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傷寒論綱目》~ 卷八·陽明經症 (9)

回本書目錄

卷八·陽明經症 (9)

1. 熱入血室

【綱】仲景曰。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目】成無己曰。此熱入血室。蓋言男子。不止謂婦人也。室者。可停止之處。血室者。榮血停止之所。經脈留會之處。即衝脈也。起於腎下。出於氣衝。並足陽明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脈之海。王冰曰。沖為血海。言諸經之血。朝會於此。男子則運行生精。

女子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內經曰。任脈通。衝脈盛。月事以時下者是也。王冰又曰。陰靜海滿而去血。謂衝脈盛為血海滿也。即是觀之。沖為血室可知矣。傷寒之邪。婦人則隨經而入。男子由陽明而傳。以沖之脈。與少陰之絡起於腎。女子邪感。太陽隨經。便得入沖之經。

並足陽明。男子陽明內熱。方得而入也。沖之得熱。血必妄行。在男子則下血譫語。在女子則月事適來適斷。皆以經氣所虛。宮室不闢。邪得乘虛而入。針經曰。邪氣不得其虛。不能獨傷人者是矣。

柯琴曰。血室者。肝也。肝為藏血之臟。故稱血室。女以血用事。故下血之病最多。若男子非損傷。則無下血之病。惟陽明主血所生病。其經多血多氣。行身之前。鄰於衝任。陽明熱甚。侵及血室。血室不藏。溢出前陰。故男女俱有是症。必刺肝之募。(即期門穴)引血上歸經絡。

推陳致新。使熱有所泄。則肝得所藏。血不妄行矣。按蓄血便膿血。總是熱入血室。入於腸胃。從肛門而下者。為便膿血。蓋女子經血。出自子戶。與溺道不同門。男子精血溺三物。內異道而外同門。精道由腎。血道由肝。溺道由膀胱。其源各別。而皆出自前陰也。

鰲按。肝藏血。腎生血。心主血。脾統血。而其源則匯於沖。衝起腎下。與腎貼近。血之由沖而出者。即如由腎而生。故曰腎生血。言腎所生。以沖即在腎下也。由是上行至脾。脾之為地寬廣。故得而統之。再上行至肝。為營氣凝聚之處。一身之血皆歸焉。故曰藏也。心為君主。

血脈皆朝宗而聽命。故曰主也。然則血室之說。成氏主沖。柯氏主肝。二說雖異。其實則同。主沖者就其源頭處言。主肝者就其藏聚處言。血必由源而出。不有源。則無根。血必聚處而藏。不有聚。則散漫無所收。於此二處而為血之室。其旨同也。假如脾而曰統。統者。屬也。

不過為其所屬。非根源處。非藏聚處。故不得曰室。即心為營血之主。亦非根源處。非聚藏處。故亦不得曰室也。茲故並錄二人之說。復為發明之。閱者亦可知其言之皆是而無背。而讀古人書。貴有融會貫通處者。此類是也。若執一家言。以為此是彼非。則毋論不能尋究古人之書。

即人一身之臟腑經絡。先不得明。又何以治人之病矣。

白話文:

【熱入血室】

原文大意:

《傷寒論》提到,陽明病如果出現下血、說胡話的症狀,這是熱邪侵入血室的表現。如果只有頭部出汗,應該針刺期門穴,隨著病情的實際情況來瀉熱。當汗水順暢地流出,病就好了。

成無己認為,熱邪侵入血室,不只指婦女,也包括男子。血室指的是榮血停留的地方,是經脈會聚之處,也就是衝脈。衝脈起於腎臟下方,發於氣衝穴,與足陽明經並行,沿著肚臍往上走,到達胸部而散開,是十二經脈之海。王冰說,衝脈是血海,意思是全身的血都匯聚於此。在男子,衝脈的血運行以產生精液;在女子,則向上化為乳汁,向下則為月經。內經說,「任脈暢通,衝脈旺盛,月經就能按時來潮。」王冰又說,「陰氣平靜,血海滿溢而排出經血。」這都是在說衝脈旺盛時,血海就充滿了。由此可見,衝脈就是血室。傷寒的邪氣,在婦女是順著經脈入侵,在男子是從陽明經傳入。因為衝脈與少陰的經絡都起於腎,所以女子受邪後,太陽經會順著經脈進入衝脈,並行於足陽明經。男子是陽明經內熱,才會進入衝脈。衝脈受熱後,血必會妄行。在男子表現為下血、說胡話,在女子則表現為月經時來時斷。這些都是因為經氣虛弱,子宮閉塞,邪氣乘虛而入。《針經》說:「邪氣如果找不到虛弱之處,是無法單獨傷害人體的。」

柯琴認為,血室指的是肝臟。肝臟是儲藏血液的臟器,所以稱為血室。女子以血為用,所以下血的病最多。男子如果沒有受到損傷,一般不會有下血的病。只有陽明經主管血液相關的疾病,因為這條經脈多血多氣,循行於身體前側,與衝脈、任脈相鄰,如果陽明經熱盛,就會侵犯血室。血室無法儲藏血液,血液就會從前陰溢出,所以男女都會有這種症狀。必須針刺肝臟的募穴(期門穴),引導血液回到經絡,更新代謝,使熱邪有所宣洩,這樣肝臟才能儲藏血液,血才不會妄行。總之,蓄血和便膿血都是熱邪侵入血室所造成的。如果侵入腸胃,從肛門排出,那就是便膿血。女子的經血是從子宮排出,與尿道不同。男子的精液、血液、尿液這三樣東西,內部通道不同,但外部出口都是同一個。精液通道源於腎臟,血液通道源於肝臟,尿液通道源於膀胱。它們的源頭各不相同,但都從前陰排出。

(鰲按:)肝臟儲藏血液,腎臟生成血液,心臟主管血液,脾臟統攝血液,而血液的源頭都匯聚於衝脈。衝脈起於腎臟下方,與腎臟緊密相連,所以從衝脈流出的血液,就像是由腎臟生成的一樣,因此說「腎生血」,因為衝脈就在腎臟下方。血液由此向上運行到脾臟,脾臟的範圍寬廣,所以能夠統攝血液。再向上運行到肝臟,肝臟是營氣凝聚的地方,全身的血液都歸於此,所以說「藏」。心臟是君主,血脈都朝拜並聽從命令,所以說「主」。因此,關於血室的說法,成無己主張是衝脈,柯琴主張是肝臟,這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實際上是一致的。主張衝脈的,是從源頭來說;主張肝臟的,是從血液儲藏的地方來說。血必須從源頭流出,沒有源頭就沒有根。血必須聚集起來儲藏,不儲藏就會散亂而無所歸。因此,衝脈和肝臟都是血的「室」,它們的意義相同。如果說脾臟是「統」,「統」指的是歸屬,只是歸屬而已,不是根源,也不是儲藏的地方,所以不能稱作「室」。心臟雖然是營血之主,但也不是根源,也不是聚集儲藏的地方,所以也不能稱作「室」。所以這裡將這兩種說法都記錄下來,並加以闡明。讀者應該明白,他們的說法都是對的,沒有矛盾。讀古人的書,貴在融會貫通,這種情況就是如此。如果只執著於一家的說法,認為這個對,那個不對,那麼不但不能深入研究古人的書籍,甚至連自身臟腑經絡都不能理解,又如何能治療疾病呢?