾:滑者大之漸,而疾者數之稱。病由太陽轉屬陽明,必在表之邪,變熱入里;脈之浮者必變大;其緊與緩者,必俱變疾。疾,數也;數,熱也。非變熱入里,無以致成陽明也。凡病邪入經,脈必變緊緩為數;病邪入腑,脈又易數疾稍遲。
白話文:
潮熱
【說明】根據古籍記載,如果出現潮熱又便秘,沒有怕冷的情況,這些都是可以考慮使用瀉下藥的情況。
【總綱】張仲景說過,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伴隨潮熱,反而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胃裡有五六枚乾燥的糞便堵塞。如果還能吃東西,只是大便硬結,也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說明】魏荔彤認為,無論能不能吃東西,都代表體內津液已經枯竭,糞便一定乾燥。時間久了會更加耗損體液,傷害正氣,都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對於吃不下東西的情況,要辨別是否有燥屎;對於能吃東西的情況,要辨別未來是否一定會出現燥屎。這兩種情況都應該使用瀉下藥。
有些條文說,即使能吃東西或不能吃東西,都要仔細斟酌,不要過度使用瀉下藥。但這條又說,如果反而吃不下東西,或還能吃東西,都應該直接且大力地使用瀉下藥。如果不能親身體會張仲景的用意,要如何理解這些內容呢?
在《傷寒論》中,張仲景既擔心不該用瀉下藥的人用了,也擔心應該用瀉下藥的人用得太早或太過。現在則是擔心該用瀉下藥的人不用,或不敢大力使用。所以特別指出燥屎的狀況來提醒大家。這樣既能讓人謹慎,又避免遲疑。要達到中庸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
【總綱】張仲景說,當太陽病消失後,出現潮熱,手腳濕熱出汗,大便困難且胡言亂語,使用瀉下藥就可以治好,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說明】方中行認為,太陽病消失,明顯是屬於陽明病的症狀。之所以先說二陽並病,是想說明還沒使用瀉下藥時就已經有可用的症狀了。太陽病一消失,就代表其他症狀都是可以使用瀉下藥的。
【總綱】張仲景說,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和潮熱,脈象滑數且急促,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如果給予承氣湯一升後,腹部能夠排氣,就再給一升。如果沒有排氣,就不要再給了。隔天,如果沒有大便,脈象反而變得微弱而澀滯,代表是病情深入,難以治療,不可以再使用承氣湯了。
【說明】魏荔彤認為,脈象滑數且急促,滑代表脈變大的趨勢,而急促代表脈跳動快。當病邪從太陽經轉入陽明經時,原本在表面的邪氣會轉變成熱邪進入體內。脈象從原本浮的會變大,緊或緩的會變快。快是脈的頻率,數是熱的表現。如果不是因為熱邪入裡,是不會形成陽明病的。凡是病邪進入經絡,脈象一定會從緊或緩變成快;當病邪進入臟腑,脈象又會變成快而急促,跳動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